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道德教育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关于自考助学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理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道德教育及道德及社会道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道德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对我国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的现状、教育的难点、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关 键 词】自考学生特殊性创新机制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考学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自考助学班的办学形式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而应因而生的.因此,在自考助学班就读的学生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具有教育上的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
一般说来,与同代统招上大学的学生相比,自考助学班学生中的少部分学生思想上缺少理想信念;学业上缺少努力追求;行为规范上缺少养成教育,社会生活上缺少明确的人生目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昏昏庸庸,无所追求,平常以旷课为主,考试以舞弊为乐;家长花钱把他们送到学校来,不是为了他们学有所成,而是请一个高级保姆来管着他们的孩子,避免他们出事.与社会上的成人相比,他们无社会阅历却往往显示出看破红尘的样子,思想灰暗,认识上,以偏概全,牢骚满腹.还有部分学生,他们不像以上学生昏昏庸庸,无所追求,他们虽在学习上认真努力、目标明确,对自己有人生设计,政治上也要求进步,但他们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为了将来毕业后,对就业有所帮助,他们在校表现积极,迎奉班主任和校领导,满嘴的虚话、套话、假话,一旦先进、党票到手,马上原形毕露,无所顾忌,社会世故,过早的在他们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千.在他们身上显现出当前社会形态环境所即有的特质.
与他们相比,社会上的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基本成熟和定型,人生阅历丰富,眼界开阔,自我意识比较强,而外在多元价值观念在他们心灵中的渗透也比较深,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激情、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使得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被动地按照既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
这篇论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050110630.html
因此,对自考助学的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既不能象在校统招的大学生样,也不能象社会上的成年人样,总之,不能简单化、程式化、教条化.因为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道路.笔者认为,要促使学生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自主、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履行道德义务,并最终树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就必须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成为其行为的动力和方向.
第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确立自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道德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调节器,虽然从表面上看,她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以服从集体、社会的大众利益和长远利益.但从根本上看,大众利益归根到底必然也必须归结为个人利益.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事实上正是个人正当合理利益的体现.伦理道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种人为的凌驾于人民头上的非人性的强制力量,而是为人而存在的一种生活规则本身的逻辑结果.因此,社会道德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它完全有必要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成为个人内在的需要.个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个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又是道德的实践者.道德既是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手段,又是个人人格、价值等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道德首先是作为一种个人需要而存在,然后才是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而存在.对于成长中的自考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特别需要自考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到道德的这种“为我”的性质,尊重和发挥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将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陶冶,变“要我讲道德”为“我要讲道德”,才能使他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将外在社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力量,并逐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道德境界.这里,道德教育只起主导作用,并不直接干预学生的道德生活.
第二,要满足自考学生的合理需要,以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并转化为其道德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因某种缺失而力求满足的内趋状态.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内部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就成为一种刺激作用于自身,变成一种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也称内驱力.内驱力是个人行为最深刻的心理动因.因此,要促使学生做出道德选择、实施道德行为,莫过于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德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它建立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因此,满足学生的低层次的合理要求对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大多数自考学生而言,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完全可以满足,关键是要满足他们合理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包含了对社会、个人的认识、评价、自我满意度、个人的理想和追求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