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进步与社会和谐

时间:2021-07-14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道德进步与社会和谐

作者:未知

[摘要]在道德不断进步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同时道德建设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保证。当下社会的道德状况距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从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加强道德建设。
[关键词]道德;社会和谐;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0158-03

1引言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一个社会处于怎样的状态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的人,而人之为人的标志之一又是道德,因而,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更进一步说即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个人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因而在道德进步的条件下,我们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从道德建设做起,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是必然的要求。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初期
2.1公民道德素质的差距
现在社会的公民道德普遍表现出“道德不在场”的现象,人们普遍有意识地对道德采取不作为的态度,从而有着不作为的行为。在职业道德方面,一些人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比较有名的“范跑跑”事件;为了实际的利益,人们追求或者本能地去应和非道德的生活,对他人缺乏道德关怀,对自己放弃道德责任,比如有名的“三鹿奶粉事件”;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德的“不在场”也随处可见,在城市之中,到处可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车辆乱停乱放、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穿越道路,胡乱涂鸦、乱贴广告,破坏公共设施等不道德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传统美德与家庭美德也出现了“不在场”的现象,我国的传统美德、家庭美德中的提倡夫妇有情,但现实生活中“婚外情”“包二奶”“小三”屡见不鲜,家庭美德受到严重冲击。
2.2诚信的缺失
诚信的本意是指对人诚实守信,诚信是相通的,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主要讲的是个人内持品德;信体现在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主要讲的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诚信合起来讲的是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并按这些规范行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感受市场经济的力量、效率和优势的同时,却不能不为其间的无序和失信现象而苦恼、困惑甚至愤怒。
2.3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凸现
所谓公正,就是给人应得,就是一种应该的回报或交换,说到底就是等利害交换的善行:等利交换和等害交换的善行是公正的正反两方面。等利交换是正面的、肯定、积极的公正;而等害交换是反面的、否定的、消极的公正。当前中国是一个金字塔型或者寡头型的社会,除了处于金字塔顶层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人,包括所谓的中产阶级,其生存环境也相当不乐观,像诸如社会腐败、教育不公平、就业难问题、二元户籍制度、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房奴、孩奴,以及养老保障、医疗福利缺失之类的,使得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比较压抑的状态,缺乏价值感,活的窝囊。窝囊仿佛是社会常态,个人价值感的普遍缺失,中国“特色”确实体现出来了,只不过是以消极的方面出现,如不用制度公正,机会公平,终结“群体性窝囊”,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4生态伦理观念的缺失
以粮为纲促使毁林垦荒、毁牧开垦、围湖造田、填海种植,导致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沙化、荒漠化、盐碱化;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功能衰退,植物无法生存。在工业方面:废水、废气、废渣不经有效达标治理的大量排放,破坏了整体环境的自然形态。在资源产业方面:矿业盲目开采,森林乱采滥伐,加之灭绝性地捕杀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生物多样性无法得到保护,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达到了危机的程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3道德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现状
3.1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随着现在社会道德不断提升的进程中,公民的道德素质在不断的提高,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废纸的现象在日渐减少;牢记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已成主流;承载着传统美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道德模范屡见报端,层出不穷;尤其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让人们更加珍惜夫妻间的感情,不再把金钱看的最重要。
3.2诚信的建立
追随道德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人们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学校系统更是重视诚信系统,最简单的考试作弊现象现在已经得到了改善,从珍惜简单而且小的事情体现出了人们现在的诚信在不断提高。
3.3社会公平公正日渐得到改善
我国是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群体,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难免会出现公平缺失的现象,随着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缩小贫富差距的口号,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日渐缩小,为了使我国劳动人民得到应有的报酬,我国的最低工资的底线在不断上升,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越发健全,百姓参政的话语权随着网络的普及,日渐有分量。社会公平公正得到极大改善。
3.4生态伦理观念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是粗放型经济,在经济进步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改造,随着道德的不断进步,我们意识到了生态的重要性,不断的颁布相关环境法规,投入大量资本来改善环境,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坚持退耕还林,鼓励人们大量植树造林,来改善空气。生态伦理观念的转变让我们的素质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如果想要继续保持下去,必须构建社会和谐的道德体系。
4在道德进步的进程中,构建社会和谐道德体系的途径
4.1注重基础性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注重基础性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目标一直指向认知的层面,从小学生开始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而这种“上位道德”观念的树立是需要“下位道德”这一基础性道德品质的支撑。正因如此,有人在谈到信仰教育时曾说过: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的是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教育。这种由高层次到底层次的道德教育现实,导致我国基础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出现“倒挂”的现象。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基础性教育的沙漠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社会道德大厦。其次,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和形成人们的道德品质,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进而强化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提高道德评价的内心信念,使道德成为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只有个体道德素质提高了,高尚道德的人多了,违法乱纪的人少了,社会风气才会得到扭转和改善。道德通过内化人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起到长效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反对那种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否认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企图用物质利益代替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再次,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道德知识应是一种实践性知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体现道德教化的精神。我们不能只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我们应该意识到道德教育本质上是实践教育这一特性。要使道德教育不仅对人们心灵产生触动,还要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4.2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
(1)要建立有效的道德舆论机制
道德舆论机制代表了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承载和弘扬了社会道德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情感。道德的社会舆论包括口头议论和大众传播媒介两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道德舆论机制,主要是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道德舆论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能够造成一种特殊的善恶分明的氛围,使不道德的人的行为受到强大的精神压力,使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行为得到尊重。强有力的、正确的道德舆论,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使不道德行为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道德行为能够得到认可和称赞,从而对于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召唤作用。不少贪官污吏不怕人说,但怕被媒体曝光。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约束方式正逐渐由传统的个人道德约束、组织道德约束为主转化为以媒介舆论道德约束为主的社会道德约束。有效的舆论宣传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道德行为、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尚的道德品格,最终使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得到提高。人们也会慑于道德舆论的压力,将公民道德由外在的强制逐渐变成内在的约束,进而达到道德自律,变道德他律为道德自律,道德行为就会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这样,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尚就会不断升华。
(2)要加强舆论导向作用
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培养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增加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意识,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对于扬善抑恶、弘扬正气、净化世风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各类体育活动对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电视剧、电影、音乐、戏曲、舞蹈、摄影、美术、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热情赞美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思想道德风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
(3)加强社会监督机制
社会监督机制是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建设的重要保证。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建设,仅仅依靠制度规范本身的约束还不够,还要接受社会监督机制的导向和监督的约束。社会监督机制就是通过行业协会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社会组织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机制共同对公民道德行为、对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实施机构进行监督。现实生活中,有些官员的腐败内幕、不法商贩的违法行为、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有些组织和个人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国家资源行为等,许多都是通过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的发现和揭发而受到查处的。可见,我们的社会监督机制是开放、有效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更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公民道德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监督网络,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
4.3遵循道德的层次性,建立多层次的道德体系
要建立多层次的道德体系,道德教育就要有层次性。从道德的社会功能方面看,现实中的道德是有常德、美德、圣德层次之分的。诸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属于常德范畴,诸如仁慈下载、助人为乐等则属于美德范畴,而大公无私、勇于献身等则属于圣德范畴。其中,最具有道德约束功能的便是常德。这是由于道德规范只有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自觉遵循才有意义,才能形成道德舆论环境和道德风尚并且形成道德约束力。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或倡导中却恰恰崇尚崇高,把诸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等一些圣德规范作为常德规范来进行普及。这使我们以往提出的是近乎“完人”的道德教育培养标准。这种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由权威团体硬性地将这种高水准的道德让人们去接受,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往往还会造成道德建设的空心化。因此,道德教育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道德素质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我们只能把公民道德这种基础性的、全民性的道德目标作为基础性道德教育目标,而不能把部分特殊人物才能达到的道德水准推及未来的全体公民。邓小平曾说:“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前进。”
4.4加大道德惩处力度,确立道德调控权威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难有长足发展,主要是因为对道德失范行为和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一些制度规范对于道德失范行为起不到应有的制约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码的道德规范,许多人都难以做到,如随地吐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屡禁不止,随处可见。许多人明知在公共场所禁止乱张乱贴,但在许多城市仍然是大街小巷都涂写着各种办假文凭、办假证件的电话和五颜六色的广告。对于这些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查处起来应该是不困难的。但是,由于我国对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执行不够严格,使这样的违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由于处罚得不严、不重,起不到一定的惩罚作用,也就体现不出制度规范的威慑力。如果大量的不道德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实际上就会成为对恶的鼓励和对善的打击。在赏善罚恶不力、不明,甚至颠倒错位的情况下,善举得不到赞扬,恶行得不到谴责,其结果必是世风日下,好人受打击,坏人逞威风,任何道德教化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实现社会道德风貌的根本好转也就无从谈起。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各种舆论大力宣传、表彰那些体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对那些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人和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例如,对于在见义勇为行为中遭受重大经济和人身伤害的人,不仅要制定保障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使见义勇为者功有所奖、失有所补、残有所养,而且建立健全各级见义勇为基金会组织,设立各级见义勇为基金,从法律上明确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扶持见义勇为的责任和义务,由政府制定表彰、奖励的具体规定和措施。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要对一切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予以经济和法律制裁,这样才会起到扬善抑恶、美化社会环境、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5结束语
在道德不断进步的状况下,公民的素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想要继续保持社会主义的和谐,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在道德进步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人们的道德意志、完善人们的道德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才能使人们明辨是非、坚持正义、扬善抑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道德建设自身的问题,它不仅牵涉民主问题,还涉及法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进程。我们要建立健全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英]乔治•摩尔.伦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元山.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问题思考.[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5(1).
[5]沈学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J].实事求是,2006(5).
[6]李克敏.试论和谐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6(4).
[7]李劲松.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
[8]石瑞红.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2006(5).
[9]丁言.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承活力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10]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