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领域内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无疑是一场强烈的震动,其给予了建筑设计、施工与建筑自身性能更深层次改变。要求将整合性思维、生态建设理念与环境保护措施全面渗入建筑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经济;生态经济;互动机制;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概况
建筑经济是建设领域内关于建设项目的经济方面的预测、决策、实施、分析、评估等活动,建筑经济为一专门学科,其相关问题管理的优劣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建筑行业发展对提高经济发展极为关键。在准确评估建筑经济时,需对以下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成本、时间与质量为组成建筑经济的主要内容。基于此,为达到建筑经济效益最大化,需在最短时间内利用投入最低成本可取得最佳投资效益,要求该效益具体消耗必须在预期质量范围内。如不重视环境效益,短期效益则为建筑经济评估标准,此时建筑经济内无法深入贯彻生态经济理念,将导致环保意识不足,进而造成严重污染与损害。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重视生态经济发展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将资源消耗、环境健康与生态多样性等要素添加到建筑经济发展中,通过不断改善评价标准,将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ECO为生态经济的英文简称,其为2个英语单词词头合成:economic与ecological。生态经济的含义为通过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工程方式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畴内,对生产、消费方法加以改善,并通过全部可利用资源潜能的开挖,进行相应产业的发展,要求该产业具备高经济性、高生态性,并确保其具备合理建设体制、和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健康的环境。作为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实施的重要保障,生态经济必须重视自然生态和经济建设的统一性、协调性,其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时间性:时间维上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长期发展中,针对自然资源后代人应具备相同或更美好的享有权利与生存权利。当代人为获取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牺牲后代人利益为基础,需选取转移财富的相关策略,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提供给后代人,让其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权利。第二,空间性:空间维上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在开发区域资源与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不能为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去牺牲其它区域,必须建立共享、共存的区域资源体系。第三,效率性:效率维上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资源利用应始终坚持“低耗、高效:原则,其发展的主要支撑为技术进步,利用资源配置优化,可对单位产出资源消耗量有效降低,并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通过资源产出效率提升,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经济视角下建筑经济的特征分析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市场化得以稳步推进,于此同时,建筑工程建设事业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施工效率与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必须重视生态经济视角下建筑经济发展特点。据工程项目施工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对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经济活动有效管理,并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其概念的同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才能推动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智能和优化
在实现建筑物节约能源目标中,智能化具有推动作用。基于生态经济发展,建筑经济生态发展主要由高新技术方式控制成本、优化建筑物功能得以体现。作为新形势下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智能化发展中,可利用高新控制技术集中管控建筑物热泵、中水处理与雨水回收系统等,以此对建筑物舒适度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于此同时,具体控制内,要求能够自动浇灌室内植物,并在自动运行内实施安防模式,根据建筑物模式自动切换安防模式。
(二)生态和环保
设计新型建筑过程中,要求必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自然资源与再生材料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并对绿化人居环境、美化自然环境加以重视。为达到生态、环保的双重目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中,尽可能选取木材作为内外墙材料,选取可再生材料作为墙体保温材料,或大量选取木地板等。通过以上行为、方式,可大大降低破坏自然资源的力度,可减少水泥用量。与此同时,为降低污染环境与人体伤害,要求不能将油漆涂刷到建筑外墙。
(三)节能和自然
基于生态经济发展,目前建筑工程对能源能否有效利用极为重视。为充分体现生态原则,需对自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量。如卫生间通过整体合理规划,选取节水型设备,可达到水资源节约的目的。如条件成熟,可对回收雨水等加以重视。
三、生态经济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作为工程自身的生命,质量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与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密切联系。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确定建筑经济效益与生态化发展的所有职能与工作内容,其为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目前,对建筑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为提高工程施工整体经济效益,要求相关部门、单位必须重视生态经济对建筑经济的影响,并在经济效益目标条件明确的前提下,利用行动方案、资源配置等措施达到预期目标。建筑经济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推动工程项目与单位的快速发展,并能确保市场的有序性,对项目与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的成本观与成本评价方法
传统建筑经济成本观研究中,建筑工程建设内消耗的能量、水资源施工阶段的影响比例仅为1/10,这就要求必须对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内多数费用进行充分考虑,如排放温室气体、有限资源消耗与处理建筑垃圾等。这些要素都是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构成成分,如何确保建筑成本降低,必须建立新成本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对建筑项目建设早期能源节约提供有效策略,并建筑经济发展与实现生态价值极为重要。同时通过建立新成本观及评价方式,可对建筑影响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还能将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真实反映出来,进而达到市场价值目标。
(二)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法
1.概念分析
通过全生命周期评估理念,对建筑产品与材料的所有成本进行探究的方式为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概念。将全生命周期评估理念充分纳入建筑工程成本评估中,其作用为重新认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策略选取后提升建筑工程早期成本的现状,并站在战略目标高度对可持续性建筑的经济性进行全面分析,为客观评价、实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内容分析
建设期成本、使用期成本与环境费用为构成全生命周期建筑成本评估的主要部分。建设期成本:建设施工、安装与供应材料、设计等方面的各项费用;使用期成本:清洁、维护、装修、置换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能耗;环境费用: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为其主要内容。如采购、运送与利用等各个环节原材料的消耗,或建筑工程施工造成的直接污染问题。
3.方法分析
作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评估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时存在诸多变数,因此需进行相应评估规范、指标的制定,回收期计算为投资有效性评估的最直接方式,在整个建设成本中需把建筑材料、组建等进行贴现求和,实现现值性整个成本评估,利用该成本回收速度计算,可将投资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回收期较短则说明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益。现阶段,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该成本评估方式运用更为广泛。
(三)建筑效益评价体系的扩展
经济活动目标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导致传统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主要因素为效益评估体系不全面。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性建筑价值观,需加深效益概念认识程度,重视建筑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为建筑效益的主要部分。成本、质量与时间为一般建筑效益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成分,为平衡以上3种成分,需实现成本最小化与时间最短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建筑经济生态环境营造中,必须重视建筑环境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其他环境内容,如资源消耗、排放有害气体等,换言之,以生命周期理念对成本要素的空间性含义加以扩展,并通过生态评价对质量要素涵义加以扩展。通过建筑经济发展研究,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经济约束、社会公正等都是建筑经济效益提升与效益评价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将新内容融入时间要素内时,可形成完善的建筑效益评价体系。
(四)可持续性建筑是实现生态价值的途径
人类可持续性经济行为在生态经济理论被看作是实现场所潜在环境价值与现实经济、社会价值整合的途径。生态经济理论将人类的可持续性经济行为看作是实现场所潜在环境价值与现实经济、社会价值整合的途径,它对建筑设计带来的启示是:可持续性建筑的建造不只是追求单纯的环保性目标,而是更切实地将环境价值与以经济为衡量的人类福利的提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实际上,可持续性建筑的每一次成功实践都是自然资本生态价值的实现过程,如对于自然排水系统的利用,通过相应人工系统建设成本的降低实现了自然系统的价值;由各种节能措施的采用而带来的能源消耗降低和建筑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是自然资本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的体现。
四、结语
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在未来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需将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作为二者结合的最终目的,并在实际应用中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合理纳入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站在长远目标角度,提升建筑经济效益,达到生态化建设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设计与施工领域的快速发展,才能为生态经济在我国的实施与推广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奇峰.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互动性机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29).
[2]洪天超.以绿色建筑为基础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新城———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为例[J].城市,2012(10).
[3]慈海鑫,张美政.浅析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4]黄浩.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现代装饰:理论,2011(7).
[5]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6]倪外,曾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7]刘卫东,张雷,王礼茂,赵建安,马丽,唐志鹏,高菠阳,余金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10(5).
[8]徐峰,张国强,解明镜.以建筑节能为目标的集成化设计方法与流程[J].建筑学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