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心及本心及理论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童心有关学术论文格式,关于李贽的禅宗思想与“童心”的学术渊源探析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对写作童心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作者简介:陶蕾(1981.2―),女,汉族,河南固始人,延安大学文学院2009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摘 要:在李贽的“童心说”理论研究中,中外学者讨论最多的就是“童心说”的理论渊源.在此在对“童心说”一般理论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童心说”理论与佛家的“本心”“明心见性”及“众生平等”的思想的关系,得出“童心说”理论主要渊源于禅宗思想,但禅宗思想也并不是其唯一的理论渊源.
关 键 词 :李贽 童心说 禅宗 本心
中图分类号:B948& I206.2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cademic Origin of LiZhi’ Zen Buddhism to the Theory of Child’s Mind
TAO Lei
(Yan’an University Shanxi•,Yan’an 716000)
Abstract: In the study on Lizhi’s Theory of Child’ s Mind ,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oncern most is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is theory.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of Child’ sMind,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Theory of Child’ sMind is mostly derived from Zen Buddhism ,which , however, is not the only source of this theory , by making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Child’ sMind and the Buddhist Ideas of human nature, Existence Being Equal and Enlightenment of Zen Buddhism.
Key Words: Lizhi,The Theory of Child’ s Mind, Zen Buddhism, Human nature
对李贽的“童心说”理论,中外学者讨论最多的就是关于“童心说”的理论渊源.许多学者把“童心”的理论来源直指左翼阳明心学一派,这在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正如日本学者岛田在《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一书中总结的那样:“童心说”是心学的逻辑终点,也是中国近代思维的一个顶点.[1]但考其王阳明发动并漫及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儒学革新运动可知,王阳明及其继承者在这次运动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援佛入儒”的结果.作为他们的追随者李贽同样把佛学思想用于自己的理论中,“童心说”理论正是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童心说”不仅直接借用了禅家术语“本心”,而且还把禅家的“明心见性”与“众生平等”的思想直接运用到“童心说”理论中来.虽然有一些文论曾涉及这些问题,但没有系统性地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拟对 “童心说”与禅宗思想的学术渊源关系作一集中分析.
一、“童心说”的基本理论内涵
在论述李贽“童心说”的学术渊源之前,有必要先对“童心说”的基本理论内涵作一简要陈述.
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对“童心”作了这样的解释:“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焚书》)卷三) [2]
“童心”包含三层含义:其一,“童心”就是真心,与假相对应,表现为真自我,毫不矫揉造作,不受道德、礼教之约束,敢于表达真感情,重在强调至诚至真.其二,“童心”就是 “本心”.所谓“本心”,就是指孩童的赤子之心,最朴素,最自然,最原始,丝毫未被污染过的纯天然之心,重在强调自然而然.“真心”与 “本心”很好理解,关键是“最初一念”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婴儿刚出生时由于对这个世界的不熟悉而产生的恐惧,而发出的哭声,所表现出的恐惧心?还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寻找母乳而表现出的私心?姑且把它理解为“初心”,重在强调原始本能,这是它的第三层含义.
“童心”是李贽文艺观和美学观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只有拥有“童心”才能写出天下至文,正如在《童心说》中写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焚书》卷三)可见拥有童心是多么重要.那如果“童心”丢失会怎样?“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李贽认为 “童心”失,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失去真人,人也就不再是那个质朴、拥有一颗纯天然之心的人了.究竟是什么让人失去“童心”的呢?“盖其方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常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焚书》卷三) 而这种“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焚书》卷三)由此可见,李贽认为一个人如果被《六经》《语》《孟》等儒家经典的知识伦理沾染,“童心”就会丧失,人就成了 “假人”,言就成了“假言”,事就成了“假事”,文自然也就成了“假文”.既然这样,又何谈“天下之至文”呢!
既然“童心”如此重要,该怎样做才不会丢失“童心”呢?李贽认为“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说不读书,就不识义理,“童心”就不会丢失.可是,不读书识字,又怎能写出“天下至文”呢?他所敬仰的先秦圣贤们,甚至包括他自己又何尝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呢?李贽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又提出“古之圣人,何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焚书》卷三)由此可以看出,李贽并不是真正反对读书明理,联系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他所反对的是当时理学家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假学说,反对以封建伦理道德来扼杀人的欲望.他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认为凡“天下至文”都是出自未经理学虚伪的“闻见道理”之类污染的“童心的”.具体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就是要作家摆脱市俗传统的束缚,敢于把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想法和见解表达出来,这也就是“童心说”的本质所在.
二、“童心说”与禅学的学术渊源
以上是对李贽的“童心说”内涵的一般理解.在此着重分析李贽“童心说”与禅学的渊源关系,以纠正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理解上的偏颇.纵观李贽的一生,其思想体系非常复杂,既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成分,又兼有自己的特色;不过就李贽的“童心说”而言,主要是在接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此,要想深入理解其“童心说”的实质,必须要理清楚“童心说”与禅学的学术渊源.
李贽四十岁开始研习佛经,到五十一岁时开始系统地参研禅佛,讲解佛经,发挥佛学深蕴,履践佛禅的精神.正如他在《圣教小引》中说:“五十以后,大哀欲死.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续焚书》卷三)随后辞官,为避免家族的束缚而去挚友耿定理家中,并与其研究学问,探讨佛理.两年后,耿定理去世,在与其兄决裂后,到麻城剃发出家,佛学修养更上一个台阶.而考其兴趣,则在于慧能所开创的南禅宗一派,这可从他的《听诵法华》一诗得到证明,其诗曰:“诵经纵满三千部,才到曹溪一句忘.惭愧儿孙空长大,反将佛语诳衣裳.”(《续焚书》卷五)此句中“曹溪”是南禅宗之别号,南禅宗传法,总是启发门人自求心悟,不要读那么多经,不要谈那么多的佛理.这里李贽主要嘲讽一些学禅者喋喋不休,口谈佛语,实在是有违禅宗“言语道断”的宗风,不得禅宗精髓,是骗不到传法袈裟的.可见,李贽是深得禅宗精髓的.《童心说》一文写于万历二十年,在他六十六岁时写的,此时他已剃度出家快十个年头了.所以,从时间上说,李贽的禅宗思想为“童心说”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思路是讲得通的.下面再从理论上具体阐释禅宗的哪些思想影响了“童心说”理论.
1.“童心”与佛家“本心”的关系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所谓“众生即佛,佛即众生”,认为一个人只要抛开贪 、慎、痴等妄念,使“心”回归“净”“空”的状态从而达到无欲无求.保持此清净之性体,也就获得了佛性,就是觉悟.只是人们经常被障或烦恼所迷,因此不能了悟本心本来本体是佛,因此只要在本心上用力,一旦悟解心开,明心见性,即可直入佛境,自成佛道.由此可见,在禅宗的理论中,要想获得解脱,必须保持自心的清净无染,不受外界的影响,断绝迷障.“即心即佛”是禅宗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着重指人心,强调见性成佛.慧能认为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不离本性本心,一旦能够明心见性,就可成圣成佛,正如他说:“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坛经》)所以禅宗的佛性论是以心为本体的,而且,此“心”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之心,而不是外在的他者之心.这一理论,是将大乘佛教中那个抽象化的佛性落实到更为具体的本心、本性上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是把一个外在的宗教,变成了一种内在的宗教,把传统佛教的对佛的崇拜,变成对‘心’的崇拜,一句话,把释迦牟尼的佛教变成慧能‘心的宗教’”.[3]所以在慧能那里,“本心”就是本来具有的“真如”之心.郭朋先生在解释“识心见性”时就明确地指出:“‘心’谓‘本心’,‘性’谓‘本性 ’.指的都是 ‘真心’‘真如’‘佛性’.”[4]17因此, 在禅宗中,“本心”与“本性”“真心”“自心”“真如”“法性”等等,都是含义相同的不同名称,这是禅宗思想的本体,更是是成佛成圣觉悟解脱的根本.
李贽在《童心说》中把“童心”定义为真心、本心、初心,我们若将其与禅宗的理论相比较,便不难做出这样的判断:李贽的“童心”无论是从外在的术语还是从内在的涵义,都借鉴了禅宗的佛理.禅宗主张自性自修,万法尽在自心,一切从“心”开始,自心中顿见本心、真如本性是成佛的根本.在禅宗的世界里,本心就是真心,它是整个禅宗理论的基石, 李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理论中,也将“本心”作为“童心说”的理论起点.他认为只有拥有“童心”才能做出“天下至文”,它也是写出好文章的起点和关键.也许是因为这一理论源自禅宗,所以李贽对何谓“本心”和为什么“本心”就是“真心”不加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李贽的“童心”内涵确实借用了禅学的“本心”.
2.“童心”丧与佛家“本心”障的关系
禅宗认为,世人“本心”与“本性”“自心”“真心”“法性”“真如”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只要放下世俗烦恼,只要保持心的“空”“净”,只要“明心见性”,当下就可以成佛.慧能的《得法》明确地表述这种思想:“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坛经》)慧能认为人人皆具有本来清净的佛性,只因被外界贪、慎、痴等妄念浮云所盖覆,受世俗功名利禄的诱惑,世人便迷失本性,成佛无缘.只有将妄念浮云吹散,才能使本原清净的佛性显露出来.这一返回原初体认自我心性的过程,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 ”.慧能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不短,但见本源清静、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坛经》)[4]8这种佛学心性思想李贽在《答明因》一文中也曾论述过:“心性本来空也.本来空,又安得有心更有性可说户乎?故二祖直至会的本来空,乃得心如墙壁去而.即如墙壁,则种种说性诸缘,不求息而自息矣;诸缘即自息,则外缘自不入,内心自不喘,此真空实际之境界也,大涅磐之极乐也.
童心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李贽的禅宗思想与“童心”的学术渊源探析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如此“文博士生”
有人大代表提出的“中组部把这些博士官员都招来考一下”的建议,附和赞同者甚众. 如此“文博士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
关于“红烧肉”的博士文
现增加营养、避免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关于“红烧肉”的博士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
费孝通的博士文答辩“花天酒地”
张非常考究的学位审定书上签字,并再喝一杯酒祝论文答辩圆满结束. 费孝通的博士文答辩“花天酒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
“文博士”不能成为卖***的通道
像全日制学生一样上课,只需要提交博士论文,通过严格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获得博士学位. “文博士”不能成为卖文凭的通道参考属性评定 。
禅宗美学论文
要科研项目项目类别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批准起。美学与文化创意读中国自然思想基本文献,建构自然思想的问题意识,学习自然思想与自然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论文报告.评量方式平时成绩30%,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摘要200字左右,大标题,题目,用黑体小二,一。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摘要200字左右,大标题,题目,用黑体小二,一。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摘要200字左右,大标题,题目,用黑体小二,一。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
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论文
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素质法律素质,理想;信念,重点难点,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素质法律素质,理想;信念,重点难点,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