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作者:未知[摘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决定生产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人们广为认同和理解。这就要求现代劳动者既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更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科学的思考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不仅为科学技术高地的构筑提供了坚实的地基,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科技;素养;培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0152-02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基本现状及分析
1.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尚需大力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达标率为7%,高于全国2003年的1.98%,与北京1997年的4.0%、上海1999年的4.3%、美国1990年的6.9%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三项指标中,“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达标率为55%,“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达标率为10%,“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达标率为20%,意味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基本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但是“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达标率偏低。说明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缺乏运用科学武器理性思考各种问题的能力,包括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
1.2教育和科普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达标率为7%,充分表明教育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主要途径,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还表明,有68.9%的人经常观看电视中的科学节目,有8.5%的人经常收听广播中的科学节目,有26.4%的人经常阅读科普读物。由此可以看出,科普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1.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科技信息源亟待加强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通过阅读报刊(26.4%)和看电视(68.9%)获得科技信息,而通过公共设施和场馆等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很低。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没有参观过科学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比例为57%;没有参观过科学展览会的比例为82%;没有去过图书馆的比例也高达20%。而这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很少光顾的场所,恰恰是发达国家民众经常进行科学素养熏陶的乐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公共场馆、科普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场所内容不充实且利用率低下的现状。
1.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崇尚科学研究
通过调查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崇尚科学研究。在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回答中,有77%的学生认为,科学家进行研究探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科学的崇敬和向往,对高素质人才的敬仰。同时有31%的学生认为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另有13%的学生认为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是为了谋生,还有27%的学生认为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说明中职学生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动机和目的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1.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科学造福人类充满信心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大多数学生(56%)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调查还表明,有35%的学生认为科学技术有能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大部分问题,有52%的人认为有能力解决部分问题,仅有8%的人认为几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期望解决的问题是癌症与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53%)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43%)等。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科学的发展充满信心,并希望科学能解决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这对依靠科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技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历史上首先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他曾深刻地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地提高生产力,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一百多年来,在现代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这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愈益投射到经济和生产领域,现实的社会经济需求为科学所蕴涵的革命力量提供了宽阔的展示空间,科学技术与生产融为一体,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并进而逐渐上升为第一位的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当代新科学革命的时代潮流,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它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决定生产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人们广为认同和理解。这就要求现代的劳动者既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更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科学的思考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改革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青少年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要;韩国把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学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学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青少年科学教育……国外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不仅为科学技术高地的构筑提供了坚实的地基,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介绍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而且注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相对于职业技术培训来说,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中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仍相对薄弱。中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真正落实。反思中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现状,其科学教育与科学背离的现象仍十分严重,科学教育被缩减为科学知识的教育,没有真正体现充满生命力的探究精神的培养,把科学教育从素质教育中肢解出来,而处于一种游离状态。科学对全面的真正的科学教育呼唤,也就是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把科学教育与教育活动主体的生命发展历史联系起来。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方面,理解科学知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55%,理解科学过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10%,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20%,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即具备科学素养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仅为7%。诚如《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由于教育观念、活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相对落后,导致我国青少年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教育策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技观念及素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培养大批高科技素质的中等专业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面对科技时代的挑战,任务更为艰巨,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劳动大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状况,并最终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态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中等职业学校科学教育仍相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真正落实。反思中等职业学校科学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科学教育对科学背离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没有真正体现充满生命力的探究精神的培养,把科学教育从素质教育中肢解出来,而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对全面的真正的科学教育呼唤,要求我们把科学教育活动主体的生命发展历史联系起来,以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科学教育,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技观念及素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培养大批高科技素质的中等专业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张立波(1967―),男,辽宁丹东人,丹东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