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先秦文学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伦理学意义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先秦文学及伦理学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先秦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关 键 词:先秦文学;道德意蕴;“文以载道”;伦理学意义
摘 要:文学的本质特性,使其与伦理学之间“自然而然”地存在联系.分析特定历史时代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蕴,是理解和把握当时代伦理学的重要途径.中国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主要表现在赞美王者风范和劳动者向往的理想人生、公私分明的道德观念和先公后私的行为准则、鞭笞统治者制造不和谐伦理的不良品行、憧憬婚姻的欢愉美感和重视男女有别的操行伦理等.它们具有昭示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之源头、奠基中国伦理思想史之逻辑起点、开启“文以载道”之道德文化建设先河等方面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B82-09;I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3)01004906
MoralConnotationandEthicalSignificanceofPreQinLiterature
QIANGuangrong(CollegeofPoliticsandLaw,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3,China)
Keywords:preQinliterature;moralconnotation;“writingsareforconveyingtruth”;ethicalsignificance
Abstract:Theintrinsicpropertyofliteratureisthe“natural”relationwithethics.Theanalysisofethicalconnotationinliteraryworksinspecifichistoricperiodisanimportantwaytounderstandandgraspmodernethics.TheethicalconnotationofpreQinliteratureismainlyexpressedfromthefollowingaspects:praiseofking,ideallifepursuedbytheworkingclass,clearmindofpublicandprivate,conductofpublicfirst,criticismoftherulingclass'screatinginharmoniousethics,pleasantbeautyofexpectingmarriage,differentvirtueethicsbetweenthemaleandfemale,andsoon.TheyareofgreatsignificanceinrevealingthesourceofChinesecivilizationdevelopmenthistory,basingthelogicalstartingpointofChineseethicsthoughthistory,andinitiatingthemoralconstructionof“writingsareforconveyingtruth.”
日本文艺理论家浜田正秀指出:“所谓文学,就是依靠‘语言’和‘文字’,借助‘想象力’来‘表现’人体验过的‘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作品’.”[1]9他所说的“人体验过的‘思想’和‘感情’”,以道德价值生成与传播的“文以载道”范式而论,所指主要就是渗透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意蕴,包括善恶观念、评价标准、行为倾向即态度与情感.文学的这种本质特性使其与伦理学具有“自然而然”的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先秦文学①
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念及其伦理学意义发表几点看法.
一、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分类概览
先秦时期,许多文学作品的体裁和样式已见雏形,诗歌和散文如《诗经》《楚辞》《韩非子》等甚至已开始走向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便是其内含的道德价值.
其一,赞美高大、纯洁、完美的理想人格.《韩非子·五蠹》对尧和禹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王者风范,作了如是描述: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2]1183(尧王天下时,住的是不经修剪、不架椽梁的茅草屋;吃的是粗糙简陋的食物,连喝的汤也是用灰菜和豆叶做的;冬季披着小鹿皮,夏天穿茅茎编的草衣,即使是一般官家的生活也不会比这等状况差啊.禹王天下时,翻土挖地身先士卒,大腿上的汗毛都磨尽了,小腿上根本就长不了毛,即使是臣下也没有这样的吃苦啊.)
用此等夸张的表现手法描述王者的理想风范和伦理情怀,是先秦文学的一大特色.后来收入《淮南子》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虽不同于的《韩非子·五蠹》赞美的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理想人格,但其歌颂的博大伦理情怀,显然也不失一种王者风范.今天读起来仍然散发着古朴的伦理芬芳!在先秦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赞美士大夫高尚人格的道德故事,如《尚书·康诰》记述的周公姬旦训诫其弟康叔要“顺天治民”和“体恤民怨”、《战国策》纪录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其二,表达普通劳动者的伦理祈求和道德态度.这类道德意蕴与赞美王者风范是直接相关的,虽记述和描写的篇章不多又多采用“非历史”的神话或传奇的手法,但对其道德文明史的价值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王道”之下普通人欣赏伦理和谐之田园生活的豁达情趣,即如后来《帝王世纪》之《击壤歌》(晋皇甫谧编撰)所描绘的那种风景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3]8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凿井可以取水饮用,耕田劳作获取食物;上天的力量大小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二是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合作期许和杰出个体的英雄气概.这方面的理想人格,可以从《山海经》的相关篇章窥得一二.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等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崇吾山》)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这些文字,其实不是在写人,而是在写“神”和“怪”,它们所舒张的神性和神力,不过是为了表达原始先人力图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征服自然的理想而已.
其三,描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鞭笞统治者制造不和谐伦理关系的不良品行.《韩非子·五蠹》最早用散文的形象语言比喻了“公”与“私”的含义及其不可相容的价值对立:“古者仓颉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所谓“自环”,用今日之语表达亦即“以我为中心”.那时的“公”,既不是国家意义上的公,也不是“三人为众”即个人联合体意义上的公,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公”,实则是专制帝王的一家之私.那时的“自环之私”,也不同于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之私,而是如同杨朱说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的私,因为“人人不损一毫(于他人),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4]217.简言之,也就是“利己不损人”之“私”.
《诗经》在方面有许多传神的描写,表达了普通劳动者的道德心理.如《小雅·正月》: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5]八九
(说起来天是很高的,但我们走在下面不得不弯腰,说起来地是很厚的,但我们走在上面不得不提心吊胆,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很有道理的,如今的我们真的很可怜啊,象被毒蛇咬着一样!)
再如《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先秦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伦理学意义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