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是社保专业共犯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共犯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与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关系相关论文范文例文,适合共犯及刑法及诈骗罪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共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刑法》第198条第4款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保险诈骗罪共犯的特别规定,因为对于该法条中所规定之主体的行为,不宜认定为构成《刑法》第229条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而应认定其成立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就保险诈骗罪的这种共犯关系而言,其不仅具有事前通谋的典型共犯形态,而且存在着基于行为人单方面故意而形成的片面共犯形态.从《刑法》第198条第4款中“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表述亦可表明,行为人的行为包含着片面共犯中片面帮助犯的情形.
关 键 词 :《刑法》第198条第4款;保险诈骗罪;共犯;片面帮助犯
中图分类号:DF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13)03-0045-06
按照《刑法》第198条的法条规定,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主要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三类人员 《刑法》第19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 骗取保险金的; (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所列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单位犯第一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如此来看,关于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好像没有什么探讨余地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恰是由于该法条第4款的规定有着特别之处,所以使得保险诈骗罪出现了共犯关系,也由此决定了对保险诈骗罪主体范围的界定不可简而化之.
一、
《刑法》第198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该条款意在对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以下简称“鉴定人等”)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予以惩处,进而预防保险诈骗行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进行理赔的时候,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如保单、出险证明、财产损失鉴定等,而这些文件往往是由保险事故的鉴定人等作出的,可以说这些证明文件对于保险人是否理赔具有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能够担当鉴定人等的人员既可以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承担资产评估、验资、会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在此,需重点关注的是后一类身份的人员,因为从性质上讲他们属于中介组织人员,而当其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他人保险诈骗提供条件,且情节严重的,是否应按照《刑法》第198条第4款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呢?对此问题似乎还存有疑问,那是因为《刑法》第229条专门规定了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这一罪名.《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从该罪的罪状表述看,其犯罪主体亦要求是中介组织人员,那么从鉴定人等的特定身份属性考虑,他们的行为似乎可以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而不一定认定为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对此,亦有学者从想象竞合犯的角度予以考虑,认为鉴定人等的行为同时触犯了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保险诈骗罪(帮助犯),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符合想象竞合犯的特征,应按“从一重罪处断”原则对鉴定人等的行为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予以论处.[1] 笔者对上述观点持有异议,因为即使要认定鉴定人等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以想象竞合犯的观点来加以论证也是很牵强的.须知,想象竞合犯的主要特征如下:(1)想象竞合犯是一个行为,外观上触犯数罪名,犯罪本身是形式上的数罪;(2)想象竞合犯是一行为同时符合数个犯罪构成,触犯数个罪名的竞合;(3)想象竞合犯的数法规之间,仅有行为的同一,在竞合罪名法条的构成要件内容上不存在必然的重合或交叉关系;(4)想象竞合犯主观上可以是数个罪过;(5)想象竞合犯是裁判上的一罪,应就其触犯的数罪名中,从一重罪处断.[2] 那么对照《刑法》第229条和《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相互关系来看,鉴定人等的行为是否符合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呢?笔者对此予以否定,因为鉴定人等的行为很难肯定是基于主观上数个罪过支配下所实施的,即其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这一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险诈骗的顺利实现,即便是他人在鉴定人等提供了如此便利条件后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实施保险诈骗行为,那也可能属于保险诈骗罪的未遂问题,而并非另外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这一罪名,这样的话,也显然不符合想象竞合犯中一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触犯数个罪名的特征.当然,另有学者提出将鉴定人等的行为认定为保险诈骗罪的共犯,是因为他们与保险诈骗行为人事先有诈骗保险金的通谋,这时他们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是保险诈骗行为的一部分,而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构成法条竞合的关系,因为鉴定人等虽然有提供虚假文件的故意,却是以诈骗保险金为目的,显然《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规定更为适合评价鉴定人等的行为,且以《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规定来评价已经足够,符合法条竞合的特征.[3]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只是片面地考虑到了典型的保险诈骗罪的共犯情形,而当鉴定人等与保险诈骗行为人之间并未就诈骗保险金形成通谋,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时,恐怕以法条竞合来说明鉴定人等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共犯是有所偏颇的,在这种情形中,鉴定人等的行为由于并不一定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所以不宜以《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规定来进行评价,这样也就无法形成法条竞合关系.况且,就《刑法》第229条和《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关系而言,另有学者还提出了更为充分的理由否定其为法条竞合关系,即法条竞合是由于立法者基于复杂社会关系而予以刑法保护的复杂性、多层面性而作出的错综复杂之规定,反映了刑法对具体社会关系保护侧重点的不同,从而这种法条竞合往往发生在刑法分则条文之间.而《刑法》第229条和《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关系实质上并非刑法分则条文之间的关系,因为《刑法》第198条第4款之规定实质上是刑法总则性内容的规定,而法条竞合犯所触犯的数个罪名必须是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可见不符合法条竞合的特征.[4] 该观点也是颇有见地的,值得考虑. 二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共犯的论文范例 | 大学生适用: | 在职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4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这篇论文来自:http://www.sxsky.net/baoxian/sb/381157.html
既然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均不足以成为坚实理由,那么对鉴定人等的行为以保险诈骗罪共犯论处的内在根据究竟为何呢?对此,有学者主张《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规定从性质上讲属于一种注意规定,即在刑法已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根据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完全可以得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共同故意实施以特殊身份为要件的犯罪的,均应认定为共犯”的结论的.所以,把《刑法》第198条第4款理解为注意规定,旨在引起司法人员注意:对于鉴定人等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虽然也可能符合《刑法》第229条的规定,但由于有了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适用根据,加之又有注意规定的特别提示,所以必须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而不要按照《刑法》第229条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来处理.[5] 但是,《刑法》第198条第4款被理解为注意规定,难免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无法解释当鉴定人等与保险诈骗行为人没有就诈骗保险金形成通谋即两者间没有共同故意的情形下为何仍然认定鉴定人等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共犯,这显然与刑法总则所要求的只有在具有共同故意时才成立共犯的原理有所不符.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规定实际上应当被理解为是一种有关保险诈骗罪共犯的特别规定,所谓特别规定,就是立法者基于特别理由将并不符合某种规定的情形(行为)赋予该规定的法律效果,并且该规定修正或补充了相关普通规定或基本规定的内容.[5] 从《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规定内容来看,似乎同刑法关于共犯成立的基本规定(即《刑法》第25条)不尽相符,但立法上仍然承认此种情形构成共犯,说明该规定显然是对《刑法》第25条的相关内容作出了一定的修正或补充.
《刑法》第198条第4款既然是一种特别规定,那么笔者认为,尤为重要的是要考察该条款所蕴含的共犯形态.应当说,从表述上看,其固然包括鉴定人等与保险诈骗行为人就诈骗保险金形成通谋后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情形,这种情形属于典型的共犯当无异议.然而,另一方面应特别注意的是该法条中“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这一表述,其显然意在表明当鉴定人等只具有单方面故意的情况下也有成立共犯之可能性,而且此处所成立之共犯应当属于片面共犯,因为从“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的含义上理解,鉴定人等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必须以明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欲利用其所提供的有关证明文件进行保险诈骗为已足,并不需要二者有通谋.[6] 当然,就片面共犯是否属于共犯形态,这在我国刑法理论上亦有争议,否定片面共犯的观点认为片面共犯所说的情形只存在单方面的一厢情愿的“共同”犯罪意图,没有双方的意思联络,没有形成真正的共同犯罪意思(包括共同的认识因素和共同的意志因素),因而不符合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此外,不承认片面共犯不会影响对行为人的定罪,而承认片面共犯无助于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合理解决.[7]笔者认为,如上否定性的观点还是囿于现有的立法规定对共犯形态所作出的狭隘理解,因为从《刑法》第25条的法条内容上看,好像成立共犯所要求的行为人主观上的共同故意必须被要求为彼此间共同的意志或完全一致的意思联络.然而,以此种所谓共同的意志或完全一致的意思联络来限定共同故意实际上是对共同故意的一种曲解.须知,全面共同故意与片面共同意志之间并不是主观联系有无的区别,而只是主观的区别.或者说,全面共犯和片面共犯在共同犯罪故意的内容上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8] 由此可见,片面共犯是行为人参与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行为人之间并非没有共同犯罪故意的意思联络,只是这种意思联络的形式是一种单方的意思联络,较之一般共犯(或称全面共犯,与片面共犯相对应)的双方意思联络,这种单方意思联络的形式的确比较特殊,但不能因其特殊而妄加否定之.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犯罪的最终实现正是有赖于在这种单方的共同犯罪故意的意思联络支配下所产生的协力加功行为所起的作用,简言之,单方共同犯罪故意的意思联络确实是许多犯罪得以实现的原因所在.笔者考虑到,这种具有单方共同犯罪故意的意思联络的片面共犯,其社会危害性实际上并不亚于具有双方共同犯罪故意的意思联络的全面共犯,甚至在许多情形下,由于片面共犯的一方行为人的暗中协助行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协助性程度也更高,使得对犯罪
相关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