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可见未来中学化学改革一定会不断地革新。所以有必要对我国中学化学改革进行梳理回顾,以期为未来中学化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进行合理的展望。一、我国中学化学改革的回顾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因为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落实到课程上,落实到课堂中,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课程改革进行梳理。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1855年具有化学教育的萌芽,1865年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教授有关制造方面的科学知识,化学就是当时教授的内容之一。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已经有150年历史了。总体来看可以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大的阶段。1.清末时期清末时期,化学被明确地指出分为化学总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等内容。1904年后,明确分为文科学习化学为通习,时数少;理科化学学习为主课,时数多,周小时总数最多达到16小时(二年)。还有第二类学科(预备进入医科大学)和第三类学科(预备进入工农科大学等),前者的化学时数较多。另外化学课程一般设置在中学高年级,分为二年学习,即第四和第五年或第五和第六年。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明确规定化学课程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部分的内容。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实行中小学“六三三”新学制,在初二和高二年级开设化学课。这一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础。1929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化学在第三年讲授,每两周讲授5课时,实验1课时;高中化学在第二学年讲授,每周6课时,其中讲授和实验各3课时。1936年颁布《六年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中学化学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获得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明确概念。(2)使学生了解化学与衣食住行和国防的关系。(3)引起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养成随时随地重视自然现象的良好习惯。(4)养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思考力。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抗日战争,使中国化学教育已开端的改进局面未能顺利纵深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为适应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学化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初步建立期这一时期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建设新中国化学课程与教材。1952年12月,国家颁布《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参考了当时苏联最新的教学大纲,提出了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在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化学实验、认识化学生产的基本原理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要求,规定在初三至高三的四个年三、总结、展望基于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形式,尊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差异,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亟待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科学的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笔者认为,以下项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设计、自主学习素材和资源的积累与管理、评价标准的设定、规范评价量表的设定、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监督等,都有赖于大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收稿日期:2016-04-15)级中开设化学课程。该大纲为新中国化学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通过调整和修正旧中国化学课程的弊端,课程编制上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相对稳定期这一时期借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汲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之处,逐步开创了我国化学课程的新局面。1978年国家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降低理论难度为出发点,1983年颁布了六年制的重点中学和五年制的中学两种要求的化学科教学纲要(草案)。前者是“较高要求”,后者是“较低要求”,在化学理论水平和化学计算方面要求较低。相应的出现了按学生不同水平选用的“甲种本”和“乙种本”。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思维”、“实验”和“自学”等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化学教学大纲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首次单独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在内容上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特点,降低了某些概念、原理和计算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实验和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学目标不仅限于认知领域,还包括情感领域和实验技能领域。提出了“一纲多本”的教材管理制度,出现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教材。从整体上看,化学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其中包括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程等。(3)改革推进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化学课程改革出现了较好的势头,在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和现实性方面作了许多探索。199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以衔接九年义务化学教育课程(1992)。大纲删掉了部分烦琐的化学计算和次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增加了与环境、能源和健康有关的内容;设置了化学I(必修)和化学II(必修加选修)。化学I面向全体学生,在高一、高二开设;化学II侧重为理科学生开设,不仅包括化学I的全部内容,而且在必修的基础上作了拓宽和延伸,增加了带有研究倾向的课题,在高中三个年级开设。该大纲于1997年正式试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时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工作。2004年新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分为3个层次: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构成。科目是指分科或综合课程和新增设的科目。模块则以科目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和社会现实,通常需要2至3年完成,每个模块36课时,2学分。高中化学课程由二个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和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构成。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学完化学1、化学2,再从选修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学习的毕业要求。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9月4日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文理科将不分科,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项。部属高校公开招生分配办法;上海、浙江今年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这意味着高考制度改革的政策正式落地,同时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我国中学化学改革的展望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塑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因此化学改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我国中学化学改革进行展望。1.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的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其中科学素养包括三个基本内涵: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近年来化学课程的设计都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总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具体实施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不仅要求培养探究技能,而且把价值观、态度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课程设置注重多样化和选择性呼应教育平等的理念,如何在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兴趣和职业倾向学生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成为课程设置急待解决的问题。于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尤其是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点。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需要等千差万别,所以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现课程的人本化、个性化,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性和独特价值,有其相应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在教学任务上也有轻重之分,同时针对不同地方和学生的差异性,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其特色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未来课程设置注重多样化和选择性。3.化学课程评价方式灵活性和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评价方式灵活性和多元化,在评价方式上,坚持要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笔试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观察、访谈与测试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4.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这就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探究即是符合该理论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己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出发,通过对探究性材料的学习,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究,积极建构知识对象的意义,获得对事物或现象的真正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处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并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该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重视化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科学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进行科学教育既要关心科学的物质成果,又要重视它对社会文化、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影响。长期以来,在科学教育中,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只重视科学的技术成果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科学的其它社会功能,尤其是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另一方面,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它的什么科学知识;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截然不同,把科学看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从而造成了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严重分立。因此重视化学教育改革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总之,我国中学化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必将带动化学教育的全方位改革,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