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逐渐过去,全球经济已经逐渐开始复苏,但是面对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我们更应当从理论和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从操作层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技术性失误与政策性弊端进行思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原理,从资本主义的矛盾与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的源头中进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国际金融危机诞生和对于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危机需要采取的科学应对方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至少经历了六次较为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危机。当时的经济学家李嘉图、萨伊等人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否认危机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宿命论的经济学家,在理论上对他们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否定方面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如资产者在实践中对他们赖以取得财富的无产者的疾苦漠不关心一样”。[1](P153)与此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在危机中看到“每次混乱对全部文明都是一种威胁,它不但把无产者抛入贫困的深渊,而且也使许多资产者破产”。[1](P236)正是对广大受害者尤其是赤贫的无产阶级寄予深深的怜悯和同情,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2](P617-618)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确立的主、客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尤其是金融制度的详尽考察后认为,金融危机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产生金融危机的“基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货币产生前的以物易物的时代不会出现金融危机自不必说,即使在货币产生后单纯为消费而生产的自然经济或简单的商品经济形态中,也都不会出现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出现,就形式而言,是商品买卖分离和货币支付错位所导致的;就内容来说,同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货币增值紧密相联;归根结底的原因则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要想通过商品生产实现一次简单的货币增值,就必须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流通)阶段,他必须用手中的货币到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使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生产)阶段,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将生产资本转化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第三(流通)阶段,他必须把生产出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拿到市场上销售出去,使商品资本转化为增值的货币资本。这样一个个以货币增值为中心的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在这些过程中,就包含着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原因即在于:首先,商品买卖的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分离的,与之相应,货币支付也是错位的。即“卖出商品取得了货币的人,不一定立刻购买,这意味着货币退出了流通,而商品却在市场上等待。这种买和卖的分离或独立就使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危机是使两种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过程强制统一的形式”。[3]其次,商业信用的出现为商品买卖中商品与货币在时空上的分离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更进一步加强了货币支付矛盾的积累,这就使得社会支付链条上的中断点大大增多,一旦普遍的社会支付中断成为现实,就会出现货币支付危机,而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货币支付危机。
以上只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这还不足以说明金融危机何以实现,金融危机产生的现实条件必须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最大化地榨取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资本家之间的残酷竞争迫使单个资本必须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到社会价值量以下出售才能获胜,而在竞争中能否获胜关系到资本家--“资本的人格化”的生死存亡,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来的达尔文的个体生存斗争;要想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资本积累使资本有机构成合理化,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劳动成本;实现快速资本积累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信用发展,商业信用通过发行以股票为代表的各种有价证券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从而突破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企业自身积累的局限,加速积累过程,以此来满足资本家的贪欲。
但是,信用制度具有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它在给资本家带来便利的同时,延伸和扩展了债务,积累了货币支付矛盾,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而资本家们却无视信用发展的负面作用,在以上条件充分满足之后,便开足马力疯狂而盲目地从事各种商品的社会生产,诚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现实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制的消费,而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力却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4](P534)这个界限一旦被突破,就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商品市场价格和利润的下降,当它们都降低到某个临界点时,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便会绝对化、公开化。这时,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4](P536)在一个接一个的社会支付链条断裂之后,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便由此崩溃,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爆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有时,即使经济危机尚未明显凸现,依然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在进入发达阶段后,金融系统呈现出了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新特征。19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资本主义的金融行业通过发行股票、汇票、债券、土地所有证等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等虚拟资本,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些虚拟资本被商品化后,因其市场价值主要由资本市场上的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供求决定而变动不定,导致其在交易过程中具有极大的预期成分和投机性质。“正是在虚拟资本背离实体经济的自循环过程中,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货币作为一般价值形式同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和信用货币的面额价值的矛盾积累起来,等待着一次强制性的统一和重合--货币金融危机”。[3]在这种金融系统持续畸形发展的条件下,终究会出现普遍的“金融过剩”问题,届时,一旦证券市场的资本注入中断、银根紧缩、大批金融投机主体失败,都可能直接引爆金融危机。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必定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西方社会的许多经济理论家经过一番搜肠刮肚的“反思”之后,仅仅将之归罪于其表面上所呈现的“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等等,最深层的也只是将其归结为人性贪婪的“本体论”,而远没有马克思那样直指其元凶首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卓识和勇气,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先生们想用金融市场的危机来解释一切,而这种危机本身多半只是一种征兆”,[5](P699)是资本主义社会行将就木的征兆。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随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经济规模上不同程度的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产生经济放缓或者倒退的情况,但是无论其影响的规模如何大,从其实质与结果上看,此次影响依然是属于相对而非绝对的危机。
1、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属于以美国为主体的发达国家经济危机。
由于美国金融利率的迅速上调,和房产的价格在不断下跌,造成了美国大量的次级贷违规,进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是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经济市场是以金融产业与房地产为经济支柱体结构的而必然导致的,由于美国经济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最初的制造产业逐渐转变成为以电子科技产品、IT、互联网、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作为其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而在IT泡沫破碎之后,美国开始鼓励居民进行房地产的消费,导致了美国发达的金融经济市场和不断上涨的高房价,然而高房价与发达的金融市场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房地产行业逐渐出现了泡沫。一旦利率上升,房价下跌,就必然造成大量次级贷危机和一系列以次级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危机,给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者带来巨大冲击,最后产生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产生一旦形成将会直接波及到世界上其他各国的经济体当中,造成他国经济失控。
2、国际金融危机是以美国等为代表的社会发展模式危机。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与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相反。”[2]在这句话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对其资本的增值与利润的绝对追求。它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中面对着生产与利润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导致的,即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主要矛盾,它在高度自由的市场基础上,一方面使企业个体处于高度的组织状态,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无法实现整个社会有组织的协调生产。这样,在“资本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由于人们对资本增殖和利润的单纯追求,就不仅极易造成生产、需求和消费之间的失衡,产生所谓的生产相对过剩,而且也极易形成给人们带来高额利润的经济泡沫。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面临着美元经济体制的出口加工行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大量的产品滞销在港口无法出口,企业积压库存的超标非常严重。为了能够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我国制定出了扩大内需的经营战略目标。当前,由于我们有党中央的英明战略决策,由于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非美元部分,由于我们广阔的腹地和西部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们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这就为中国经济摆脱美元霸权,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铸起了几道坚实的防火墙。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我国的主要影响如下:
1、加大了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目前我国人均碳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但是,生产净出口产品产生的碳排放却超过了我们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二十,这些产品并非为中国人民所消费,而是销往了发达国家。当前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我认为这是对科学发展最早、最经典的阐述)。一个时期以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恰恰使得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虚名,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背负了巨大的资源压力。
2、不利于我们扩大内需和发展民生。
我国的出口企业主要是外商独资企业。我们只是靠提供土地和廉价劳动力搞组装,总利润低于3%;因为销售市场在外面,所以外商对增加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中国的内需市场丝毫不感兴趣,而是拼命压低工人工资,从而进一步抑止了中国的国内消费和内需;加上赚钱是他们的唯一目的,因而对于中国的环境、教育、医疗不承担责任。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这种“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引进越多,对它们的照顾、妥协越多,我们在科学发展、在民生上面也就越迈不开步子。
四、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要彻底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方法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只有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世界经济复苏还将经历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巩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既切实降低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解决眼前的难题;又着眼长远,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总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破产,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强大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3.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