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困境与路径突破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农业现代化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困境与路径突破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农业现代化及中国农业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农业现代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在2050年前后,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中国能否如期、不降低标准地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尤其是制度困境,对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建成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制度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冲破这些困境的路径选择,以期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 键 词:农业现代化;制度困境;路径选择

农业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1](P.544),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13亿人民衣食无忧,奔向小康,农业必须冲破长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制度困境,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我国政府和人民长期以来矢志追求的目标.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表现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世界性的概念.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2](P.57-58).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这是因为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的条件约束和制度困境,其制度上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1954年,刘易斯在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他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两大部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前者是使用再生产性资本生产利润的资本主义部门,后者是自给的仅足以维持生存的部门;前者是有组织的工业,后者主要指农业[3](P.1-10))上: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困境与路径突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与流失

相对于有组织的工业部门来讲,传统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低下,这使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其微观利益出发,减少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缩小其生产经营的经济边界,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农业生产增长的缓慢;再加上二元经济结构所固有的国民收益分配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的“重工轻农”的政策制度倾向,共同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持续流失与低下,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阻滞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转变过程.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缓慢

严格的户籍制度、城市劳动用工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得农村居民转变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严重受阻,形成了城乡长期分割的鲜明界限,这种界限造成了城市工业化脱离农业片面推进,城市工业化与农业人口非农化严重失衡,从而使不断增加的农业人口与不断减少的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造成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经营难度加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成因

(一)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

一是在计划政策上对工业的偏向.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部门主要对公有化程度高的城市国有企业实行高度的计划管理,以计划指令或指导方式将资源、物质、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优先或倾斜配置给城市企业或经济部门,并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对农民剩余进行剥夺,为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在财政支出上对工业的偏向.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推进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我国大部分年份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也基本上在城市,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主要表现为“财政支农资金”,大部分年份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到20%.这种工业偏向运行格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后劲不断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迟缓无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长期停滞,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低下,从而使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在为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使自身发展严重受阻,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与巩固.

(二)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

一是要素流动的城市偏向.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通过财政与金融渠道投放的经济建设资金有90%以上用到了城市和非农产业,而人口占60%―70%、经济总量占40%―50%的农村只得到了不到10%的资金[4](P.137),这种城乡发展的偏向使城乡间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利润最大化的倾向下偏向城市,使农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支持严重缺位,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是劳动力流动的城市偏向.为了稳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和保证他们的就业机会,我国又以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村居民排斥在城市之外,从而造成了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的困难和交流的不平等.尽管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但由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的严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