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方面有关新闻传播论文,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传播(上)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时间:2020-07-04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文关于天文学及传播学及数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天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中国古代的科学传播(上)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天文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科学与人类其他文明一样,通过积累和传播而得到发展.而传播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要受到社会的规范和制约.不同的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效果.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兴衰与封建社会的兴衰是同步的.随着13世纪以后封建社会的停滞衰落,传统科学也差不多走进死胡同.19世纪西学东渐后,除中国医学外,其他各门科学皆与传统脱钩,汇入世界近代科学,重新起步.

天文、数学、医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几门科学,本文试图就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的传播过程和传播特点,加以总结和归纳,以探讨在中华文明中的传播理论.

一、 天文学的传播

在世界任何古代文明中,天文学是最早出现的学问,中国也不例外.天文学是我国知识积累最早,与农业和政治关系最为紧密,最受历代王朝重视的一门科学.就传播而言,在我国历史上天文学经历了民间传播和王朝垄断两个阶段.

(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在中国君主政治体系建立以前,天文学知识在民间曾有过广泛的传播.正如明代顾炎武所指出的,“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不知者.”[1]这说明,“三代”(夏、商、周)以前,人们就借助感观为媒介,沟通着纷陈交错于浩瀚天穹上的各种信息,对时日推移,月象盈亏,寒暑交易,乃至风雨雷电等现象,有了长期的感受和观察,藉以顺应自然,获取生存所需.

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游历北方,誓不与清廷合作,致力于著述,与黄宗羲、王夫之在20世纪初被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内容丰富,贯通古今.全书计32卷,涉及面极为广泛,有经学、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天象等.《日知录》不仅内容丰富,更融贯了顾炎武对于历史、社会、学术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可谓博大精深,深为后世学人所推重.顾炎武在清初一反崇尚空谈的学风,力倡经世致用,独辟学术新径,成为举世公认的一代朴学大师,也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被誉为”一代儒宗”.


怎么撰写天文学毕业论文
播放:27900次 评论:6856人

在公元前五六千年进入农耕文明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向当时的人们提出了观测天象、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的急迫要求,从而出现了许多天文观测与传播活动.如观测一定星宿在黄昏时出没南中天,以定季节;利用原始圭表以定东南西北方位;在彩陶器皿上绘制所观测的太阳、月亮及星辰的形象以事宣传,等等.可见,仰观天象以定四时成了全社会的事情.氏族和部落的首领对此也十分重视,把“观象授时”当作于祭祀同等重要.传说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名”.[2]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3]重、黎、羲、和都是专门负责观象授时的人.那时的观象授时是为农事服务,与人民的关系十分密切.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带有明显的民间色彩.

五代时,颛顼帝为治理好国家大胆提出:“静渊以有谋,养才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以鬼神以制义,洁诚以祭祀的改革原始宗教,发展民族文明”的主张,并委任“重”为南正“司天以属神”;委任“黎”为火正“司地以属民”,来实现他的主张.重、黎二人受命司天管地的要职后,不懈地观察天象,并最终找到了天地凉、热周而复始360天一次的规律,他们把这一规律名之曰:“祀”,亦即后世所说的“年”.每一“祀”中月缺月圆是12次,且每次都是均等的30或29天,他们把月缺月圆的规律称之为“月”.同时又发现每3个月中,气候、物候发展变化都与上“祀”雷同,且下“祀”必然,他们把这一规律名之曰:春、夏、秋、冬4季.这记录“祀”“季”“月”“日”的细则称之为“历”,史称“颛顼历”.这部历法指导颛顼帝定期祭祀天地之神,指导广大先民农耕.“颛顼历”是在颛顼都城“帝丘”(今濮阳)制定的,今天所实行的夏历(农历)正是在“颛顼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传播(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天文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王朝垄断下的源远流长的传播

进入阶级社会,尤其在建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后,天文学由民间传播走入宫廷,成为被官方垄断的皇家科学了,明朝初年禁止民间学历,明人沈德符在

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传播(上)的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天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野获编》里写道,“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还规定,凡钦天监人员“不许迁转”,“子孙只学天文历算,不准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4]这是运用法律把天文学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不让它和外界交流.其结果只能是,古代的“农夫之辞”、“儿童之谣”,“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

天文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在于认识天文世界,努力带来天文发现,其中也会产生某些实用领域.但是中国天文学成为皇家学科后,实用性极强,始终局限在“颁历授时”和“占候”(占星术)的圈子里.因为这两项都是封建王朝头等重要的“国政”.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希腊的天文学家是隐士、哲人和热爱真理的人,他们和本地的祭司一般没有固定的关系,中国的天文学家则不然,他们和至尊的天子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是政府官员之一,是依照礼仪供养在宫廷之内的.”又说,“灵台(天文台)从一开始就是明堂(祭天地的庙宇,同时也是天子礼仪上的住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5]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主编的7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认为是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40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孕育了灿烂技术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出近代科学?” 我国历代王朝都在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司天人员或天文机构,称为太史局、司天监、司天局、钦天监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专门知识的学者,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规模最大的数唐朝的太史局,曾拥有各种天文人员1000多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乱的时代,但天文学研究也延续不断,连胡人建立的国家也设天官.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始终保持一脉相承,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这里,天文官们要进行大量的、连续不断的观测计算工作.监测记录日、月蚀等各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探讨天体运行的规律,将观测结果呈报朝廷,并交官记载.正史“天文志”、“五行志”、“律行志”,就是历代天官对天象观测的记录,其丰富和详细,举世无双.所记载的日蚀、彗星、超新星等资料,对解决现代天文学的许多难题,都有很大意义.在历法上,从春秋战国的四分历算起,一直到太平天国的天历,我国历代利用过的历法共有66种,其中著名的优秀历法就有10余种.

这是中国早期的星象图 ,它是一幅砖刻而成的壁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星象观念.中国人把天上的星空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划区分为不同区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王朝垄断天文学2000年来,我国天文学在空间上传播范围很小;但在时间上,传播得源远流长.

(三)官方垄断天文学的局限性

朝廷垄断天文学带来不少的问题和弊病: 首先,官方的意识形态(如人格天道观和阴阳五行)更加容易在天文学领域传播,其结果是占星术特别受到重视,限制了人们对真正科学的追求.同时,观测计算与理论思考脱节,妨碍中国天文学向理论天文学的发展,也阻断了其迈向现代科学的道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出现一本有影响的天文学著作.

其次,对实用目的的追求,使中国天文学停留在实用的层面上,不能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获得进展.实用是对好奇心的抑制,只要实用目的得到满足,无论是王朝还是天文学家本人,都没有动力再做新的开拓,天文学的深层开拓和传播也就会渐渐停止.

再次,朝廷垄断天文学还使天文学与教育脱钩,天文知识只能在父子相传、世袭相承的小道上流通,而不能通过教育系统向更多人的传播,使天文学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甚至发生了像明朝末年人才断层的局面,若不是西方天文学人才(其身分是传教士)的输入,明朝的历法危机可能很难解决.

二、数学的传播

我国古代是一个数学很先进的国家,以擅长计算、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风格和特色著称于世,但在13世纪以后却进入了停滞状态,这值得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研究一番.

(一)《九章算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数学著作

我们的祖先在进入文明以前,就在谋取生存的实践中产生了“数”和“形”的原始思维.刻在甲骨上的一二三等数字,是三四千年前先民记数概念的历史见证.殷商时代的先民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和干支记日法,以及测量工具规和矩,还能记下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中国古代人对世界数学的一大贡献,欧洲只到12世纪还盛行非常笨拙的罗马非位制记数法.春秋时代产生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出现了计算工具“算筹”,广泛使用九九口诀,数学很快得到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向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九章算术》便以承前启后的姿态,横空出世了.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是经过许多人努力,在汇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纂修的,又经西汉初年张苍、耿寿昌增补整理,三国时的魏人刘徽注解(203年)而最后完成,它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数学著作.经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共收入246个应用问题和对各题的解法,分作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共九类,称作九章.九章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一个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描述了数学在这些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数学家,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等于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该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chuanbo/wlcbx/382214.html

(二)注经式的研究

刘徽对《九章算术》的注疏,可谓系统、全面、深刻.他“崇沿理论,劳求明晰,未尝拘泥古法”.[6]他在注《九章算术》中的面积、体积公式时,能总结出一套理论,提出“出入相补”、“以盈补虚”的原理,来贯通这些公式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几何知识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刘徽发明的“割圆术”为科学计算圆周率开辟了途径.他对极限概念的应用也有许多创造.《九章算术》完成后,受到朝廷的肯定和推广,成为习算者的一本必读书.

刘徽开了注释《九章算术》的先河,历两晋南北朝,许多学者都以注释该书的形式从事数学研究,或就书中某一个问题进行阐发或探讨,蔚然成风.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张衡、祖冲之、甄鸾、李淳风,但他们的著作大多已经失传.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西方人1000多年.

作注虽然使被注释的著作更完整,更有利于发挥它的效用,但这种注经式的研究,由于是局限在原体系内,影响了注释者学术才华的发挥.一代一代相沿成习,更会养成不敢突破前人,不敢自立门户或不敢标新立异的气氛,容易扼杀创造的生机,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三)缺乏科学、简便的符号

《九章算术》的筹算演算

以筹算为主要计算方式的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到宋末元初,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秦九韶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增乘开方法),和联立一次同余式解法(大衍求一术),竟比欧洲取得相同成果的时间领先500年左右.宋元数学创造了“天元术”,也就是设未知数解方程的代数学,朱元杰在他的数学著作《四元玉鉴》里,已经推广了“四元术”,设四个未知数,求解多元高次方程组,这方面也比欧洲的同类成就早出470多年.这些惊人的成绩不仅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辉煌的著章,同时也是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但就在这时,数学的发展嘎然而止,到明朝几乎成了绝学.仅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缺乏科学、简便的符号乃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它包括语言、文字、图画以及人们平常所讲的狭义上的符号.此处所谈的符号,既可以包括阿拉伯数字,也包括像现代的几何、代数中的表现各种数学关系的符号.

我国在殷商时代就有了十进制值制,一直到元朝都采用筹算法.筹算法所使用的算筹,是一种“径一分,长六寸”的竹片.计算时,在一个方形的木盘上,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方法摆来摆去.熟练此法者,运算起来也相当快,但无法运算高次方程.筹算还有一个不足是,许多数学问题有答案而无解答过程,这自然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与传播.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算筹是圆形竹棍,它长23.86厘米、横截面直径是0.23厘米.到公元六、七世纪的隋朝,算筹长度缩短,圆棍改成方的或扁的.根据文献记载,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铁筹、玉筹和牙筹.

1 2

天文学方面有关新闻传播论文,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传播(上)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6年12月被评为杭州市重点学科.2016年5月成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5。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参考书目:《中国建筑史》潘谷西编着,《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编着,《外国建筑史》陈志华编着,《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编着,《建筑构造》第五版上下。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教师9nla.gov.au/nla.cat-vn5865933zhongguogudaidifangfalu?wenxian.yibian/yangyifa。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教师9nla.gov.au/nla.cat-vn5865933zhongguogudaidifangfalu?wenxian.yibian/yangyifa。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质文化史,3,54,3,专业基础课,8,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2016年行政组织理论(附)(2007年版)高等教育倪星07090200320领导科学待定改。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
理,科学技术史,乡村社会史,中国宗教史,专业英语等.,【授。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参考书目:《中国建筑史》潘谷西编着,《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编着,《外国建筑史》陈志华编着,《外国。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真题赏,2,36,6,8,中国古代杂项文物鉴赏,2,36,6,9,中国古代建筑鉴赏,2,36,6,10,中国古代钱币鉴。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招。

传播心理学
道和新闻论文类参评作品报送数额见附件1.其中参评国际传播奖项的作品,应不少于各报送单位报送数额的10%(各地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传媒与国际文化学。

传播心理学考研
额的10%(各地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代码:0552),(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请分类填写,用宋体5号,单倍行距。

新闻传播论文发表
9年11月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代码:0552),(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