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通俗文学方面毕业论文,关于《小月报》与抗战时期上海通俗文学的复兴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通俗文学及文学期刊及小说月报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通俗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1940年10月,严独鹤担任顾问、顾冷观主编的《小说月报》在“孤岛”创刊.作为抗战时期上海第一份大型通俗文学刊物,《小说月报》通过三个举措,促成了战时上海通俗文学的复兴.一是为大批战时留在上海周围的通俗文学作家提供了创作平台,促成了“礼拜六派”的重振;二是引入新文学作家,促使新旧文学的融合,同时以持续的征文,培养了施济美、程育真等后来文学史上的“东吴系女作家”群体;三是通过浅近的文学时评引导读者,培育了抗战时期上海的通俗文学阅读市场.
怎么写通俗文学本科论文
播放:22723次 评论:5047人
关 键 词:《小说月报》;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复兴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162—03
抗战时期上海的通俗文学复兴,而把复兴力量凝聚起来的必要条件则是抗战时期上海第一份大型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小说月报》于1940年10月1日创刊.版权页上标注发行人:陆守伦,名誉顾问:严独鹤,编辑:顾冷观,发行:联华广告公司出版部.在《创刊的话》里,陆守伦和顾冷观表达了创刊的缘由,一是告诉读者《小说月报》的创办目的,是“在这迫切需要条件下,我们为要提供一种新鲜的食粮”;二是对孤岛风头旺盛的左翼文学有着委婉的批评:“报摊上虽有着不少的东西,但是正当适合胃口的,似乎还嫌得不够.”
一、“礼拜六派”的重振
《小说月报》的第一个意义,是促成了楼适夷所说的“礼拜六派”的重振.抗战爆发之后,大批新文学作家内迁,但通俗文学作家除了张恨水奔赴内地参加了“文协”以外,其他作家大都选择了留守.郑逸梅、顾明道、包天笑、严独鹤、徐卓呆等留在上海,周瘦鹃、程小青等留在苏州.抗战的爆发不但没有使上海及周边的通俗文学队伍损失力量,反而因为新文学作家的大批内迁,为他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文学场域.
那么,这批通俗作家的重振,为何说是由《小说月报》来促成呢?这要从通俗文学期刊的兴衰说起.新文学运动之后,通俗文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