本文是一篇文学创作论文范文,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硕士学位论文,关于路口的文学符号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创作及清华大学及语文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创作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对八零一代作家的质疑与争议本无可厚非,但过分的贬低或推崇全无必要.文坛不是也不应只有一种声音存在.
7月3 日下午2 时29 分,《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外界的强烈热议:“祝贺蒋方舟同学大学毕业,同时,祝贺蒋方舟同志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网友纷纷感叹“大学毕业就任副主编”,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22岁,在当今文坛,经历的或许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年龄阶段,但总会有几个“特例”,给沉寂已久的文坛注入鲜活的血液.称他们为“天才”,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却同样为文学而生.他们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新现象
“我写书的时候,韩寒、郭敬明都还没有出名.”生于湖北一座小城的蒋方舟,从小就与文学写作结缘.7岁开始写作,9岁第一本书《打开天窗》结集出版,11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从12岁时开始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她以一个“邪童正史”的形象,成为一个争议女生.
称赞与质疑,伴随着这个“美少女作家”一路走到大学.2008年,清华大学给了参与自主招生的蒋方舟降60分录取的“优待”,又一次把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时值清华百年校庆,擅长泼冷水的她,以一封《我的大学》,致清华的公开信形式,再一次彰显了她不同于一般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她表达上的犀利.“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着同一轨迹,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链的底端.于是,大学成了掠夺政治资本的地方.”猛批清华校园中弥漫流俗的功利“成功学”——“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她的才华横溢,既有同龄人的青涩,更有超越同辈的犀利.她的文字是天然灵性的迸发,对词语的吸收能力很强.不过,生于八零尾巴的蒋方舟,同样也只是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少女.她的生活圈子纯雅到和世俗隔膜,还来不及体悟到社会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她的青涩与理想主义,也许会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演化成像韩寒一样犀利的“公知”.但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影响力或许还不够强大.
蒋方舟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在当今文坛铺开了80后作家的一席之地.而韩寒、郭敬明的出名,引领了一股青年文学的新风潮.风格迥异的文字,表达出对这个世界不同的看法,在青春懵懂的一代中,产生了难以想象的轰动效应.
有人崇拜韩寒的个性.退学,赛车,却不以写作为主业.凭借着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辛辣、犀利的《杯中窥人》一举成名,不过韩寒这些年真正让人记住的是其在博客上的“针贬时弊”.《三重门》、《1988》、《青春》等作品,都给了这个社会一记清醒的现实敲打.韩寒的声音,成为了现在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了“公知”的最爱.第一次发微博只发了一个“喂”字,就被转发了几万次,而且这个“喂”字被做了无数阐释.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学士学位论文、函授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2 | 写作解决问题: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喜欢韩寒的人太多,而批评反驳他的也大有人在.韩寒从最初的年少轻狂到如今的含蓄内敛,岁月附加在他身上的是一份更加成熟的心态.韩寒的读者群好像并没有年龄、身份地位的界限,因为他们要的都是现实的声音.而韩寒,就是那种声音.韩寒不可复制,或许当下的年轻人,需要韩寒这样一个人,发出他们心底里隐藏的真实呼声.
而郭敬明却以“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用青春疼痛文学,抚慰着少年心底淡淡的忧愁.《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以及之后的《小时代》系列,让郭敬明成功的实现了文学的商业化,走上了一条与韩寒完全不同的道路.
大学文学创作论文怎么写
播放:22024次 评论:7440人
郭敬明的读者大多是九零后.对于处在青春懵懂期的他们,郭敬明的文字就像一条纯净的河静静流淌在青春的画卷里.他的小说大多为悲剧,却是凄美的悲伤,读完总让心感觉隐隐作痛.他用华丽美妙的文字描述着一个个走进你心里的人和故事.他的作品或许没有韩寒的现实,却也勾勒出了另一个让人痴迷的虚幻世界.
新希望
80后的新概念作家如今成为文坛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新概念作文大赛让郭敬明,韩寒迅速走红,超出人们想象.中学体制的语文教育,难以给年轻一代真正发挥的空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然成为了80、90后们直抒胸臆的最佳选择.
80后的文学力量不只郭敬明,韩寒两个,之后涌现出的七堇年、笛安等年轻作家,给中国的文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80后写作的“走红”,也同时彰显着体制外的文学生存,已悄然形成一种现实的文学生态.不再拘泥于课本的条条框框,而是发出属于自己最独特的声音.
一个人一个姿态,一个人一道风景,一个人一种文学观念.他们用独特和自信的姿态向人们诉说着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体验和青春感悟,并用文字记录了他们对人生和生命的初步体悟和探索.不仅仅是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整个“80后”作家群体的文字都充斥着“秋意”.不论是韩寒的机智幽默,郭敬明的忧郁感伤,还是张悦然的生冷怪酷,都不是“春意盎然”的.
蒋方舟的理想是爬到山上,跟马尔克斯、福克纳、马克·吐温、萨特、老子这些内心中的老头凑几桌麻将.她的年龄接近“90后”,但她更愿意将自己归类于“80后”.她说, “60后”、“70后”,都有代表他们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但“80后”至今没有产生这样一部作品.
文学创作往往与时代同步.在21世纪中国似乎不太可能再出现像《白鹿原》这样,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的作品.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80、90后作家们正在经历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崭新的东西需要他们呈现.但他们的文学创作路上,却显得不那么顺利,荆棘丛生.
有人会评论,他们似乎在这个时代的“发声”很多,但相对于上几代人都在三十几岁的年纪就成为社会中流砥柱而言,如今“80后”还处在扮幼稚、难以成人的尴尬状态,是一个被评价、被观察、被质疑的角色,因为“80后”目前没有能力自己总结自己,所以只能由着别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