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背景
当前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低迷,“不乐观、不确定”主要表现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震荡中艰难前行;欧洲经济危机重重,短期内难见曙光;新兴市场失去动力,调整与机遇并存等方面。有国际关系学者PeterJ·Katzenstein(彼得·卡赞斯坦,2009)基于以往大危机后传统霸权衰落和新兴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断言美国的霸权将就此丧失。
创立“金砖四国”概念的美国学者吉姆﹒奥尼尔宣称,危机后金砖国家已走到全球决策中心,并将从各个领域改变世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认为,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将从西方国家转移到亚洲,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从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在金融危机后的新形势下,诸多学者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了深入研究。MahvashSaeedQureshi&GuanghuaWan(赛义德·库雷希和万广华,2008)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比较,得出结论:出口美国、欧洲和东亚国家,尤其是对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出口数量逐年上升,这意味着贸易机会扩大;同时,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减少,对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挑战。VittorioValli&DonatellaSaccone(维托里奥·瓦利和多纳泰拉,2009)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高科技行业,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合资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并与印度的贸易结构进行比较;提出了快速增长阶段的负外部性,如更高的不平等、环境污染和城市拥堵。YunhuaLiu&BeoyKuiNg(柳云花等,2010)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首先分析了过去的贸易格局以及中国经济崛起对东盟国家的影响,特别是对各个东盟国家特定行业的影响;其次考察了两个地区之间的外国直接投资;最后论证了迄今为止东盟国家的政策反应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国内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基本没变;也有学者认为,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美国霸权及其单极地位有可能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陈继勇、郭夏杰、黎珊(2012)通过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规模的变化、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国际投资格局的变化以及世界经济治理格局的变化阐述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霍建国(2012)认为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正处于震荡调整之中,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新一轮竞争的加剧,欧美经济所暴露的深层次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调整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美主导地位的终结。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同欧美主导势力的消退将是一个长期的过渡。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妥善处理自身的发展难题和增长的矛盾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核心是要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此外,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李光辉认为新兴经济体将迎来快速的发展,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则会有所放缓、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继续加深、全球金融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全球调整与转移将迈向新的阶段:这些都将对中国未来的对外经贸产生深远影响。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4000多亿美元的优势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东亚其他国家也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了愈加重要的作用。在这场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中,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世界经济的重心逐渐转移向中国及东亚地区,在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密切的形势下,研究中国出口贸易的变化及其影响十分必要。
二、新格局下中国出口贸易研究
(一)产业总量分析
通过对2001年~2011年中国向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及东亚地区出口产业总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横向来看,中国向美国出口产业总量的贸易价值最多,总量价值近乎是日本的两倍、韩国的20倍,更远远超过了印度;2010年之后中国出口向日本的产业总量价值与2001年出口美国的产业总量价值相近;中国向东亚地区出口产业总量的贸易价值最多,高于美国出口价值,但到了2005年,出口美国的产业总量价值赶超了出口东亚地区的总量价值,而后几年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说明中国与美国出口贸易依存度较大,美国经济的动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出口贸易。【表1】
纵向来看,2001年~2011年,中国向各国出口产业总量的贸易价值都呈现上升趋势。向美国出口产业总量价值从60555018488美元增加到145904787919美元,增长了1.41倍;向日本出口产业总量价值从32774842304美元增加到67650411168美元,增长了1.06倍;韩国从3134641918美元增加到11539853747美元,增长了2.68倍;印度从154386929美元增加到3685203852美元,增长了22.87倍。可见,向印度出口产业总量的贸易价值虽然总体数值不及其他几个国家,但增幅最快,高达22倍之多;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出口美国、韩国及东亚地区的产业总量价值稍有下降,而对日本和印度的出口继续保持了小幅上升;2009年之后,对东亚地区出口产业总量价值上升最高。说明中国出口重心有转向新兴经济体的趋势。
(二)贸易结构分析
以2011年中国向美、日、韩、印及东亚地区出口的十三种产品贸易价值进行分析(见表2)。横向来看,矿石混凝土及玻璃、钢铁及有色金属、家用电器、精密仪器及玩具这五类产品,向美国出口的价值高于东亚地区,其余产品出口东亚地区的贸易价值居高;总的来说,向美国出口的产品贸易价值均高于日、韩、印三国,只有石油和煤的出口,美国最低,只有70266241美元;日本在食品方面价值较高;韩国在石油和煤出口价值较高;而对印度出口的化学品、通用机械及家用电器产生的贸易价值要高于韩国。可见,中国在与美、日、韩、印及东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时,具有出口向各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表2】
纵向来看,中国向美、日、韩、印及东亚地区出口的电子机械产品贸易价值最高,美国达51338552599美元,出口印度的电子机械产品价值达5641401344美元,比第二多的家用电器贸易价值989354848美元高出43.7倍之多;除玩具和其他商品外,出口美、日、韩三国的纺织品贸易价值较高,而对印度出口纺织品的贸易价值不高;总的来说,电子类产品的出口贸易价值均比较高,纸木业的出口价值位居上游。可见,技术创新对于产品出口创造的贸易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通过产业总值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出口贸易依存度较高,处理好大国关系十分必要;同时,中国出口重心有转向新兴经济体的趋势。从贸易结构的分析来看,中国在与美、日、韩、印及东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时,具有出口向各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并且技术创新对于产品出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中国出口贸易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当前的国际形势,保持经济对内对外平衡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整体局势存在微妙变化。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统治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一旦全球经济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全球经济的波动,甚至是危机。尤其是在进出口贸易往来日趋紧密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审时度势,客观正视在世界舞台所处的地位,增强在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中的核心参与权,提升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危机公关的话语权,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变化特点和趋势,从而确立新的战略思维、定位,逐步调整布局,放眼重点,处理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关系,利用摩擦,善于斡旋,达到制胜。同时,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必须进行制度改革,营造合理、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快解放生产力步伐,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稳定外贸外资的增长,发挥对外合作和走出去形成的新的增长动力,尊重市场化规律,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
伴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在东亚地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间贸易往来密切,出口增多,并逐步建立起与邻国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在中国进行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必要同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资源的高效配置能力,促进要素在国内外市场的有序自由流动,发挥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推进新兴经济体间的区域性与国际性经济合作,如积极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加强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联系,以此来提高发展中国家在G20集团中的战略地位与国际地位,提升东亚地区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实力,促进世界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出口贸易产品优势,稳定外贸外资增长
在出口贸易的进程中,依据各国贸易需求来确定出口贸易策略,运用资本技术替代规模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转向内生增长等。同时不断改善市场环境,激活增长的动能。可以尝试实施加工贸易升级战略,优化结构,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并提高与当地经济的产业关联度。此外,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可以通过结构调整转向中西部地区,而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可以重点强化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境外的加工贸易则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走出去”,成为扩大出口的新增长源泉。
(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世界眼光观察问题,从国情出发统筹谋划,抢抓有利时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应把握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贸易发展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科技设备,降低出口成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国际能源安全防备;拓展海外市场,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构建中国企业的海外营销网络及投资格局;加快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承接发达国家在下一轮产业调整中转移而来的先进产业,下大力气推进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