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为父亲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父亲罗家伦在北京大学相关论文范文样本,可作为大学毕业论文专业父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父亲及清华大学及图书馆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1897年,父亲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书香家庭.当时内地还缺少新式学校,所以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是也有机会读到上海出版的新书报,并在传教士开设的夜校补习英文和数学.17岁时,他考入上海复旦公学高中部,学习三年,知识大增,1917年夏成功地考上了北京大学文科本科(当时学制分预科3年,本科3年),主修外文.入学时间正巧就是蔡元培上任的那一年.
不满20岁的父亲踏进了生气蓬勃的北大校园,惊喜地发现教授中有“拖辫子的辜鸿铭,筹安六君子的刘师培,以至于主张急进的陈独秀”,百家争鸣,却和平共处.他很快地结识了一批趣味相投的同学,课外一同切磋学问,议论时局.一些教授对国学根基较深的学生很表器重,也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讨论.年轻的胡适刚回国任教,他的住所便是学生们聚谈的地方之一.父亲曾回忆说:“还有两个地方是我们聚合的场所,一个是汉花园北大一院二层楼上国文教员休息室,如钱玄同等人是时常在这个地方的.另外一个地方是一层楼的图书馆主任室(即李大钊的房子).在这两个地方,无师生之别,也没有客气及礼节等一套,大家到来大家就辩,大家提出问题来互相问难.大约每天到了下午三时以后,这两个房间人是满的.”父亲与一些外文程度较好的同学,还有阅读外文新书的兴趣和习惯.北大图书馆原已有很丰富的中文经典古籍,又不断订购大量国内和国外的新书、报纸及期刊,包括美国的NEW REPUBLIC、NORTH AMERICAN REVIEW和英国的讽刺月刊PUNCH等等,供给学生阅览.
当时由北大教授主编的刊物有《新青年》、《国故》、《每周评论》等等.1917年初《新青年》连续登出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展开了新旧文学的论战,引起了校内和校外热烈的响应.父亲进入北大不久便试向《新青年》投稿.1918年元月号首次刊出他的《青年学生》,是一篇用文言写的评论,对当时的学风作出了严厉的批评,并特别指出许多青年求学缺乏目标和溺于早婚的流弊.
这时一些北大的高年级学生,深切体会到西方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感到自己也应办几种杂志,“因为学生必须有自动的生活,办有组织的事件,然后所学所想,不至枉费了”.于是二十多人在1918年11月发起成立了新潮社,次年元月一日出版了《新潮》第1期.杂志的中文名字出自父亲的建议,标识是以“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文义,革新的文词”来探讨各种课题.这个学生社团的组成和期刊的出版,曾得到蔡元培校长及文科陈独秀学长的赞助,用的是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拨的房间,顾问则是胡适教授.创刊号一炮放出,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共鸣与支持.第1期至第5期的总编辑是傅斯年,编辑是父亲.两人具有很好的国学基础,又正年轻气盛,因而在编辑方面大刀阔斧,撰写文章下笔千言,不留情面,使杂志的形象新颖生动,也为白话文创作树立了良好的模式.
父亲在《新潮》第1卷的5期中总共发表13篇文章.其中有3篇评论,针对当时小说界、新闻界和杂志界的各种现象,作出尖锐的批评,也提出了一些积极性的建议,充分显出了青年学生对革新现状的热忱与胆量.所引起的反响之一,是当时商务印书馆主持人张元济的一系列改革,使该馆所出版的《东方杂志》、《学生杂志》、《妇女杂志》等逐一呈现了新的面目.
在《新潮》创刊后的第2期上,父亲正式加入了方兴未艾的文学论战,发表了一篇《什么是文学―――文学界说》.他先从西方学说中探讨“文学”的定义,进而向中国文学传统挑战,并提倡“能表现和批评人生,从最好的思想里写下来的,有想像,有感情,有体裁,有合与艺术的文字组织”,用来表现新时代的生活和思想.同年5月号他又发表了一篇更长的《驳胡先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使出浑身解数逐段举例来驳斥留学英国的东南大学教授胡先对胡适和陈独秀的猛烈攻击.另外也提出了他个人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看法,认为:(一)艺术是为人生而有的,人生不是为艺术而有的;(二)要承认时代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就应当做这个时代的人,说这个时代的话;(三)应该注重世界文学的分析和研究.中国的白话文运动,乃是与世界文学接触的结果.是年6月,父亲与胡适合译的易卜生名剧《娜拉》在《新青年》上发表.
1919年秋傅斯年出国留学,父亲独立承担了《新潮》的编辑工作,并在第2卷的5期中发表了22篇文章,包括不少对当时学术界及一般社会弊病的抨击.最长而严肃的一篇《妇女解放》,除了分析西方的潮流、学理和中国实况外,并大声疾呼要通过教育、职业和儿童公育三个步骤来实现真正的妇女自我解放和独立.
1919年春,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应邀访华,在北大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演讲.从那时起父亲的兴趣开始转向思想史和哲学的领域.他在《近代西洋思想自由的进化》一文中追踪西方思想的演变,肯定了思想自由所导致的科学精神,并提出“首先改革人生观,以科学的精神谋民治的发展”和“苟主张思想自由,则不能不以坚强的意志,热烈的感情,作真理的牺牲”.这个信念,主要来自他当时翻译柏雷(J.B.BURY)的《思想自由史》(HISTORY OF FREEDOM OF THOUGHT)的心得.1920年杜威在北大长期讲学,每次演讲由胡适口译,父亲则是担任笔记的学生之一.《新潮》第1卷第1、2期也登载过两篇父亲介绍杜威专著的文章.1922年父亲在美国哥伦比亚选修杜威的课程时,特别写了一篇详细报道,介绍教授的新著《哲学改造》,寄回北大,在《新潮》第3卷第2期《世界名著介绍特号》中刊出.
从父亲在北大三年所发表的文章中,可以追溯出他的思想和兴趣的源流.他坚信白话文学的价值,毕生用语体文写作,并建立了生动优雅的体裁.他拥护新文化运动,主张用西方进步的思想来改革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他虽不是学科学的人,但是认同科学方法,并深信理性必须战胜权威,才能导致“民治与科学同时并进”.
十余年后父亲回顾《新潮》说:“这个杂志第一期出来以后,忽然大大的风行,初版只印一千份,不到十天要再版了,再版印了三千份.不到一个月又是三版了,三版又印了三千份.以后亚东书局拿去印成合订本,又是三千份.以一部学生做的杂志,突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