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口头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口头传统的程式其对翻译的相关硕士毕业论文。是外文翻译专业与口头及程式及传统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口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口头程式理论” (The Parry-Lord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是研究口头传统的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多种语言传统的跨学科研究中.本文从程式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入手,分析口头传统的语言特色和内在程式.同时,作者以《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片段的英译为例,分析、比较不同的译本,探讨程式理论对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启示.
[关 键 词 ] 口头传统;程式理论;语言翻译
1.口头传统
1.1口头传统的概念.广义的口头传统指口头交流的一切形式,狭义的口头传统则特指传统社会的沟通模式和口头艺术(verbal arts).民俗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口头传统研究通常是指后者.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类以及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其他口头艺术.
1.2 语言与文字.研究口头传统,首先要明确“语言”与“文字”两个概念的区别.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语言和文字并称,认为语言与文字没有本质区别,就算有区别,也仅仅是表述载体的不同.事实上,与文字相比,语言有着更加古老的历史和更为广阔的使用范围.人类以口耳相传记事的“史前”历史远远长于其“有史以来”的历史,即语言的历史远远长于文字的历史.与静态的、诉诸视觉的文字相比,动态的、诉诸听觉的语言,有着更为丰富的表达形式、修辞手段和传播方式.这种口头传统如史诗、神话、歌谣、民间故事、说唱文学、谚语古训等和文字文献相比更为悠久、更为深邃、更加丰富多彩和深入人心.
口头传统有其自身传承的特点,它们总是附着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文化空间,伴随某些历史事件的文化轨迹,由民众演绎成一个特定故事主题,再传播开去,扩展成许多大同小异的口述版本,再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和文人诗作、笔记、史志的文本记述的再传播,形成如今丰富的广泛传播的口头遗产.近年来,口头程式理论为研究口头传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口头程式理论
口头传统研究既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种学术理念﹑学术方法和学术范式.这一套全新的学术范式,从传统人文学科单纯依赖文本文献,理解人类文化,拓展到口头文化的研究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人文学术的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假设和信念.程式是一种特殊的问题现象,它大量存在于口头文学,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西方学者,尤其是荷马问题专家、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口头传统创作中的程式.
帕里是“口头程式理论”的奠基人,对十九世纪德国语文学的成就也极有心得,他从分析荷马史诗中固定出现的“特性形容修饰语”及其复现频率入手,发现荷马史诗的演唱风格是高度程式化的.首先,他发现并论证了“传统的荷马”.帕里通过对荷马史诗文本的语言学解析,发现了传统叙事单元,如程式、程式律、俭省、跨行接句等.其次,他发现了“口头的荷马”,即发现了荷马史诗文本背后的口头传统.他认为荷马对传统词语表达方式的依赖程度说明他是口头诗人.
3.口头传统翻译
3.1程式与口头传统语言.程式理论对西方的荷马研究和其他史诗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其影响,西方汉学家也将其应用于中国古典口头文学研究领域.1969年,傅汉思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民歌〈孔雀东南飞〉里的套语语言》的文章,之后旅美华人王靖献出版了《钟鼓集》一书,全面地将程式理论用于《诗经》的研究.该书以《诗经三百篇》为研究对象,总结出《诗经》诗句总数为7284,整句套语的总数为1531,套语所占比率为21%;如果连句法套语也统计在内,那么套语的比率将会大大增加.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口头的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论文、本科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0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王靖献认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口头传统的代表作,有相当多的诗篇是借用套语进行创作的.例如,一个套语出现时,常有自然景物为其先声,而景物又以种种引人联想的方式为了解诗歌内容做好准备,即“托物起兴”.有些景物即使与下文脱节,貌似缺乏内聚力,也可通过听众的联想或回忆来增强诗歌的感情内容,这是古代诗歌借助程式而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
他研究的程式可分为下列五类诗句:(1)数首诗中重复出现的诗句,如“悠悠我思”(《秦风·渭阳》、《邶风·终风》、《邶风·雄雉》和《郑风·子衿》)、“既见君子”(《小雅·页弁》、《周南·汝坟》、《小雅·菁菁者莪》、《秦风·车邻》、《小雅·蓼萧》、《唐风·扬之水》、《郑风·风雨》、《小雅·出车》和《小雅·隰桑》)、“翰飞戾天”(《小雅·小宛》和《小雅·四月》);(2)一首诗中重复出现的诗句,如“赠之以芍药”(《郑风·溱洧》)、“滔滔不归”(《豳风·东山》);(3)语义相同而字数不一(因配合韵律)的整体重现的诗句,如“我心伤悲兮”(《桧风·素冠》)和“我心伤悲”(《召南·草虫》、《小雅·鹿鸣》、《小雅·四牡》和《小雅·杜》)、“之子归”(《召南·江有汜》)和“之子于归”(《周南·汉广》、《周南·桃夭》、《召南·鹊巢》、《邶风·燕燕》和《豳风·东山》);(4)只有感叹词发生变化的诗句,如“乃如之人兮”(《邶风·日月》)和“乃如之人也”(《鄘风》),或者只有修饰语发生变化的诗句,如“其叶湑湑”(《唐风·杜》)和“其叶湑兮”(《小雅·裳裳者华》和《小雅·车舝》)、“卉木萋萋”(《小雅·出车》) 和“卉木萋止”(《小雅·杜》)、“女心伤止”和“女心悲止”(《小雅·杜》);(5)义近而字不同的诗句,如 “其叶菁菁”(《唐风·杜》)和“其叶青青”(《小雅·苕之华》)、“我遘之子”(《豳风·伐柯》)和“我觏之子”(《小雅·裳裳者华》).
上述这些程式由于占了一个诗句的长短,因此被称作“整句程式”(the whole-verse formulas);由于它们又都是根据语义原则而定义的,也称作“语义程式”(semantic formulas).此外,还有一类叫做“句法程式”(syntactic formulas),它们在韵律和语义上通常关联不多,但在形式上因其两种因素的相对位置一致而有所关联. 因此,程式对于创作、分析、解读口头传统至关重要.“程式是口头传统的惯用语言,是历代民间歌手流传下来的遗产,对口头创作的诗人来说具有完美的使用价值,还包含了巨大的美学力量.”
3.2 程式对翻译的启示.从王靖献对《诗经》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的民歌、民谣等口头传统大都借助程式而进行创作,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仅可以作为记忆手段、连接手段用于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创作,而且作为自动引起预定反应的创作方式而出现在较短诗篇之中.因为用来演唱的诗歌,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均以听众的直接共鸣为演唱成功的主要标准.利用程式进行创作,就是引起听众共鸣的最方便、最适宜的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应尽量沿用源语的程式来进行再创作,保留原汁原味,忠实地展现源语的生动意象和活力.
《小雅·采薇》是《诗经》的最末一章,从其内容来看,是当时将士戍边还时之作,其中最后一部分诗味最浓,其原文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大意是出征人在回乡的路上饱受疾苦,回想起出征时,杨柳依依,枝茂叶盛,而回途中刮风下雪,又饥又渴,十分凄惨;其中的苦痛没有人能知.
这首诗中的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着统一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