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城镇类综述论文格式,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的协调同步问题综述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城镇及产业及工业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城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摘 要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具有同步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体现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协调同步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也存在不协调的一面,其相互作用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总体来看,中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是“四化”协调同步发展.文章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发展协调同步问题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 键 词 :城镇化 工业化 产业发展 协调同步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支撑我国未来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产业的充分发展,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发展,同时城镇化建设又会反过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内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应用国外的理论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对这个专题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如何联动和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建议.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在产业发展中尤以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的发展如何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如何反过来推动产业发展,二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很好地研究.各地区的特点和区情不同,还需要更加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本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wenxian/457618.html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同步性
基于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工业化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大多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协调同步发展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在著作《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中指出,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里选用了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分析,也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内主要著作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林玲)、《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成德宁)、《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蒙世军)等.研究证实,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产业的发展上.这种高度正相关性具体的体现就是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同步协调.
辜胜阻(1991)分析指出,工业化按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可分为原始工业化、初次工业化和再次工业化(或称为二次工业化)三个阶段.原始工业化是在农村进行的,在原始工业化时期,由于工业的分散性,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工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高于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以大机器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初次工业化带来了人口和生产向城市的集中,从而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工业劳动力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趋于一致.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镇化的主动力.如果说这时非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同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还有一致性的话,工业劳动力比重则大大小于城镇人口比重.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经济活动和人口逐渐向郊外和非都市转移,出现了所谓“效外化”和“逆城镇化”现象.这时,城镇化再一次滞后工业化和非农化.总之,随着非农活动的“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城镇化出现了“起步―快速发展―停滞或减速”的趋势.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之间保持着联动的规律.
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协调同步发展
李枫(2005)将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概括为两种模式:以西欧(英、德、法)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城镇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英、德、法三个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发展,人口聚集又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美国在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从前工业化时代进入了工业化、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美国的城镇化水平也从 1700 年的7%发展到1990 年的75.22%.美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并行.美国是后发的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同步发展.
骆江玲(2011)总结了我国温州、苏南和珠三角三个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三个地区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温州的经验是,乡村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强大动力源,同时不断向城镇集中,而人口向乡镇集中又为乡镇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苏南城镇化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第一阶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农村工业化、就地城市化的道路.第二阶段是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苏南城市化模式由“农村推动型(内生型)”向“外资推动型(外生型)”的转变.乡镇企业“造镇”,苏南集体经济力量雄厚,在此基础上,政府大力扶植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城镇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反哺了农业,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是农民失村而不失居的城镇化.珠三角城镇化过程中成功融入国际环境和应用国际规则,实现了产业升级,使得承载高端产业的乡镇在经济、人口、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设方面进一步提升;珠三角不但是港澳资本的聚集地,也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地,资本的聚集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城镇发展.
总结上述部分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催生的结果,发达国家和地区完成或部分完成工业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城镇发展,工业化为城镇化奠定了经济基础,城镇化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发展空间. 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不协调性
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并不同步.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城镇具有极大的“拉力”,农村具有极强的“推力”,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引起了所谓“过度城镇化”(Over-urbanization),即相对工业化水平来说,城市化超前发展.这种“过度城镇化”现象在拉丁美洲极为突出.在工业化初期,这些国家就开始出现了“没有工业化的城镇化”(Urbanization without Industrialization)现象,即主要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城镇化.
多数学者肯定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