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为汉语言文学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本,关于电影《浪潮》人物心理解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可用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汉语言文学及经济危机及法西斯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 ] 影片《浪潮》改编自真实案例,相对于宏观地分析整个德国,影片《浪潮》更侧重于从个体上阐述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原因:个人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引导;集体无意识下的服从心态;对自由的逃避心理的作祟.
[关 键 词 ] 《浪潮》 法西斯主义 二战 德国
如何写汉语言文学一篇论文
播放:23328次 评论:4338人
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格局引起的反应;再者是民族主义情绪恶性发展的产物;第三点是法西斯是社会运行失调陷入危机的产物.但是这三点是在整个社会的层次上所存在的先决条件,然而在个人的层面上呢?从影片《浪潮》中我们看到在现行社会中,许多人,甚至是受了多年教育的高中生,在一点点的引导下,还是有可能成为法西斯主义者的.这说明,法西斯主义在那个年代受人追捧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对于这样一个可以在一个时期里激起相当大一部分人热情的主义,我们更加应该了解它发展起来的契机以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错误.
法西斯主义本身的概念与集体主义十分相似,但是到底是什么引得它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在影片中,老师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证明独裁主义可以存在于当今的社会中,为什么最后学生们还是义无返顾的进入了那个集体并且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在迈向法西斯主义?
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引导
法西斯主义政府首先作为一个产生于经济低迷时期的政权,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下层人们的自我认同感.“首先,法西斯运动的目标是取代资本主义;其次,它的成员是中下层民众,当这些民众无力维持现有地位时,就会从事反体制的活动.”①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角色——建立“浪潮”的文格尔先生和痴迷于这项活动的蒂姆,这两个角色从社会背景或是情感上都处于一定的不满足的状态.
文格尔先生是自考成为一个教师的,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很低下.从片子开始处我们可以看出,他不能教自己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程(即使他拥有更好的经历)而是教了别人挑剩下来的独裁主义课程.在家里面对一个拥有高学历的妻子,他心理上的压力必定也不少.在建立“浪潮”以后,学生们将文格尔老师看做自己组织的元首,唯文格尔老师的话为宗旨,这大大平衡了生活中的文格尔先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他的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大大加强,这也是他在几个有思想的学生的抗议之后依旧不解散组织的重要原因.
本篇论文来自:http://www.sxsky.net/zhikaolunwen/388146.html
而蒂姆呢?从他烧毁自己的耐克衣服以及为同学们提供大麻、买枪事件来看,他的家庭应该是富足的.但是由于学校中同学的排挤和父母的漠视,他得不到满足的首先就是归属感.但是“浪潮”作为一个仿法西斯的组织,强调的便是组织性和集体感.其他同学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让他找到了一个情感抒发点,让他的归属感大大加强.正是由于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存在,“浪潮”才会更加牢固地生存,并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被影响的学生都是事先被告知了这是一次独裁主义的模拟,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陷入其中.这就如同法西斯主义那样:“令人们惊讶的是,这些运动(法西斯运动)是多么强烈地吸引受过教育的人们,特别是几个国家的大学生.人们容易说年轻人往往爱走极端;但是人们也容易低估发源于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及民族主义的混合因素和这些政党宣扬的光荣过去使人们向往等的吸引力.”②
二、集体无意识下的服从心态
除了几个被蛊惑的重点人物,大部分的人们都是被一种随大流的心态驱使参与法西斯运动的.纳粹党的暴力是迫使人们盲从于法西斯独裁政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影片当中,从一部分人使用暴力去强迫弱小的人群加入时,就意味着“浪潮”进一步地迈向独裁了.从旱冰场“浪潮”成员对小学生说这个地盘只有加入“浪潮”才能玩到有人自愿在校门口拦着学生表示必须做组织标志手势才能进入学校,这两个质的飞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组织的壮大和成员对组织热忱度的提高.这两个事件表示,必定有人会迫于来自集体的压力,加入“浪潮”.不加入组织,就意味着会失去属于自己的一些权力;而加入组织,反而会得到一些特权.有这样一个组织存在,必定意味着权力和义务会失去平衡.
“心室里栖息着邪恶的血精、暴躁的脾气以及感官的缺陷.”③较暴力因素而言,组织的集体无意识更体现在组织成员对现实的模糊和对自身的不了解上.“浪潮”成员一开始处在一个复杂而没有理想的生活当中,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生活,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迷茫;或者他们想完成某些目标而缺乏支持的人.在这样的状态下是很难保持理性的,他们很容易受到煽动,很容易激动.
这样的状态,也正是二战时期德国人的普遍状态.在一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方,失去了许多土地和殖民地,民族主义在德国空前高涨,但是人们却找不到一个发泄点.“这种历史现实,在德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其知识分子中形成这样一种风尚:对理性的不信任、逃避现实、苟且偷安、悲观失望.”④纳粹党利用了德国人的这种状态,全方面出击,在骗取了众人支持的基础上,达到了上台执政的目的.在宣传方面,纳粹针对群众的心理需求,着重点于民族复仇主义,对各个阶层许诺,歌颂独裁主义的优越性.在纳粹的糖衣炮弹的炮轰和对反对者的大力打压下,纳粹稳固了自己在德国的地位.二战结束后,很多德国法西斯参与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犯下了多大的过错,这也正是集体无意识导致的结果.其实无论是“浪潮”成员还是法西斯成员,他们很多都是在一种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的情况下加入了组织,也认为自己并没有完全加入其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正是他们的加入和纵容,使得集体向一个病态的方向发展.
三、对自由的逃避心理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西·弗罗姆提出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对自由的恐惧,也就是所谓的“逃避自由”.人类在追求自由时,必然会与集体远离,到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孤独感.于是人们就开始逃避自由,加入集体,寻找归属感.在《浪潮》中,有一个女生提到,人们之所以愿意加入纳粹组织,一个原因就是集体使得我们不用去选择很多事情.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逃避自由的心态.自由可以给人以独立和理性,但又使人陷入了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的境地. 在影片中,那群学生本来自身拥有着几乎完全的自由.卡罗的母亲提到,她们对孩子就是采取的放养式教育,文格尔先生的这次活动与他们的教育相悖.卡罗的弟弟简直要成为了一个小流氓,她的父母还是任他发展.但是没有几天,卡罗的弟弟就加入了“浪潮”,甚至为之改变了散漫的个性,还守在校门口不许不做“浪潮”手势的人进学校.“在人性中有一些因素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力图满足由生理条件引起的冲动的需求以及逃避孤立和精神孤单的需求.”⑤人生而为人,必然需要自己的自由.但是,很多时候,孤立无助的感觉比受禁锢的感觉更加难以忍受.
“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个人活动的原则决定了人必然陷于孤独之中.”⑤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下,德国众多的中下层人民处在了一种孤单绝望的境地中.而由于他们的经济体制,使得国家无法帮助国民走出困境,国家自身也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他们于是很急迫地需要一个领袖来给他们力量.法西斯称,现代体制下的民主制度只不过给那些所谓的首领以开脱的机会,没有人为国家来负责;民主制度否定了个人的能力,拉低了精英们的水准;他们相信,只要出现一个领袖,就可以带领整个民族前进.在这样的言辞下,人们被蒙骗了.
其实逃避自由在当代也存在着,而且到处可见.现在时代里人们逃避自由有两种常见的方法,法西斯主义国家是屈从于某个领袖,民主国家则是强制的千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