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外资利用与贸易开放的关系分析
作者:未知[摘要]已有的文献表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外资利用的规模、贸易开放的程度及科技发展水平(R&D)将持续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传统分析一般是从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出发,通过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框架进行。但在实际中,由于样本容量小,数据非平稳和误差项分布不确定,结论自然令人怀疑。本文采用Bootstrap方法,基于样本信息,通过计算机仿真完成对变量间关系的分析,结论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FDI;贸易开放度;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0114-03
1研究背景
基于新古典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所以产业间的贸易是企业最好的选择。早期的国际投资理论常常处于与贸易相对隔离的状态。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的空前发展,使得人们反思国际投资与贸易的相互关系。正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与垄断优势的存在,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一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造成了影响,其中既有替代关系也有互补关系,因而是彼此交叉融合的。耿强,吴春燕(2004)研究了东亚地区的情况,认为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而跨越国界设立跨国公司或进出口贸易的成本低于某个值,就会发生垂直产业内贸易,所以跨国公司的FDI将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王洪庆(2006)认为FDI对垂直产业内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水平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则不明显。喻志军,姜万军(2009)认为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其贸易竞争力就越强。因为产业内国际分工是产业间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高于产业间国际分工。因此,产业内贸易是比产业间贸易水平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一种贸易方式。另外,一国贸易越开放,就越有利于FDI的引入,FDI的引入将很好地促进一国贸易的发展,提升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FDI与贸易开放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贸易开放的水平也离不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正因为上述变量间存在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关系,并对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模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大量文献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也将做一点有益的探讨。
2数据与指标的选取
2.1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是H.G.Grubel和P.J.Lloyd(1975)提出的G―L公式。Grubel和Lloyd认为:所谓产业内贸易就是指“贸易总额减去产业间贸易之后的余额”。此方法一般是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来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个别产业,Xi和Mi表示产品的出口和进口,指标的取值范围是0~100。
2.2贸易开放度
2.4数据平稳性检验
显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IIT指数为I(2)过程,lnFDI为I(1)过程,贸易开放度TO为I(0)过程,所以变量间的关系不是协整的。另外,还存在样本容量小、数据不平稳和不满足正态性假定等问题。如果采用协整框架下的Granger检验,结果会变得不可靠。
3产业内贸易、外资利用与贸易开放的因果关系――基于Bootstrap方法
3.1基于Bootstrap方法的Granger检验及其原理
Bootstrap方法主要是通过残差重抽样进行,根据Efron(1979)的研究,回归模型的这种方法完全依赖样本,无须对总体分布进行假定,因而是一类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非参统计方法。即使数据非平稳,缺乏协整关系,该方法也可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上表显示了Bootstrap方法下的Granger检验结果。在10%的水平上,外资利用(FDI)是导致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的原因,但产业内贸易并不必然导致FDI;同时,FDI的增加将导致贸易开放度提高,但反过来贸易开放度提高不一定会对FDI造成影响;另外,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将导致贸易更加开放,但贸易更加开放的原因不一定是产业内贸易。这些结论与较多文献的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4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Bootstrap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可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得到更进一步的结论,结果也较为可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对总体分布已知,样本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基于传统渐近理论的经典计量分析就会较Bootstrap方法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刘源.基于Bootstrap方法的FDI与GDP因果关系的检验[J].中国市场,2011(26).
[2]B.Efron.Bootstrapmethords:anotherlookatthejackknife[J].TheAnnalsofStatistics,1979.
[作者简介]张孟才,男,山东人,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水园,女,福建人,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