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教学作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必须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文章从南风法则、罗森塔尔效应、鲇鱼效应三种心理学原理出发,研究数学教学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学;思维训练;应用研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承担起学生思维训练、逻辑开发的重要责任。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南风法则
北风与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先刮起了凛冽的寒风,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南风则徐徐使劲,使人暖意渐生,行人不知不觉地解开了纽扣,并脱掉了大衣,最终南风获胜。而这个法则运用到数学教学工作中同样有效。如在教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圆”这部分时,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部分,思维方式不同,且圆的公式比较多,因此学生普遍掌握得不好。刚开始教师会非常生气,学生学得慢,学得效果不好,因而经常批评学生。但是后来教师认识到学生刚接触几何,思维方式转变不过来很正常,就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增加了许多教具,并且经常走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曾经教师一度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学生学习不好、上课不认真学习、下课不认真做题、考试成绩不好或作业质量不好都要大发雷霆,就如同北风一样,反而使学生成绩差,使更多的学生远离老师。当教师能较好地运用南风法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则使学生渐渐地向老师敞开了心扉,愿意跟老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和数学成绩都有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应运用南风法则,与学生多沟通,变批评教育为鼓励教育。
二、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即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对于某一事件或任务有适当的期望,该事件或任务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入学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差,教师就可采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期望、适时的鼓励,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都有明显的提高。如班级有一位同学,入学时学习成绩班级倒数,并且好动不守纪律。一次考试中,教师发现他的成绩还不错,名次也有进步,因此就跟他说起老师上学时的事迹,告诉他多努力下回还能进步更多,使他由一个末等生渐渐变成了上中等生。在班级教学中,教师也应常常采用这一心理学原理。比如,在课前教师说这节课很简单,大家一定都能学会学好,则学生学习时就更加踊跃、更加认真,学习效果往往也就更好,达到了教师的期望。如果教师说这节课很重要,学不好会对以后造成很大的影响,希望学生能认真学习,学生也会加大力气学习本课,习题做得格外认真,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鲇鱼效应
据说,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后来聪明的渔民想出一个办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肌体的活动量,因而死亡率降低。这种利用鲇鱼增大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一个班级里面,有“安分”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学习时稳扎稳打;也有不太“安分”的学生,他们也爱学习数学,但更有自己的个性和主张。作为教师,对于安分的学生固然要喜欢,对于不太“安分”的学生则更要激发他们的“鲇鱼效应”,使自己的班级有更多的活力和生机。在学习数学思考时,由于变化多、规律多,“安分”的学生能想出基本的方法,不“安分”的学生可能会想出更加灵活多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鲇鱼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他甚至还指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所以,作为教师,需要自觉地学习一些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开展工作,这样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克服盲目性,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冬梅.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黄小安.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湖南教育,2007(07).
[3]张骞,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02).
[4]赵春雷.教育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2011(08).
[5]窦平.数学教学心理学的重塑[J].江苏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