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修辞及批评及文学批评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修辞方面论文范本,与当代西方修辞批评:格局与走向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修辞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提 要 修辞批评融合修辞理论与修辞实践,在当代西方已经发展成一个成果丰硕、社会影响广泛的研究领域.本文在综合考察国外修辞批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模式范畴系统评述了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提出已有的批评模式呈现出四类型格局:无固定范畴模式、单范畴模式、多范畴模式和复合模式,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在全面考察我国在此领域取得的成果中归纳出两种研究走向:理论研究和批评分析,指出前者尚需加强修辞批评本位性研究,后者需加强对所用批评方法的客观反思.文章还讨论了西方修辞批评的性质及其可能给我国本土修辞批评带来的启发.
关 键 词 修辞批评 模式 范畴 格局 走向
一、何为修辞批评
在修辞学研究的大体系中,修辞批评是融合修辞理论与修辞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当代西方修辞批评自1925年维切恩斯(Wichelns,Herbert)的《演讲的文学批评》发表以来,在西方修辞学界广受重视,已经成为修辞学中一个成果丰硕,并产生了相当社会效应的研究领域.维切恩斯的“修辞批评”是指批评家根据作者的意图及所处情景对拥有特定听众的作品所作的效果分析.这一认识基本上被后来的修辞批评者所继承,但由于当时他所指的作品主要为演讲作品,.听众为现场的听众,因此后来的研究者们对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基本的共识是听众范围应扩大以包括潜在的听读者,并应根据其实际的影响力作更细的区分(Andrews,1983;刘亚猛,2004),而作品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的所有语篇类型,甚至可以是非言语的象征行为,因此,修辞批评的对象获得了极大的扩展,这也是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福斯(Foss,Sonia)在其新版教材《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2004)中不仅向我们提供了演讲等语篇的修辞批评,还有对绘画、建筑甚至照片的修辞批评,使我们看到了修辞批评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本文认为修辞批评研究对象的扩大并不是其本位性所在,不足以从根本上显示出与文学批评等的区别,关键应强化对研究对象所用修辞策略的分析与评价,即修辞批评在研究以语篇为代表的象征行为时;应着重于分析语篇等的展现方式并依据修辞情景对其产生的效果作出评价,而展现方式不仅是语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取舍与安排,即觅材取材的策略.因此,本文将修辞批评定义为主要运用修辞理论系统地分析与评价以语篇为代表的象征性行为的展现方式,以增强修辞意识、促进成功交流的批评活动.这一界定除明确修辞批评的对象及焦点外,对修辞批评的目的与方法也作出了说明.关于方法,我们需特别重视“系统”性,“系统”是指方法本身应具有的结构性,其典型是由明确范畴组成的可供操作的批评模式,如由觅材取材、组织、风格、记忆、演说方式五范畴组成的维切恩斯新亚里斯多德主义批评方法和由行动、场景、人物、工具和目的组成的博克戏剧五范畴素分析法.方法的系统性是可操作性和可继承性的必要保证,这应是西方修辞批评得以兴盛的主要原因.
二、国外修辞批评模式研究四类型格局
有关国外修辞批评的研究现状,我们主要从Proquest学术馆和博士论文库、EBSCO之CMMC世界最权威传媒大全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各高校图书馆获取各种相关资料.根据已阅文献,修辞批评领域的学术活动十分频繁,除了在各种修辞学与传播学的大小会议中,修辞批评学者参与交流外,在美国还有专门的修辞批评年会,迄今已举办了约四十届,2005年在加州大学举办的第三十九届年会中还邀请了许多学生参加会议.美国、加拿大许多大学已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修辞批评课程,出版了多部影响广泛的修辞批评教课书,其中福斯的《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已再版三次,并在300多所高校中作为教材广泛使用;有些高校如东田纳西州立大学传媒学院甚至明确将修辞批评学习与职业指导相结合.Proquest博士论文数据库以及墨菲(Murphy,James)选编的《修辞学与修辞批评博士论文手册》中还可以查阅到许多以修辞批评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这些论文大多运用修辞批评方法深入解读文化现象或文本作品,如米切尔(Mitchell,1997)的《马格丽特撒切尔的美国:文化修辞批评解读》,卡特(Carter,2001)的《马丽奥斯汀作品中的劝说修辞》.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文章除了对修辞批评理论、模式及应用的研究外,还开始对修辞批评本身的评判标准进行探讨,如洪特(Hunt,2003)的《论修辞批评的发表标准》,贝尔克维兹(Berkowitz,2003)的《原创性、对话性与修辞批评评价》,以及布朗(Browne,2007)发表于近期的《修辞批评与双边论辩挑战》.鉴于修辞批评研究是以批评实践为根本,而西方批评实践往往依靠的是具有模式特征的批评方法,以下将聚焦当代西方修辞批评模式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述评.
综观西方修辞学界对于修辞批评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本文认为已有的成果主要体现了四种类型并各自存在尚需克服的一些问题.这四种类型分别是:无固定范畴模式;单范畴模式;多范畴模式;复合模式.
无固定范畴模式:到目前为止,西方修辞批评究竟出现了多少种具体方法,还未看到统计数据,但根据Matlon索引1995年版对传媒研究杂志的统计已有60多种修辞批评方法(Jasinski,2001).在这些方法中有一些并未形成范畴固定的模式,如以性别建构分析为特色的女权主义修辞批评的具体范畴并没有确定,福斯认为其分析范畴可以由作品中抽取出来,或借助于其它修辞批评方法中的范畴或任何有助于分析性别建构的概念(2004:158).范畴的不确定性给了批评者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如何保证自己选取的分析范畴不失修辞批评的本位,不与文学、社科思潮中的相关批评混淆是一个较难克服的问题.
单范畴模式:一些具有模式特征的修辞批评只有一个范畴组成,较典型的如比彻尔(Bitzer,Lloyd)及其追随者的修辞情景批评,即只有“修辞情景”这一个分析范畴的批评,库依帕斯(Kuypers,2005)在《修辞批评的艺术》一书中就将其列为一个种独立的批评方法.另外,以“隐喻”为范畴的隐喻批评以及以“核心词词群”为分析范畴的词群批评也属于单范畴模式.这类模式因为范畴单一往往可以分析得详尽入微、深刻透彻,但因为集中于一个层面,视域受到限制,难以对修辞现象进行系统阐释.
多范畴模式:修辞批评中的许多模式是由两个或以上范畴构成的,其中以五范畴模式为突出.如由“觅材取材”、“安排”、“风格”、“记忆”和“演说方式”构成的新亚里斯多德主义批评模式,由“行为”、“场景”、“人物”、“手段”及“目的”构成的博克戏剧五范畴分析法以及由“话语行为”、“规则”、“角色”、“权 力”和“知识”构成的福科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模式.多范畴模式的优点是分析全面、系统性强,但是范畴过多如五个或以上,每个范畴的分析较难深入,容易出现内容空泛、分析刻板的情况,并且较难操作长语篇的分析.
复合模式:当代修辞批评模式的研究和应用还体现出了两个或更多模式的融合.加斯坦聂斯(Gustainis,1982)在《社会运动修辞的文类批评》一文中认为将文类修辞批评与社会运动修辞批评相结合可对后者产生更好的解释力;米切尔(Mitchell,1997)在博士论文中则将美国的几种修辞批评模式与英国文化研究相结合创设了一个由隐喻、社会神话等来自不同模式的范畴组成的文化修辞批评复合模式,而波尔斯达尔(Ball-Stahl,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则将修辞批评与生态批评、伦理批评相结合,创建了一个生态伦理修辞批评(Eco-ethical rhetoricalcriticism),并用于分析当代电影和小说.复合模式应是未来修辞批评模式创新的主要途经,但是如何选取原有模式,如何协调来自不同模式的范畴,如何增强复合模式的粘合性都是仍需探索的重要问题.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修辞的论文范文素材 | 大学生适用: | 学年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7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以上的四种类型格局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修辞批评方法的概貌和基本特征,但任何的归类都不能涵盖所有的复杂情况,都只是一种方便而已.总体而言,当代西方修辞批评呈现出明显的模式意识,重视批评模式的建构及应用,虽然各类模式都存在需要克服的问题,但各自都有适于分析的修辞现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较强的可继承性,而改造前人模式、吸收不同学科的成果来创建新模式,并用于分析当代生活现象正成为西方修辞批评的发展趋势.此外,在关注模式的创建和应用的同时.当代西方修辞批评也更加重视对话性,并对批评本身进行了客观的反思和评价.
该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ku/380069.html
三、西方修辞批评在中国的两种研究走向
西方修辞批评在我国已有一定的译介和研究,已收集到的相关书籍有以下几本.海外学者常昌富、顾宝桐编译的《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1998)及《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1998)预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走向:理论探索和批评实践.前一本译介了一些西方修辞批评理论,如维切恩斯的《演讲的文学批评》、布拉克(Black,Edwin)的《修辞学批评:方法之研究》等;后者主要为几大修辞批评模式的论述和范例演示.此两部书是本文收集到的国内最早且仅有的西方修辞批评译介文献,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新世纪初,胡曙中先生出版了英文本《英语修辞学》(2002),全书的最后一章即为“修辞批评”(Rhetorical Criticism),向读者提供了理论阐释和两个操作范例;另外温科学先生在《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2006)以及从莱庭、徐鲁亚两先生在《西方修辞学》(2007)著作中都辟有“修辞批评”专节,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描述和探讨,此三部著作主要对西方当代修辞批评作了不同程度的理论介绍和研究,有助于国内学者了解西方修辞批评概况和理清主要批评流派的特征.近几年,两部体现修辞批评实践特色的专著也相继问世.刘亚猛先生《追求象征的力量》(2004)中,其“事实与雄辩”、“受众与修辞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以及“道理与权威”三大章运用了西方古典修辞学中的争议点理论、受众情感及人格威信理论并融合当代西方修辞学及后现代主义中的权力理论,对“911”事件的新闻报道等美国当代政治活动进行了深刻的评析.鞠玉梅博士的《语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辞模式》(2005)则以伯克戏剧五范畴理论为主结合其同一等理论建构了一个伯克新修辞语篇分析综合模式,对广告、学术语篇等不同语体的文本进行了应用分析,此书体现了鲜明的模式应用意识.
根据中国知网(CNKI)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西方修辞批评的介绍和研究论文基本上出现于本世纪,并大致也呈现两种研究走向.一种走向是理论层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有《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高万云,2005)、《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泓峻,2003)以及《当代文化批评的修辞策略》(陈龙,2001),这些研究除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