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及唯物主义及哲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历史唯物主义方面论文范文,与历史唯物主义理的三重视界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历史唯物主义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哲学视界是任何哲学创立的思维方式,它的转换更是任何哲学创新的思想前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三重视界的转换及其“融合”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其现代形式,即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视界转换、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视界转换、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转换.应当说,“存在论”的追究、“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的“三重视界融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彻底断绝了历史唯心主义,创立了以“社会存在论”为理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
关 键 词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哲学视界;视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9011607
作者简介:旷三平,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丽娟,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讲师(广东广州510275)
恩格斯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①.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笔者以为,哲学视界是任何哲学创立的思维方式,它的转换更是任何哲学创新的思想前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三重视界的转换及其“融合”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其现代形式.
一、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视界转换
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有一个惯常的倾向,这就是否定马克思哲学,进而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的“本体论”的存在地位,就此封闭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着“本体论”思想和意义的研究.否定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是对“本体论”历史和马克思哲学陷入了双重误解:一方面把“本体论”形态单一化、凝固化,以历史上某种具体形态的“本体论”之误而否定一切“本体论”的合理性,尤其是否定“本体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合理形态——“存在论”.另一方面把马克思哲学视为单纯的、无根基的、“知识论”层面上的“实证科学”(如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一种单纯的社会理论或经济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一种单纯的历史理论或阶级理论),在把“本体论”从马克思哲学中剥离、清除出去的同时,势必断然否定马克思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追究和承诺的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讲,“拒斥”与建构形而上学是整个哲学史的永恒逻辑,也是人类精神的无尽困惑,正如施太格缪勒所言:“形而上学的欲望和怀疑的基本态度之间的对立,是今天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巨大的分裂.”[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页.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革命时代哲学们往往“挑战”第一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否弃”本体论,和平时代则力求“回归”第一哲学、“重建”形而上学、“复兴”本体论,这就形成了哲学在不同时代的“交响”.就此,笔者以为,否认马克思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意义反衬着革命思维的延宕,而彰显马克思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意义则意味着和谐思维的再生.
其实,“本体论”是任何哲学包括激烈反对“本体论”的哲学都无法摆脱的问题,它属于哲学中的根本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学的一个本质规定.作为一种新哲学,马克思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能例外.可以说,没有“存在论”追究和承诺的意义,就没有马克思哲学,也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在断然否定“存在论”追究和承诺意义的思维制式下,长期以来,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设,以认知为尺度,以科学为准绳,满足于“知识论”的体系安排,精心于实证化的经验考察.虽然其建设过程中不乏有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但却难以完全消除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模式”的遗痕.历史唯物主义囿于“知识论”的研究视域,视其为单纯的、无根基的“实证科学”,导致了严重的实证化倾向,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尽管已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但由于落入了“非批判的实证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窠臼,而使其革命性和批判性内容不自觉中遭到削弱和消解.
其实,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单纯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套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论或知识体系,他进而为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自由发展描绘了一个值得信仰的终极价值目标或一个值得追求的完美形上境界.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而且是关注和抱持人类自由存在及其全面发展的科学信念.如果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单纯的、无根基的、“知识论”层面上的“实证科学”,或者把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实证化,那么其“存在论”追究和承诺的意义以及最终解决知识与信念二元对立的努力和意义就会被随之冲淡或消解.以此来看,实有必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上的“重建”工作,亦即置历史唯物主义于“存在论”视域中,深层开掘其“存在论”追究和承诺的意义.所谓“存在论”的视域,也就是以存在为对
历史唯物主义方面论文范文
笔者以为,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视界转换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时代研究范式的转换,它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自己的逻辑进路:第一,从对象逻辑到实践逻辑的生成.“知识论”力求“实证科学”方面的意义,它完全以符合对象逻辑为真理标准,而“存在论”则追究人文价值方面的意义,它以主客体交互关系中的实践逻辑为生活智慧.第二,从二分思维到圆融思维的缘起.“知识论”的思维是主客二分的思维,而“存在论”的思维则是主客圆融的思维,前者要么以客体为中心主体围绕客体旋转,要么以主体为中心客体围绕主体旋转,而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物我两忘”、主客圆融、超越中心的思维方式.第三,从实证精神到批判精神的发微.“知识论”本着实证精神关于事物和对象作出非批判的求证,以建构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存在论”则本着批判精神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非实证的反思,以彰显人在世界中的本体价值和形上意义. 二、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视界转换
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认真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己历史观出发点的论述,中外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这就是把“物质”范畴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尽管关于这一出发点的讨论早已得出新的观点和成果,但“以物为本”的观念却成了一种思维习惯,长期潜存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尤其是应用中.以物质范畴为出发点所建立起来的体系,所阐述的主要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就不能说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当然,造成这种误解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原因.其一是由于列宁和斯大林的误导.列宁生前没有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是“从物到感觉的思想”的路线.斯大林虽然看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二是后来的研究者忽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它所包含的理论体系.萨特就主张应该用“真正的人学”,即他的存在主义来“医治”当前马克思主义的“贫血症”;把存在主义“并入”马克思主义,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使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人”,“探究人”,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块飞地.”转引自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7页. .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的是“现实的人”. 恩格斯曾经指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93页.“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本文地址:http://www.sxsky.net/zhexue/rszx/386946.html
从哲学史上看,旧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具有批判“形而上学”、反“本体论”的倾向,因此“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变得敌视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164页..而马克思的哲学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表达的一种“新唯物主义”,它的立脚点即它的存在论基础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马克思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指的是“人的社会存在”,他的哲学倾心关注的是“现存世界”、“现实世界”和“人类世界”,就是要“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9-160、161-162页.,其存在论旨趣就是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就是要实现社会存在与人的生命意义的形上融通.马克思这里讲的“社会化的人类”指的是“社会存在的人”,他历来反对抽象地、非历史地和超历史地谈论人的普遍本质,明确主张人的“内在本性”“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67-568页.,其存在论指向就是要把人的生命意义的确证置于社会历史的过程之中,就是要实现人的生命存在与社会存在的本体契合.从马克思对“社会存在”的双重理解中,可以明显传达出“以人为本”的哲学视界,因此不妨说,他所创建的“社会存在论”是“人的社会存在论”与“社会存在的人论”的完美结合,这恰恰暗合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及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时所明确表达的经典思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即“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笔者以为,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视界转换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它表现为:第一,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的展开.实体思维迷恋超验理性,专注于不变本体的穷
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哲学论文参考文献,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的三重视界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
据未成年人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面和全过程的伟大历史任务.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社会发展目标无疑为使思想政治教。
历史论文网
杏林医学论文网杏林医学论文网,51yixue./,?,1与多个国家级杂志合作,推荐优秀稿件.,?,2医学论文复制率15%,保证原创.,?3不收定金,不讲。历史文章发。
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抄袭中学关于成都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委会关于举办,2016年成都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的通知的通知,各高初中学校教务处(或教科室),为进一步深化我县历史课堂教学改。
历史小论文
浅谈历史小论文试题的解答浅谈历史小论文试题的解答,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周龙祥(224005),2016年高考历史科卷题第问试题.对第问没有提供具体答案一个评分参考..,历史小论。
历史论文开头
年,议论文阅读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第二段开头两句应轻出,唯"飞"字应稍重.以下四句读得轻快"送",要读得亲切."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
历史本科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国语安徽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部分,1.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2."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考察,3."同志。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雅虎论文题目本资料由,雅虎论文题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试题精选从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全国260多套各地,各校优秀模拟试题分解而成,同。
关于历史教学的论文
历史论文格式沈阳常州市中史会关于征集和评选2016年优秀历史教学论文的通知,各辖市(区)中史会,市区各中学教导处并历史教研组,为促进我市中学历史教学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经研究决。
中学历史论文发表
中学历史论文发表2016年.发表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多篇.承担科研项目,1,2016主持牡丹江师范学院"讨论式教学法"专项教学改革项目《〈中学历史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讨论式教学模。
历史专业论文
历史学年论文小学教育专业东莞市2007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评论文,挖掘本土历史,灌注人文情怀,——小记沙田疍家历史文化探究活动,东莞市沙田中学赵伟艳,联系电话:1343115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