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财政支出的文献综述_财政金融论文

时间:2021-07-0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财政支出
中国自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中国政府扩大公共养老金支出,同时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平均给付水平,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其他养老福利需求。但是,在“未富先老”的发展格局下,中国养老财政面临着巨大的支付压力,主要表现为基础养老金支付负担系数大、养老金历史欠债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成本压力以及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福利服务建设的财政需求增多等问题。
中国财政的中长期规划也应及早考虑养老费用问题,以应对“白发浪潮”带来的挑战。那么在未来数十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养老财政的支付水平如何确定,养老金支付应占财政支出多少比例以及如何减轻养老财政负担,这些关于养老财政支出与负担的问题已成为不同领域学者、专家进行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目前有关养老财政支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养老金支付以及养老金缺口负担、制度转轨负担方面,对于新兴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养老福利服务事业的研究较少,关注度较低,而且缺乏对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养老财政负担的测算研究。因此,加强对中国养老财政支出的预测与评估研究,分析中国的财政支付能力,为可能出现的养老财政危机做好思想及措施准备,以提高中国养老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而保障全国的老年人能够过上较为体面的晚年生活。
二、中国养老财政支出与负担
综合不同学者针对养老财政支出内容的观点,养老财政支出既包括针对老年人个体的退休金、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又包括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养老福利服务与福利设施建设投资。当前,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多以养老保险形式体现,国家也在向农村居民、农民工、城市个体职业者或无职业者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险。同时,国家不断地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福利服务。养老财政负担主要源自过多的老年人口数与有限的财政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养老金改革背景下新旧养老金制度转轨的高成本等现实状况。当然,养老财政管理与经营不善,以及养老金支付主体责任不清等问题也会加重养老财政负担。
(一)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与负担
中国养老保险主要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新农保组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正在进行试点工作。目前对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研究主要从养老保险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不同类型养老保险特征与缺陷以及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养老保险的财政收支情况
关于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综合研究比较少,学者多从养老金赤字可能达到的金额、影响以及如何扭转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马军、翟凡(2001)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保持现行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退休年龄等几种情况,基准仿真结果表明,保持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赤字到2020年将达到550亿元,同时覆盖面扩大将会恶化养老金赤字,到2050年养老金赤字高达7660亿元。社会保障课题组(2008)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角度出发,建立人口预测模型和养老保险缴费、支出和平衡预测模型,建立价格、生育率、死亡率、工资增长率、城市化水平、劳动力参与率、就业率、投资回报率等相关假设,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即是否适时提高缴费率、降低退休金相对水平,①是否覆盖城乡,是否推迟退休年龄进行分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仅仅覆盖城市地区的养老保险体系不可持续,在2022年支出将大于收入,“基金存量达到峰值16.8万亿元,并在2031年转为负值”。②马军、翟凡和社会保障课题组都考虑到覆盖面以及退休年龄的影响,并进行相关预测,然而在预测结果上有差别,马军、翟凡认为覆盖面扩大造成的养老金赤字恶化情况较为严重,而社会保障课题组则认为其影响不大,只是将收不抵支出现的时间提前两到三年。
曹艳春、路锦非(2010)从制度整合视角,首先提出上海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建议,进而对镇保、农保转化为城保引起的财政收支变化进行分析,指出实现制度整合不会给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养老保险长期精算模型,在对养老金缴费、领取人口、GDP增长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缴费和支付比例等变量进行假设基础上指出“不考虑上海已有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盈余或赤字的前提下,若考虑历年的累积结余,上海市自2046年出现财政赤字,到2050年累积赤字金额达1.39万亿元”。③
2.不同类型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与负担情况
学者对养老保险财政支出与负担的分类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养老金财政支付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多轨制,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其中公务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由政府包揽,企业员工养老金中政府承担着支付基础养老金的责任,这些养老金的支出均属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内容。周小川(2001)指出从2025年起,政府每年需要拿出5000亿元到14000亿元来维持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④一些学者还指出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待遇提升,基金负担系数扩大、骗取养老金现象、提前退休等因素将会进一步加重中国的养老保险财政压力(成志刚,2002;郝燕燕,2005)。
做好养老财政预算、对养老金进行科学精算是减轻养老财政压力的重要途径。V.Gopalakrishnan、TimothyF.Sugrue(1995)提出在对养老金进行精算假设时需要考虑折现率、薪金递增率、退休金计划预期回报率等经济变量,而MarilynOliver(2009)在进行经济假设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进行人口假设的观点,认为需要考虑退休率、死亡率等人口因素,此外将通货膨胀也引入到经济假设中。2007年《PWC2006SurveyofActuarialAssumptions》一文在对英国养老金制度分析的基础上也明确提出了不同的预期寿命、死亡率以及投资收益的假设会影响养老金的精算分析。国外学者关于养老金精算问题的研究为中国学者展开基础养老金财政支付预算研究提供了经验价值。目前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探讨中国基础养老金的支付能力研究,不同学者的研究争议在于把养老金当成确定性年金还是不确定性年金。邓大松、刘昌平(2001),贾宏波、温源(2005)等学者把养老金当作确定性年金来研究,通过比较缴费现值和养老金现值分析中国基础养老金支付能力,其中预期寿命使用人口生命表预测,缴费现值由缴费率、利率、工资求得,而养老金现值则是根据利率和养老金等变量得到。而张勇、陈耕云(2008)则是从养老金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指出运用人口预期寿命是不准确的,应当把死亡率直接引入模型之中。在此基础上,他们运用缴费率、计发比例、法定退休年龄、养老金增长率、工资及其增长率、起始工作年龄和死亡率等变量制定了精算模型,对缴费、养老金进行预算,指出缴费率、计发比例、法定退休年龄、养老金增长率、工资及其增长率、起始工作年龄、死亡率、性别等对中国养老金支付能力均有影响。
关于如何应对中国的养老金隐性债务以及老龄化问题,一些学者在提出提供财政补贴、延长退休年龄、提高缴费率等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指出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也是一种政策选择。NoriyukiTakayama(2002)在研究中国养老金改革问题时,认识到养老金财政赤字问题,希望通过更大的鼓励参与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来解决中期和长期的财政问题。王小春、陈鸿雁(2009),刘翠霄(2003)认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可以减轻财政支付压力,因为覆盖面扩大客观上使转轨成本的偿付时间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时间彼此错开,避免双重财政支付的重叠。但是这些学者仅仅是考虑到了短期内的压力减轻作用,并没有全面认识到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可能带来的问题。一些学者指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可能造成长期内的养老金支付负担。
(2)农民工养老保险财政支出
中国在2009年公布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模式以扩大养老金制度覆盖面。刘玮玮(2010)对2010-2050年农民工养老保险每年的收支进行了精算分析,综合考虑假定退休年龄、参保年龄、2010年的农民工数量、农民工各年龄段参保的人数、各期农民工新参保人口数、最大存活年龄、农民工的平均缴费工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实际工资年增长率、农民工个人账户平均缴费比例等因素,指出2010年到2040年期间差额是逐渐增大的,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压力,但是在2050年农民工退休以后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认为吸收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在短期内能够缓解中国养老金资金缺口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仍会带来财政负担。⑤其精算没有考虑盈余再投资,预测存在偏差,但是在理论上解释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可能带来的财政负担与压力。
(3)新农保财政支出
中国自2009年开始实行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农保制度打破了传统的政府财力不足论,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新农保的财政投入。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有必要也是可行的:从公共财政理论角度看,新农保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要求公共财政给予支持(何春玲,2009);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扣除理论,“社会保障基金需要在社会产品分配给个人之前做储备性的扣除,这是中国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陈淑君,2009);⑥从现实角度看,中国政府具备充足的财力来推动新农保(刘昌平、谢婷,2009;曹文献、文先明,2009)。《EconomicSurveyofChina2010:ProvidingGreaterOld-ageSecurity》一文认识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新农保中的责任分担问题,在主张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指出现行的新农保更多的由地方财政负担可能造成新农保的不可持续性,主张由中央政府转移更多的新农保费用。
学者在主张新农保政府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对新农保的财政支出进行了研究,目前对新农保财政支出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出发点:其一,确定新农保的各级政府财政分担。米红、王鹏(2010)对新农保制度模式与财政投入进行实证研究,引入政府有限财政的观点,在认可财政分担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财政承担的责任是有限且适度的,提出省、市、县三级财政制度的资金分担与优化模式,同时运用仿真技术预算出中西部20个省新农保制度财政补贴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值,估计将会在2029年达到预测峰值;其二,确定新农保采取何种补贴方式。刘昌平、殷宝明(2010)建立年度平衡的现收现付制财政补贴模型以及阶段式平衡的现收现付制财政补贴模型,在模型基础上设计出三种评估方案,即年度平衡的财政补贴模式加待遇补贴、阶段式平衡的财政补贴模式加待遇补贴、阶段式平衡的财政补贴模式加缴费补贴。假定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财务平衡周期、平均缴费期、平均给付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利率等变量,对三种方案进行评估,得出补贴缴费的现收现付制阶段式财政补贴机制更适合于财政补贴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纵观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很少有学者以预测新农保带来的财政支出与压力为目的进行研究,新农保的财政支出预测还是一个空白的领域,还没有被纳入养老财政支出与负担研究体系中。同时,学者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地方财政上,忽略了对中央财政应承担的新农保财政责任进行研究。
(4)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
中国城镇无业居民的养老问题至今没有全国性的制度保障,仅仅有北京、成都等几个发达地区依靠地方财政建立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赵湘平(2010)指出不解决这些居民的养老问题,中国政府将会面临严重的社会压力。张时飞(2009)提出了建立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的建议,对基本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所需财政支持进行了静态估计,他假定保障人数为1亿老年人,其中农村老年人为7000万,城市养老待遇为每人每月200元,农村养老待遇为每人每月100元,估算出在全国普遍建立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年需资金1420亿元。⑦但是其采用的估计方法过于笼统,没有考虑到区域差异、人口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忽略了这一制度建立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待遇补贴、老年人口数均是可变的,因此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财政预算也就相对复杂。
3.隐性债务支付与转轨压力是养老财政的主要问题
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是研究养老金支付与制度接续问题时出现频率很高的名词。隐性债务存在于代际之间,即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不足以支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所造成的欠债;转轨压力来自新旧养老金制度整合与接续时所需支付的改革成本。当前学者研究主要对养老金支付能力进行预测,从提高投资收益率、缴费率、延长退休年龄、调整计发比例和养老金增长率等角度提出增强支付能力的措施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在企业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那么应当由谁来承担养老金隐性债务的责任呢?一些学者认为政府是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责任主体,应当承担隐性债务支付责任,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对养老保险资金的财政投入力度(刘翠霄,2003;王利军,2006)。然而卢驰文(2008)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隐性债务都是政府的责任,统筹账户基金的隐性债务可以通过代际转移实现,只有个人账户的隐性债务才是政府的财政责任。⑧黎民、曾永泉(2004)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和企业在隐性债务问题方面存在博弈行为,政府把自身责任转嫁给企业,一些企业不愿承担责任,逃避缴费,迫使政府以一次性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隐性债务,增加财政支出负担与压力。⑨总体来看,多数学者认为由政府承担隐性债务责任的思想是一致的。在明确了政府是养老金隐性债务责任主体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进行预算模型研究。
国外关于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精算研究主要是由世界银行进行的。隐性债务概念理解歧义导致学者对隐性债务预测方法手段的区别,世界银行主张运用终止法⑩计算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隐性债务。世界银行(1997)对中国的养老金老人债务与中人债务进行预测,选取中国1995-2050年的人口、劳动力、劳动生产、工资增长和GDP作为研究对象,对适龄劳动人口、人口抚养率、退休年龄、工资增长率、实际回报率等变量进行适当假设,指出老人隐性债务为6813亿元,在职职工隐性债务为12363亿元。(11)此后,在2000年,世界银行采用精算法对中国城镇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口的隐性债务进行预算,认为中国的隐性债务规模为74780亿元。RobertHolzmann、RobertPalacios、AstaZviniene(2004)虽然没有单独对中国的隐性债务进行研究,但是提供了一些思想支持。他们分析了隐性债务的替代定义,为目前养老金隐性债务概念不清的现状指明方向;同时在研究模型预算隐性债务时指出工资增长差异以及替代贴现率是重要影响因素。
除了对企业养老金制度改革带来的隐性债务压力进行研究外,也有学者开始对其制度转轨带来的财政压力进行预测。近年来中国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渐提上日程,卢驰文(2008)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财政压力进行了分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的相关数据,运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和平均工资计算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总额,并且将基本养老保险费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用总额进行比较,估算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时的财政压力。杨燕绥、胡乃军(2010)在财政支出比较视角下对公务员制度改革提出发展建议,即实行公务员养老金的三元组合,他们指出政府财政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中承担着支付基础养老金、部分职业养老金、廉政奖励养老金的责任。以2007年为分界点,制定出新旧制度比较模型,运用公务员工资、工资增长率、公务员人数等变量对新旧制度下的财政支出进行预算并比较分析,认为最初新制度支出高于旧制度,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小于旧制度并保持此优势。
(二)老年福利服务的财政支出与负担
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全面普及,老年人养老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养老福利服务逐渐成为应对养老问题的必要举措。发展养老福利服务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桂世勋(2004)针对上海市提出整合社区为老服务的财力资源,主张市级、区级公共财政投入社区为老服务建设中,以年人均标准以及社区内老人人数为标准确定投入规模。(12)2005年,民政部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主张“建立以国家、集体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投入为新的增长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依托,以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为主干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将发展老年福利服务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对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13)财政投入于老年福利服务事业发展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社会福利机构
中国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方向是民办公助,在积极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同时,政府需要对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目前中国还没有统一的补贴原则及标准。民政部主张“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社会福利机构可以按规模、投资额等给予相应的资助;对于已经建成的社会福利机构,可以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14)毕素华、陈如勇(2005)在《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补助应当以社会需求和解决养老问题的实际效果为依据,而不应以机构的性质为依据,实现养老机构的公平竞争。(15)目前,学者对于中国社会福利机构财政投入的研究较少,张时飞(2009)在研究中曾经探讨过中国新增养老床位的财政需求,以单床位一万元左右的政府财政补贴为标准,估算政府所需财政投入为245亿元。
2.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主张加大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做到在公共服务方面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建设好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差异,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福利服务设施,缓解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的矛盾,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场所。”(16)李芳凡、廖成丽(2009)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地区,主张考虑农村的特殊性,给予财政投资的倾斜。以前学者仅是在理论上主张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并没有明确其供给主体,这两位学者进一步思考,主张应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财政责任,根据城乡差别确定相对承担比例。
总体来讲,养老福利服务事业在中国发展不完善,因此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促进中国养老福利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忽略了发展养老福利服务事业财政支出与负担的研究。
三、研究评述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内外学者对养老财政支出与压力的研究愈加深入细致,研究视野也更为开阔。多数学者能够立足中国现有的多元养老保障制度,围绕老龄化对财政的支付需求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描述性研究,围绕养老金预算和养老财政支出规模建立模型,预测老龄化和养老财政需求的数额,从扩大覆盖面、推迟退休年龄等方面提出减轻养老财政负担的措施。在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在养老财政支出领域的研究现状仍有可完善的空间、研究方向仍有可开拓之处。
(一)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隐性债务与转轨成本概念混乱
隐性债务与转轨成本的内涵并不相同。隐性债务是“采取受益基准制原则(DB)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向制度覆盖职工做出的养老保险受益承诺,而转制成本则是从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向基金积累制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后隐性养老保险债务显性化的成本。”(17)目前中国学者对养老财政支出的研究多集中在转制成本,即狭义的隐性债务上,忽略了保留下来的现收现付制度的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客观上缩小了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中国的养老财政支出进行研究时要正确认识隐性债务与转轨成本,对转轨成本进行研究时也要注意对尚未显性化的隐性债务进行研究。
2.养老财政支出的研究范围较狭窄
养老财政支出不仅只是成本付出,更应添加投资规划的元素。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是养老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而对日渐兴起的养老福利服务投入较为忽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对晚年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凭养老保险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势必无法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晚年生活的需求。老年福利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能够尽最大可能的惠及更多的老人,是提高老年人福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步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投资养老服务建设。但是在学术领域,学者多在阐述发展养老福利服务事业的必要性以及福利项目的如何提供,而对养老福利服务财政投资鲜有涉足,在现实生活中,当前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投资也缺乏规划性。因此,在未来,学者应加强对老年福利服务事业财政支出的研究,科学规划养老福利服务的投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学者关于中国养老财政压力与负担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具备科学性与说服力。但是在重视模型与实证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文章的理论基础研究,目前学者的研究较少进行理论分析,缺乏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在对养老财政支出进行实证研究前需要首先搞清楚财政为什么要增加对某方面的财政支出,分析财政与养老支出的内在联系,这时就需要把其关系的研究置于一定的理论框架内,例如用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马克思社会主义扣除理论等。在财政与养老支出的关系有充足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再对养老财政支出进行实证分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证分析存在的必要性,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完善。
(二)未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1.对中央与地方养老财政责任分担的研究
“财政分权是建立在政府职能或事权基础上,符合经济效率与公平,体现民主精神,采取民主方式并有法律保障,各级政府有相对独立的www.lwxz8.com北京代写论文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政府间关系等的一种财政体制”。(18)关于养老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有一定的财政支出义务,且各级政府之间存在责任差别。而目前中国一些学者对养老财政支出的研究忽略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责任差别,忽视对中央政府财政责任的研究,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进行养老投入,则会造成养老福利的非均等性,有失社会公平;忽视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的分析,则会掩盖当地特有的养老问题,养老财政投入缺乏针对性。
2.对养老财政支出的预算体系的研究
养老财政支出的预算问题即对养老财政支出进行预算时需要对哪些方面的养老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目前,中国养老财政支出预算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学者是对养老某一特定方面的支出进行研究的,例如基础养老金预算、养老金缺口评估预测、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财政负担研究、新农保财政负担能力研究等,以上研究内容均属于养老财政支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养老财政支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笔者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中国的养老财政压力进行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将中国的城乡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问题综合起来进行预算分析,同时不能忽略老年福利服务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研究,最终应将所有的关于养老财政支出的预算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建立中国养老财政支出预算体系。
3.对人口老龄化预测模型及财政支出预测模型构建的研究
目前,虽然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人口老龄化预测模型以及财政支出相关模型的试探性构建,但要保证具有预测性的虚拟模型切实可行,则需要综合考虑多维度的影响因素,例如在建立人口老龄化预测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基数、各年龄段人口数量、死亡率、人口存活率、平均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人口政策、性别因素、区域因素以及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的模型选择恰当变量,进行合理的变量假定,对人口老龄化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关于养老财政支出预测模型以及隐性债务预测模型,学者采用的测算基点、测算范围、建设条件以及依据的资料不同,(19)需要考虑领取人口、GDP增长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缴费和支付比例、养老金增长率、工资及其增长率、起始工作年龄、死亡率、性别、存活的最大年龄、年退休给付、利率折现值、退休前存活的概率等因素,选取适当的变量进行模型设计。
4.对养老财政支出效果评估的研究
建立模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养老政策的制订,而科学的公共政策在实施之前需要进行事前评估,因此建立衡量养老财政支出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尤为重要。围绕财政与养老金,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开发出全球老龄化准备状态(GAP)指数,GAP指数又分为两个子指数,分别是财政可持续性指数和收入充足指数,前者包括公共负担、财政空间和福利依赖3个指标,后者又包含老年人的总收入、收入脆弱性和家庭养老3个指标。这是一个关于财政偿付能力和老年人口赡养的新分析工具,为评估世界各国应对全球老龄化的准备进展情况提供了评估途径。(20)中国的学者也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加强对中国养老财政支出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科学测算人口老龄化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进行财政支出对老龄社会可能产生的效益分析。
注释:
①“适度降低退休金相对水平”指使退休金增长慢于工资增长。
②社会保障课题组.中国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及可持续性分析[J].统计研究,2008,25(12):11—14.
③曹艳春,路锦非.长期精算模型下上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财政压力测试[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5):153—157.
④周小川.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演变与现状[EB/OL].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28/006/20010418000716.shtml,2001-04-18.
⑤刘玮玮.农民工养老保险收支与中国养老金缺口精算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5):109—112.
⑥陈淑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研究[J].学术交流,2009,(7):83—86.
⑦张时飞.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J].社会福利.2009,(8):18—19.
⑧卢驰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财政压力分析[J].理论探索.2008,(1):78—81.
⑨黎民,曾永泉.政府与企业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博弈[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4):56—60.
⑩“终止法”得到的隐性债务是老人和中人的隐性债务。
(11)WorldBank.OldAgeSecurity:PensionReforminChina[M].Washington,D.C.:WorldBank,1997:28—33.
(12)桂世勋.中国人□老龄化和老年保障60年回顾及探讨[R/OL].http://www.npc.gov.cn/delegateCenter/proscenium/2010/2010-01/27/content_1542558.htm,2010-01-27.
(13)(14)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报告[R/OL].http://www.china.com.cn/info/0506mz/txt/2006-08/07/content7043500.htm,2010-11-15.
(15)毕素华,陈如勇.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5,(5):125—128.
(16)全国老龄委.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12/12/content7493018.htm,2010-11-16.
(17)刘昌平.做大社保基金事关养老制度改革成败[EB/OL].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insuran/bxsd/20051117/00052125621.shtlm,2005-11-17.
(18)王远委,黎华亮.中国财政分权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2):126—127.
(19)李丹,王子剑.养老金隐性债务偿付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6):51—5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