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外国文学方面中国科技论文,关于中国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现状与反思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外国文学及文学类及集刊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外国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随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纷纷以集刊的形式创办了各种外国文学类学术刊物,这在推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蓬勃发展,文章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推动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关 键 词 ]学术集刊;外国文学;学术影响力
[作者简介]赵仲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G23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71-04
自文革结束以来,我国学术集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外国文学的发展道路和轨迹,我们以国内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为突破口,通过对它们的兴起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全面剖析.来系统总结我国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国内学术集刊的深入发展.
一、文革结束后的外国文学学术集刊的回顾
所谓学术集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在我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但它的大规模出现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定意识形态的限制,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开启了新的旅程.在解放思想的浪潮中.介绍和研究外国文艺思潮、作家作品的期刊杂志重新面世,与此同时,作为与期刊并驾齐驱的外国文学研究学术集刊也应运而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在恢复了期刊《世界文学》之后的第二年,创办了《外国文学研究集刊》.该集刊自1979年发行第1辑,直至1994年停办为止,共出版了16辑.它集中了柳鸣久、卞之琳、朱虹、李文俊等一大批专家、研究人员的论文.对整个外国文学学术界的影响极其深远.1979年成立于山东大学的美国文学研究会,于1981年创刊了《美国文学丛刊》,至1984年的5年间共出版了12辑;由北京大学、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创办、季羡林先生等主编的《印度文学研究集刊》在1984年至2003年的10年间出版了6辑,是东方文学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上述的几种学术集刊,虽然分别在不同时期停刊,但它们与活跃于同年代的诸如《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等著名外国文学期刊齐头并进,共同引领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的外国文学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外国文学学术集刊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的政策扶植,为学术集刊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支撑.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学术研究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中复苏过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外国文学学术界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态势,这为学术集刊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各种研究期刊不断涌现的同时,学术集刊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其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迎来了高校学科的迅猛发展期.拥有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和二级学科各语种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为外国文学学术研究带来了繁荣:同时,高校中的外国语言文学院系也成为出版学术集刊的生力军.但高校外语系不同于诸如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这样的研究机构.三级学科一般设置有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等专业方向,教师也是根据这种需求来相应配置的,因此,作为学术集刊来说,势必需要多元化地反映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因此,外国文学类的研究集刊,大多成为集语言、文学、文化、翻译、比较文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论文集刊.最后,由研究机构和众多高校语言文学学科参与的各种学会、研究会的相继诞生和频繁的活动,也为集刊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可惜的是,虽然在近20年的时间里,很多高校或学术团体(研究学会)出版了为数相当可观的外国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并且有的集刊在创始的初期也有着长远的规划,但由于资金、发行、受众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集刊半途夭折.因此,与其他学术领域的集刊相比,能够连续多年坚持下来的集刊数量并不多.表1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超过5年以上的外国文学学术集刊总汇.
在对外国文学学术集刊现状的考察中,我们手头所获得的资料远不止上述9种.有的出版周期太长(相隔3年甚至超过3年),有的超过5辑但出版周期太不固定、缺乏规律或已经停刊,有的是近几年创立,尚未看出其长期目标和出版规范,属于上述情况的在此不一一列出.综合各种因素,我们能够观察到以下几个特征:
1.从上述持续出版了5辑以上的集刊主办单位的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著名高校.其中直辖市的北京和上海占了9个机构中的7个,比例达到78%;从机构的分布上来看,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设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8所著名高校.其中既有高校的独立院系所主办的集刊,也有学会依托高校联合主办的集刊.这些著名高校除了有着学术研究上的人员和资源的优势之外,还有国家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其中6所为985、211院校;2所为211院校;国家“外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4个),这是集刊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地址:http://www.sxsky.net/zhongxin/427546.html
2.所谓的外国文学研究集刊,也只是一个大的概念上的分类,上述的9种集刊,大多是集语言、文学、翻译、理论、文化、比较文学、文化为一身的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类的综合性研究集刊.例如《日本学研究》包含日本语言学、日本语教育、日本文学和日本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除了“外国文学”栏目,还设有“辞典与翻译研究”、“文化与语言研究”、“语言学与教学研究”等栏目.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等研究,它们之间有着纵横交叉的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在广义上构成了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的综合性特征. 3.从规范性上而言,大多学术集刊都在不断摸索发展的过程中越发趋向规范化、合理化.在征稿阶段大多集刊都给出了论文稿件的具体要求、格式规范等.但在编辑环节上,有的集刊栏目的设立变化太多,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持续性.出版周期则是最大的问题,在创刊时期,大多期刊设立了固定的出版周期,而在实施过程中,或者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或者由于学会研讨会推迟、停止活动等各种原因,而不能保持一个长期固定的出版周期-,这也直接影响了这些集刊进入CSSCI来源集刊.从而无法获得相应的评价.
4.从评判尺度来看,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关注的内容也呈现出一种趋势转变.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由于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对能够体现“人民性”的文学著作的研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关注逐渐成为新时期的文学评价标准.因此,这一时期学术集刊的关注焦点也逐渐转变为一种对人性的深层挖掘的外国文学著作.
三、外国文学学术集刊的影响力分析
表2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所统计的上述集刊近5年被引用的篇次情况.
根据上表所示,近5年来被引用篇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跨文化对话》《文学理论前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被引用篇数都在两位数以上.尤其是创办年度较晚、出版期数相对较少的《文学理论前沿》位列第二,足见其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表3两次评审进入CSSCI来源集刊的数量变化上也能看出学术集刊的影响力在扩大.
由于对进入评审的集刊有着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等非常硬实的指标要求,因此,CSSCI来源集刊数量的增长,首先说明了外国文学集刊本身论文的质量在提高,其次,也说明了受学界关注的程度也在随之提高.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与其他类别集刊的横向对上,外国文学类集刊的劣势还是较为明显的.第一次公布的CSSCI来源集刊(2005年-2007年)榜单的11个类别33种集刊中,外国文学这一类别与宗教学、艺术学、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等5个类别相同,只有1种集刊进入榜单.第二次公布的的榜单(2008年-2009年)中,在19个类别86种集刊中,外国文学类只占了3种.最后,从表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统计的数据来看,就所刊论文的被引用率而言,在“外国文学”的同一类别中,期刊远远超过集刊的被引用数量,可见两者在影响力上的悬殊差距.
四、反思与展望
近几年来,虽然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外国文学学术集刊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局面,但是,与其他类别以及同类别的期刊相比,形势依然严峻.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大众传媒和商业化逻辑的风行,文化的功利化趋势也为学术集刊的学术性和质量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些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就目前而言,研究机构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大都直接与在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挂钩.但进入CSSCI来源期刊的杂志数量非常有限(2004年至今每年只有6种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