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书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史通》的学术价值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为关于史书相关学术论文如何投稿,关于《史通》的学术价值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可用于史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史书及史学及体例方面论文范文。

内容摘 要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历史编纂学、史学概论、史学批评、史学史、史料学和目录学等学科,内容极其丰富,颇多精当之论,予后人以极大启示,爰至晚清,尚无全面超越之作,不少观点迄今还被史学理论类著作所沿用.不过,此书虽然主观上想作分门别类的论述,但仍呈现多学科内容混杂之特点,反映了古代学术不专的情况.

关 键 词 历史编纂学 史学理论 多学科交叉

作者 房鑫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200241)

我国史学的发展至唐朝已近鼎盛,体裁多样,数量繁多,为史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创造了条件,刘知《史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 撰写时间

《史通》又名《史通子》,①20卷,分内外二篇,②各10卷.今存内篇39篇,其中3篇有目无文;外篇13篇,故名为52篇实则49篇,与两《唐书》刘氏本传分别记载的20卷和49篇吻合.因修《新唐书》时已仅见49篇,故3篇亡佚于宋以前.

据刘知自序,此书写定于景龙四年(710年)仲春,但未记始撰时间,③而有关记载又不尽相同.如《自叙》篇云,因修《武后实录》时与武三思等不合,“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1]时在神龙元年(705年),则历时6年半成书;又据《原序》,自长安二年(702年)起三入史馆,“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又说:“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2]综合以上二说,可知刘知开始并无著书计划,只是在次之余写下大量文字,退出史馆后才将这些零篇散章整理成帙,所以有“区分”和“编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原序》中“于是”二字.于是者,或指前因,或谓此时,尽管作者未指明二者孰是,但据《自叙》和《新唐书》本传,似当指景龙四年得罪权臣、退出史馆之时.

因此,《史通》的撰写应历时9年(702-710):据此书丰富内容度之,需花费相当长时间撰写.

二、主要贡献

《史通》一出,就大受著名史家吴竞、徐坚等人的推崇,认为居史职者应置之座右;唐玄宗读后称善,派人到其家抄录.不过,历代亦多诟病.唐末柳灿曾著《史通析微》批驳,主要斥其不尊经典;宋代刘祁则说刘知“工诃古人而拙于用己.”[3]明清以降,研究者渐众,郭延年、李维桢、王维俭、黄叔琳、浦起龙等各有专著.爰及现代,又有陈汉章《史通补释》、刘咸《史通驳议》、杨明照《史通通释补》、程千帆《史通笺记》等专著及大量论文.这些论著观点不一,有的评价甚高,有的则认为称为理论著作不尽妥当.其实,此书内容丰富,行文要言不烦,颇多精当之论,影响极大,爰至晚清,后人尚无法全面突破其矩,不少观点迄今还被史学理论类著作所沿用.现就《史通》涉及今之史学各分支归类论述,力求得出恰当之评价.

根据今天的学术分类,《史通》涉及历史编纂学、史学概论、史学批评、史学史、史料学和目录学,具有多学科特点.《内篇》以前二者为主,《外篇》则以后三者为主,但因古代学术不专而致畛域不清,故一篇之中往往不止一个主题.

《六家》、《二体》列于卷首,重要性不言而喻.刘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史书体裁及其演变:“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其体”,[4]认为史书内容和形式都是变化的,没有固定模式;并将史书分为六类,指出各自特征:《尚书》家,记言;《春秋》家,记事;《左传》家,编年;《国语》家,国别史;《史记》家,纪传通史;《汉书》家,纪传断代史,进而将六家抽象为编年、纪传二体.这是他对史书体裁所做的理论概括,至今仍被认可.他还认为,编年、纪传二体已经满足了体裁的需要,后人无法突破:“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5]这个观点,争议颇多.有人认为六家二体不能包举所有的史书体裁,而“后来作者,不出二途”的结论更被史学发展所否定.其实,如果说六家不能包举所有史书体裁尚有道理,因其内涵较大,外延难免有限;但二体是对六家的再次抽象,包容性却十分广泛.即使被认为不可包举的职官、刑法类史书,一般也是以时间为序编纂,就此意义而言,可谓被编年体所包含.因此,说史书以二体为主未尚不可,只是以今天的标准衡量,显得不够严谨,而这反映了当时理论程度不高.至于刘知所说的“后来作者”,显然是指唐以前人,并未包括后世,因为此书是总结前代史学,而不是预言未来.另外,说他不重视已经发展并渐趋成熟的典志体,从而“缩小了史学范围,使史学道路变窄”云云,[6]似不符合事实.唐中叶以前,典志体并无影响,直到刘知之子刘秩的《政典》问世,才引起时人的重视.使史学范围变小、道路变窄的是唐代日益严重的政治干预,而以刘知等人为代表的馆外修史,作用正好相反,《史通》本身就是不属于二体的新体裁史著.

刘知反对通史,主张断代史.他认为,即使通史的典范《史记》也存在叙事隔越、重复等缺点,梁武帝《通史》以下,更是芜累,以致“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而《汉书》则包举一代,“学者寻讨,易为其功.”[7]由于通史年代邈远,剪裁不易,且无法避免与前史重复,故除《史记》外,至唐代无传世之作;而断代相续,界限分明,容易成功,唐代更是一举完成六部,使人印象深刻.主张断代史,是刘知受时代影响的结果.


写史书论文的要求
播放:22732次 评论:7056人

史书体裁和体例是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刘知已经意识到两者的区别,并作了大量论述.他认为,古代不讲体例,今天则不同:“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8]史著要具备人物、时间、地点三要素,内容随时代而变化,不可“翦截今文,模拟古法.”[9]为避免叙事时夹入长篇议论,造成体例不纯的情况,他主张纪传体“宜于表志之外,更立一书”,[10]专收诏令奏议及诗文.此议虽然未被修史者采纳,但《直斋书录解题》首设“诏令奏议”类,似即受其影响.

刘知重视体例与唐代以馆修史书为主有关.因集体修史,为避免抵牾,设专职拟定体例成为惯例,其中尤甚者,《晋书》定体例者竟达六人.刘知曾长期任史官,自然深知体例的重要:“夫史之有体,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11]只有确定体例之后,修史时才能各守畛域.唐代修史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史官待遇优渥等原因外,体例完善是重要因素.

刘知认为,书名、断限、书法等均属于体例范畴:“夫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12]编年月者谓之纪,如《汉纪》,列纪传者谓之书,如前、后《汉书》,而《吕氏春秋》既非编年亦非纪事,只是子书杂记,不能称为史书.史书的断限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断代问题.一部史书的开头“因有沿革,遂相交互”,[13]一代之兴与前代之亡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两代的上下限必然交错,对前朝只可略作交代,不可越限,否则即为不知剪裁.其次是内容取舍,包括史书结构和史事记载.前一点与断代有关,如《汉书》表、志尽同《史记》,与书名不符.后一点则说,记事虽可互见,但须有详有略.书法也是体例的一部分.刘知虽然反对文人修史,但并不轻视文字表述的作用: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