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相关怎样发表学术论文,关于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会综述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文是一篇思想论文范文,关于思想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会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及社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思想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为纪念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暨陈独秀诞辰130周年,2009年4月18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市党史、高校、社科和文博系统及部分外地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对五四运动及陈独秀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来自上海、北京、辽宁、湖南、安徽、河北等省市作者的应征论文46篇,其中有15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做了大会交流发言.兹就本次研讨会论文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五四运动

此次研讨会论文,从内容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主题,第一大主题主要是研讨五四运动,第二大主题是研讨陈独秀.关于五四运动的论文共有19篇,它们对五四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五四运动的性质、地位、精神和意义,有关人物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国外五四运动研究动态等问题从与以往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齐卫平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变动与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一文中,就五四时期新型政党和新的社会政治力量的产生以及新的道路的选择等三个方面,与五四前后思想变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内循环式发展轨迹被打破,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探索中,先后经历了器物层面取法西方到搬来西方的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面的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潮演变历程,第二,在道路的比较中,经历的演变历程是由戊戌变法时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时取法英、美,再到新文化运动前期走法国大革命的路,最后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俄国的路,第三,在主义的抉择中,由于五四前后政治关系的变动,呼唤新型政党的出现,阶级关系和运动主体力量的更替,要求新的思想武器为指导,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去旧取新的内在要求,决定着由选择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刘长林的《社会改造的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社会改造思想研究》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对现实的观察,形成了社会改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的宝贵思想财富.五四时期,西方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给中国以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解决中国问题,应从社会改造着手,于是实现了由呼唤人格独立、人性自由等思想启蒙活动转为提倡社会改造.当时主张社会改造的主要有三派:一是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二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派,三是以梁漱溟、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派.马克思主义派认为解决中国问题,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改造,在主义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通过论战比较,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从宏观层面,从历史的长时段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出现的问题,同时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社会改造思想形成后,他们开始关注劳动、关注工人,走到社会最底层.他们的社会改造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调整和导向功能都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也出现了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合法性危机,造成了人的不平等、不自由、人性的扭曲,阶级间的压迫与剥削,人类社会的巨大破坏.而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必须避免这些弊端,保障人的自由、平等,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满足这种条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社会改造的根本途径.第二,在社会改造的手段上,主张暴力革命.他们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改革不成功的原因,认为必须由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阶级斗争掌握政权才能实现根本图存.第三,在社会改造的途径上,他们主张从经济改造到社会改造再到国民革命的路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虽然有其生吞活剥的地方,但是与自由主义派、文化保守主义派不同的是,他们开始了对中国社会底层的调查,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现状得出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后来能主导中国革命的走向,与他们这种面向中国现实的思想态度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虽然要建设和谐社会,但也能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改造思想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互助论是五四时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社会主义流派.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毛泽东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郭伟伟在《互助论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影响》中认为互助论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互助”作为改造社会的手段,创造新社会的发端.其次,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互助”看作是改造精神的手段,把“互助”思想放在与阶级斗争同等的位置上,看作是相互补充.再次,从积极方面来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互助论,是撷取其中可以利用的思想,对其赋予新意,以此作为战斗武器,因而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

黄亚玲的《生产力发展视角下的五四运动研究》认为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思想文化层面,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五四运动也是必要的.在生产力发展的视角下可以看出,生产力发展之于五四爱国运动来说,其作用是显性的,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状况是导致爱国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而五四爱国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于生产力发展来说,其作用则是隐性的,却又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还是科学技术认识的提升,都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华强、时刚的《五四精神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索》认为五四运动创造的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现代化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后,其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得到了发扬与广大,可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精粹――民主与科学,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却步履蹒跚.原因是“重轰轻建,重破轻立,重知轻行”,以至民主与科学难以植根民心,这是五四留给我们的一个教训.五四时期的反传统表现为一种过于激进的情绪,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对外来文化一概赞扬,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度中断和外来文化的一时泛滥.以这种简单的、极端的、过激的、一元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必然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出现一波三折,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这是五四留给我们的另一个教训.五四以后的30年救亡问题压倒启蒙.专政等同于民主.民主成为代民做主.痛定思痛我们认识到民主与科学对于古老的中国是多么的迫切和重要,改革开放后,终于重提民主与科学.

关于五四运动与有关人物研究也是此次研讨会的一大热点,张云的《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兼论蔡元培对五四运动的贡献》认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施的教育改革,按照他事先设计的“改良之计划”,是逐步开始“次第著手”的.观其荦荦大端,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的改革.二是师资队伍的改组.三是提倡“砥砺德行”,为社会培养“卓绝之士”.为了贯彻自己的办学方针,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蔡元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各种学会、社团、研究会.与此同时,学校还举办音乐会、体育运动会,允许成立学生自治会,努力引导学生研究学问,关心国家大事,为学生开展正当的文艺体育活动、培养健康高尚的爱好和情操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蔡元培在北大开展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实践,为五四运动在北京大学的发源创造了氛围,搭建了平台.作者认为: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当年北大的教育改革,就没有北大的新生,也就没有五四运动北大的策源地.蔡元培对五四运动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徐云根的《中共一大代表与五四运动》一文把中共“一大”代表作为一个整体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来进行考察,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活动及发展变化的轨迹作了初步的探究.文章认为中共“一大”代表们在五四前夕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各方面差异很大.他们对运动的态度和在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第一种是积极参与,并且成为运动中的领袖和骨干,他们主要是一些在校青年学生:如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等.第二种是指导声援,他们年龄稍大,已经在社会上工作:如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等.第三种是漠不关心、冷眼旁观:如陈公博、李汉俊、包惠僧.第四种是不在国内,无法参与:如李达、周佛海.作者认为五四运动对这些中共“一大”代表在当时和今后的思想和人生道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运动首先促进了以中共“一大”代表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学生的迅速成长,如张国焘、刘仁尽、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等,其次,五四运动也促使一部分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去.如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等.

也有学者对五四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黄雅丽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挑战,动摇了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权威,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是一场真正的思想解放的革命运动.它极大地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股要求进步、寻求科学真理、追求解放的热潮,为中国迅速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一场空前的爱国运动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准备.而五四运动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部分经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进步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本篇论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xueshulunwen/449679.html

乙福祥的《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认为首先五四运动促进了新式教育理论的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次五四运动是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它促进了“新学制”的改革和教育界的男女平等,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中的传播,第四五四运动影响了近代中国教育模式的转变.

还有学者对国外五四运动的研究状况做了梳理和研究,李春来的《西方学者五四运动研究述评》认为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无论是中国大陆的学者还是西方国家的学者都非常重视.作为海外中国学研究重镇的西方学界,多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从学术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都值得国内学术界了解、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西方学术界开始五四运动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根据其研究过程的演变大体上可以将西方学者的五四运动研究划分为五个阶段:一、起步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二、形成阶段(二十世纪60年代).三、繁荣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四、调整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五、深化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

二、关于陈独秀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要研究五四运动必然要涉及到陈独秀,加之陈独秀研究在最近几年也成了一个热点,因此这次研讨会收到研究陈独秀的论文相对比较集中,共有27篇,他们就五四时期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国家观念、世界主义思想,以及陈独秀对战争问题的认识,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及陈独秀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金邦秋在《论陈独秀早期哲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文中指出,陈独秀早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将民主与科学作为文明的支柱,进化论和现实主义,唯物史观的两大“要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勇猛无畏地同封建传统思想斗争,到建党时期已基本上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继承马克思主义学说,运用唯物史观回答了中国近代哲学史中的心物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批判了唯心论和机械论.他反对静止地、封闭地看待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学说是发展和开放的.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他和李大钊处于承前启后的过渡地位,上承列宁主义学说,下启毛泽东思想.但他的转变是不彻底的,在哲学上未能克服经验论和唯意志论倾向.与李大钊相比,陈独秀的唯物论思想比较丰富、深刻,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影响更大,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逊色很多.

邵雍的《陈独秀民主主义思想的起源》以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为中心叙述了陈独秀民主思想的起源.文章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而其中民主思想则可以追溯到1904―1905年他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期.这一时期他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表面普及常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陈独秀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期批判封建帝王的“受命于天”论.否定封建专制的合法性.正面宣扬民权这一民主主义的核心概念.陈独秀反对无政府主义,主张在推翻封建专制后,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陈独秀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期的主要思想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并非马克思主义,但他已经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了.

张忆军、周家伟的《五四时期陈独秀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反思》认为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起,各国列强瓜分中国势头愈演愈烈,加剧了中国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变.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战争与革命在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