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类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大学理念与定位相关论文范文集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文关于素质教育及高等教育及大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素质教育类论文范文集,与大学理念与定位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素质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大学理念是大学这种社会建制区别于企业等其它社会建制的内在精神和特点,它决定了大学的定位、目标与特色.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道德、有知识、会工作的人.本文就商学院按此定位在操作层面上的主要做法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 :大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于2003年6月正式建立,历时将近4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刚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现在借学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提供的交流平台对大学理念与定位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大学理念简述

作为大学,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样的大学理念来办好这所大学.这是因为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大学对社会全方位的有益贡献.

对于大学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自己的理解,在《大学》一书中,就开章明义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可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即为大学本义.所谓“明德”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义,主要是指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修养成有道德的人.而“新民”则是指不仅自己要有道德,而且要使别人也有道德,故此是教化人的工作,既包括修身、齐家,也包括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道德健全的人.这种理解,与现代西方大学的本义在实质上有相通之处.现代西方人对大学理念的理解包括几个基本内容:一是大学要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二是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的人;三是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四是大学应是开放的,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五是大学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地方,是公民社会建构的重镇.公民社会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道德水准的民主社会.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大学理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学术制度,大学并不起源于古希腊与罗马,而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的大学绝大多数只是进行职业训练的机构,如萨拉诺大学最初是一所医学院、博洛尼亚大学起源于一所法学院、巴黎大学起源于神学院.只有牛津和剑桥是一种培养绅士的前现代大学,其教育目的不是传授实用技能和职业训练,而是某种礼仪、风度和德行,本质上是文化教育.这与古希腊的教育颇为相似,也与中国儒家的教育理念有不谋而合之处.

虽然大学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却产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面对拿破仑入侵并征服德国,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以“告德国人民”为标题连续14次发表演讲,呼吁德国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的使命.只有教育才能使得个人的道德、知识、体力、经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费希特提出的教育目标,由德国另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对现代大学制度贡献最大的思想家洪堡所完善并加以具体化.洪堡的大学理念集中体现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教育同研究相结合;二是大学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洪堡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学应视为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之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中.”大学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方式对所从事的学科进行研究,发现真理,必须具有创造精神与能力,必须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他强调教师要在研究基础上传授知识,还强调学生应该与教师共同探求真理.洪堡理念第一次以探索知识作为大学的目标,从而将大学从一个纯教学机构改造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种原创性思维与实践,推动了德国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德国在短期内完成工业革命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并在1870年打败法国,实现了国家统一.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科学研究的重心在德国,许多外国学者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来到德国,寻求在知识前沿工作的方法,并试图把科研成分移植到本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空前提高.总之,洪堡的大学理念为德国的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在时隔200多年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德国迅速崛起令许多国家刮目相看,人们很快将视线投向德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大学制度,并纷纷仿效德国的大学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改善各自的大学.在此潮流中,最有成效、最有创造性的当属美国.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前就模仿牛津、剑桥模式建立一些大学,但美国人自己对这些大学并不看好,许多美国人仍以接受欧洲大学教育为荣.从1850年到1914年,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赴欧洲留学,愈来愈多的人选择到德国留学,因为这一时期德国无疑是西方最重要的知识创新之地.这些留学生从德国大学学到了授课制度、实验室制度、讨论课制度、博士学位制度、学期制度等现代大学制度,同时还学到了德国在学科分化前提下发展出来的现代技术知识.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就开始应用德国模式改造美国大学.1860年到1920年是美国大学改造与发展的主要时期.通过改造,美国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构建.在此过程中,美国还成功地修正了德国模式某些僵化的方面,使美国大学制度具有许多新的特征.美国大学将许多不同的大学理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大学制度.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美国的大学制度中注重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实质是大学与高等教育两个概念的区分.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区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学院和大专型学院.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特征是有博士项目,在全美四千多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占3%.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以培养学士为主,有的也培养少量硕士.大专型学院只实行两年制,发大专文凭.各种类型的大学都各具特色,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把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学理念综合在一起,形成所谓“多元化巨型大学”.其中,既有从英格兰继承而来的博雅教育传统,又有模仿德国大学实践而确立的研究院制度,还有美国人独创的以职业训练为导向的硕士制度.在学校名称上不一定都是大学,也有学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

最后,美国大学本科的学院制度体现了通识教育理念.这一类学院体现了牛津、剑桥传统中的博雅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强调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专业知识训练,而且在于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价值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在前二年或前三年基本没有专业区分,学生文理兼顾,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后一年或二年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这种教育基本上是通识教育.本科毕业后,学生朝两个方向分流.少数学生继续深造,大多数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白领职员,在公司、政府部门或其它机构任职.这些工作对学生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太高,但是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如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方面的基本知识.正是这种大学本科的教育理念造就了美国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正如德国现代大学制度兴起对德国经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一样,美国自19世纪后半期大学的改革与蓬勃发展为其经济后来居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在20世纪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与其高等教育创新和诸多优点是紧密相连的.

二、中国大学理念浅析

中国大学在新中国建立后几往反复,至今仍然没有就大学理念达成广泛共识,比如目前许多高校都提出要创建一流大学就是一种模糊认识.而专科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一般本科学院升格为大学也成为了一种追求和潮流.

解放前至1952年,中国大学采用欧美模式;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盘照搬前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政府推行的“巨型大学”理念较为盛行.

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爆发这17年间,中国大学采用了前苏联的大学教育模式,其理念是专业教育或专才教育,这种理念延伸至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由于国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那个时期的大学生除了具有某个方面的专门知识外,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献身精神.事实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的近半个世纪内,这一批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大学理念是双重的或者说是复合的,既有建立在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又有建立在传统道德信念基础上的人文教育,因此也是比较成功的大学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来,我国国内情况和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国际竞争加剧需要尽快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宽松的人口政策使人口基数过大带来了空前的就业竞争压力;因需求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而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促使人才市场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等等,这一切都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是以扩大内需和延缓就业压力为主要目的大学扩招,在校生规模急剧膨胀,公办院校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质量滑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步进入大众化阶段所付出的代价;其次,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公办高校难以吸纳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本世纪初民间资本大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民办大学迅速增加,其中依托公办大学无形资产而兴办的独立学院成为一种新的大学模式,承担着一部分培养本科学生的教育任务;最后,出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考虑,政府推动建立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以合并为主要手段的巨型大学.从形式上看,其功能,一是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学士、硕士、博士);二是进行知识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三是服务社会.隐含在其中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大学理念,看上去是对美国巨型大学模式的模仿.


怎么写素质教育毕业论文
播放:38130次 评论:7877人

在山言山,在水言水.我们还是来谈谈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大学模式的理念.无论是重点大学的独立学院,还是一般大学的独立学院,都是处于同一层次的大学.就其大学理念而言恐怕不能简单模仿母体学校.这一是因为与母体不处在同一层面上;二是因为目前关于大学理念在我国尚未达成广泛共识,模仿时我们可能无所适从;三是因为公办高校有“千校一面”之嫌,如果模仿恐被“复制”或“克隆”.所以,我们应该独立思考独立学院的大学理念.

在思考中,我们注意到关于大学理念、定位、目标、特色、模式等存在一个庞大的概念集合,纵横交错,十分复杂.这不利于我们抓出问题的实质.因此,关于大学理念的思考应该力求精炼,力戒概念炒作.古人云:“大道至简.”这对于我们基层教学单位如何把理念,定位等概念从理论层面转换到实际操作层面至关重要.何为大学理念,简单的说,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这种社会建制的内在精神,它是区别于企业、军队乃至中小学这些社会建制的特点,也就是大学存在的特别意义.鉴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文化沉淀、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来源等情况,我们认为现阶段独立学院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要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知识并掌握一定工作方法的人.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对独立学院理念的理解,同古今中外对大学理念的理解,包括武科大中南分校提出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在层次上似乎要低一些.比如说,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我们不放弃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但在大学理念上,我们不强调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人,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切合实际尤其是学生实际的.不要说独立学院三本学生,就是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学生,甚至包括硕士研究生,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很高的目标要求,在四年内实际上很难达到这一目标.真正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应该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当然,本科生中极少数天分极高又十分刻苦的学生也能进行研究和创新,但这只是大学教育中的个性化发展问题,不能成为独立学院理念的主流与核心.因此,独立学院的理念的核心可用几个关 键 词 来概括:道德、知识与方法.道德就是做人的根本;知识主要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这是构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方法是指学生要学会学习,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url 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387582.html

讨论至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已经凸显.现阶段,独立学院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知识、会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这里要指出的是,目前一般二本公办大学甚至有些一本院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定位,都采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法.他们又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方式,并不强调学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工作,而是强调学生的后发优势和应变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的设计思路.因此他们所说的“应用型人才”是较为宽泛的概念,不是对某个专业岗位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