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驾驶员类论文提纲,关于安全――广州本田思迪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驾驶员及乘员及控制系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驾驶员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0世纪70年代初期,本田公司开始了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基础研究,并参加了美国运输部提出的ESV(ExperimentalSafetyVehicle)项目.20世纪80年代,本田公司在被动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正面碰撞时的车内乘员保护方面,1987年,本田汽车在日本首先装备安全气囊;而在主动安全领域,则实现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和TCS牵引力控制系统的商品化,还参与了RSV(ResearchSafetyVehicle)研究项目.20世纪90年代,在被动安全领域的研究发展到正面偏置碰撞和侧面碰撞方面,并开发了保护行人技术.在主动安全领域,参加了当时由日本国土交通省提出的ASV(AdvancedSafetyVehicle)项目,开发出了多种汽车安全新技术.
这篇论文网址:http://www.sxsky.net/benkelunwen/060418038.html
进入21世纪后,本田公司在被动安全领域的研究理念集中于提升对行人的安全保护能力,并且通过车对车碰撞等试验开发完成了相容性的车身设计构造.同时,还开发出多种安全新技术:2003年,本田公司在全球首创了CMBS减轻追尾的制动系统(CollisionMitigationBrakeSystem);2004年则首先研制出汽车智能夜视系统(IntelligentNightVisionSystem);2005年又在世界上首先研制出摩托车安全气囊.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从1998年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同步引进本田公司的先进技术,传承“安全共存”(SafetyforEveryone)的理念,不断提升车辆安全性,为用户带来安全、安心的驾乘享受.2006年4月,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广州本田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时尚精巧型都市轿车―思迪(CITY).
主动安全
思迪轿车在主动安全方面装备齐全,拥有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通过电子传感器自动感应及调节前后车轮制动力的分配,使操纵制动更稳健可靠.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在各种行驶工况下提供最佳的助力,减小由路面不平所引起的转向系统的扰动,改善汽车的转向特性.此外,思迪轿车还拥有前后雾灯、高位制动灯、防炫目内后视镜和驾驶员车窗防夹功能等主动安全装备.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驾驶员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0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G-CON技术在思迪轿车上的应用
思迪轿车车身采用本田特有的G-CON安全技术设计,使得在车身尺寸相对较小的小型车上,也可以在增大乘员舱、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保持优良安全性.特别是将发动机舱设计成吸能式结构,以及将车身前、后、侧面及顶部的撞击缓冲区全面强化,形成坚固的框架式结构,有效分散碰撞能量,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冲击,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的安全.
拱形侧车架结构
针对正面的碰撞,车前部纵梁采用了拱形侧车架结构,通过两个分离的弯曲点来有效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力,大幅提高了前纵梁的能量吸收,降低了乘员舱的变形量,同时解决了“降低乘员伤害值”和“确保生存空间”两大问题.
地板四向横梁结构
车身地板下的四向横梁结构可以充分吸收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其中直接起始于B柱下端的横梁可以有效地传递来自侧面的冲击力,使地板吸收大部分冲击能量,减少乘员在侧面冲击中受到的伤害.
高强度车门防撞杆
前后车门均采用了高强度钢板材料的防撞杆结构,尤其是前门防撞杆材料的抗拉强度高达1100MPa以上,有效地增强了侧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性能.
安全带及座椅
思迪轿车的所有座位均配备安全带,其中前排座椅配备了带预紧装置和限荷器的三点式安全带.前排座椅采用的燃爆式预紧器通过控制单元,实现点火器电子点火,产生的高压气体驱动卷轴回收,从而达到预张紧安全带的目的.安全带预紧器能很好地消除在碰撞开始时安全带与乘员身体之间的松弛量,使乘员与车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减小,从而对乘员的胸、腹部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不带预紧器的安全带,过大的松弛量容易造成乘员与车身的直接碰撞,尤其是对于乘员空间较小的小型车更是如此,容易加重乘员伤害.另外,限荷器用于在碰撞中确保安全带的拉力不超过一定的限度,以缓和安全带收紧时对乘员胸部造成的冲击.
通过采用缓冲颈部碰撞的前排座椅设计,若有来自后方的碰撞发生时,座椅靠背会紧紧包裹住身体,同时由于头枕对人体头部的约束位置达到最佳化,大大降低了颈部的剪切力,能更好地保护颈部,减少伤害.
此外,乘员舱内部顶篷侧面、各立柱内部等部位还采用了能量吸收材料,以缓和碰撞时对于头部的冲击力,更好地保护了乘员的安全性.
安全气囊
设置在转向盘和仪表板上的前排双安全气囊配合上述的安全带系统,在发生碰撞事故的瞬间,能为思迪轿车的乘客提供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高度可调的溃缩吸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