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档案学术类论文下载,关于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形成与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档案学术及档案学及档案工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档案学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我国的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第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第三代档案学术共同体和新时期档案学术共同体四个阶段,本文对这四个阶段档案学术共同体的时代性、群体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当代培育,有利于掌握学术脉络和档案学发展历程,旨在丰富我国的档案学研究.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档案学术的论文范文检索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8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关 键 词:档案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学术自律
1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内涵的界定
1.1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由“学术”和“共同体”两部分构成.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概念来源于西方,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个别场合、平均状况下或者在纯粹模式里,只要社会行为取向的基础是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情感或者传统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就应当称为共同体”.[1]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是“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2]
因此,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3]简单来说,学术共同体就是从事学术活动的学者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4]
1.2档案学术共同体.中国档案学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80多个春秋,档案学得到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档案学术共同体“是致力于档案学学习、研究和实践的一群人,是档案科学的主体,是进行档案科学研究,拥有档案学范式的科学共同体”.[5]它不是一种人际关系,甚至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共同的科学精神,对研究领域、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等进行整合的真正的学术组织.[6]档案学术共同体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共同的目标.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使命是推动档案学的发展.推动档案学科的发展是一代代档案学术共同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
(2)相应的规范和规则.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需要相应的规范.这些规则是“促进其成员间信任和自由的规则,更是学术共同体赖以构建良好秩序、提高决策能力、完善规范的基础”.[7]
(3)优秀的研究队伍.优秀的研究队伍是学术共同体的中流砥柱和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可以促进学术研究更高、更好地发展.[8]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研究队伍不仅包括档案学者、专家、档案专业教师、科研人员,还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档案工作者.
(4)档案学的出版物.档案学出版物是展现和共享档案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进行间接评价档案学术的场所.档案学的出版物种类众多、专业性强,如,《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等核心期刊,各高校的学报和一些与档案学相关的杂志等.
(5)有一定的活动形式.档案学术共同体的活动形式有学术讨论会、专题讨论会和研究项目.研究项目,如,国家社科项目、各省市档案局项目以及学校、院系项目等.
2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档案学自从产生至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档案学术共同体,他们拥有共同的时代特色,并在档案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实践工作、档案教育等方面为档案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1第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20世纪30年代,在行政效率运动的直接推动下,我国档案学产生了,并形成了以甘乃光、殷仲麒、滕固、周连宽、何鲁成、程长源、龙兆佛、傅振伦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他们建立了早期的档案学科体系,理论成果体现在《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档案专号》中.著名的“十三本旧著”就是这一阶段诞生的.193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设立档案整理处,张锐任处长,滕固任副处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46年殷仲麒在重庆办了一所私立崇实档案学校,董事长是甘乃光,校董有李朴先、傅振伦,开启我国档案教育的先河.
第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从现行机关的文书档案改革中总结并发展档案学,因此主要为实践群体.如周连宽的《县政府档案处理法》是当时湖北省武昌县的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总结经验.二是研究范围集中在文书档案的管理.据粗略统计,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36种档案学著作,以文书和文书工作为研究内容的占88.8%,对于技术档案工作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8]三是受图书馆管理理论的深刻影响.档案分类是这一时期档案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但无论是十进分类法还是纲目分类法或者是类户分类法,实际上都是来源于西方的图书分类法.周连宽在《档案管理自序》中也说,近代档案新分类法的建立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仿效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一是仿效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2.2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改革开放”初期,在曾三、吴宝康、裴桐、王可风等老一辈档案学者为代表的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努力下,我国档案学得到了飞跃发展.理论成果集中于《材料工作通讯》(1953年改名为《档案工作》)中.1956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中将档案学列为独立学科,标志着档案学在科学殿堂中有了一席之地.195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成立,曾三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标志着我国档案工作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机关.1952年吴宝康奉命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档案专科班,[9]开创了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先河.
首先,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既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档案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一时期的著作或论文可以看出,档案学者们普遍采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和探讨档案概念的本质、作用以及档案工作的矛盾和规律等.但是,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过分地强调档案的“资政”作用,把档案现象与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如,吴宝康先生认为档案与档案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和国家产生后产生的,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0]其次,第二代档案学者将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档案学教育加速了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研究反过来又促进了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档案专业教师边教学边进行档案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档案科研人才.最后,这一时期档案学并没有真正地独立,依然是一个实用经验档案学,包括苏联档案工作经验和本国档案工作实践经验,档案学成长的基础仍是机关文书档案工作.2.3第三代档案学术共同体.第三代档案学术共同体主要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1952年~1966年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组成.“据统计,1952年~1966年十几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历
关于档案学术类论文范文集,与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形成与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