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探析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大学毕业论文专业与爱国主义及民族及思想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爱国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自孔子时代起,爱国主义教育就作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在2000余年的封建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经历了其萌芽、发展与演变.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相关政策规定不断出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进入新千年以来,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爱国主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以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怎样撰写爱国主义学位论文
播放:28459次 评论:4321人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爱国主义的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大学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18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关 键 词 ]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历史
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各个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无不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爱国主体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提升综合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手段.十八大报告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不仅是教育传统的延续,更是重要的时代主题.在此情况下,对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十分必要.
一、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嬗变
爱国即是爱中国.历史时期,朝代更迭,政权纷立,争称“中国”.清末民国时,“中华民族”的概念提出后,“中国”就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简称,今天我们讲爱国即是爱我们多民族共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国”的相关记载出现甚早,《战国策西周策》载:“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中也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述.“爱国”同“爱国主义”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爱国”是自发形成的对于祖国极其热爱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1]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在不断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系统的思想观点,相比于“爱国”具有理性与自觉之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事业与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发展、成熟而不断发展的,是在爱国主义思想这一价值观念的指导之下展开的.爱国思想萌芽于早期国家建立到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此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国家”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普遍代指诸侯之国,爱国更多指向对各自诸侯邦国的热爱.五霸纷争,七雄割据,礼崩乐坏,官学衰微,儒、墨私学开始兴起.儒、墨等学派将“爱国”由单纯感情的激发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如孔门弟子曾就管仲初相公子纠,后转而辅佐公子纠的对手公子小白一事,疑惑不解地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孔子则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国语晋语》中说:“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可见,孔子是站在“利国”的角度称管仲为“仁”,孔子对爱国的理解已上升至理论的高度.
汉武帝时期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兴土木,建太学,办教育.儒家理论的忠君爱国观念很好地贯穿到教育中,起到了重大影响.宋代时,程朱理学将“忠君”、“爱国”的思想纳入封建伦理纲常体系之中,将“爱国”纳入道德范畴,影响深远,出现了诸如岳麓书院学生,与守城南宋将士一道抗元失败,自杀殉国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自秦至清末的这2000余年时间里,爱国思想及其影响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如下内涵与特点:
第一,爱国思想普遍具有“忠君”的特点.《诗经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家国同构的时代,君王成为国家的象征,“忠君”即是“爱国”.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繁荣、统一的极度渴望,转化为对君主的无比忠诚.
第二,爱国思想带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都曾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并视自己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中国”,如北魏与金.这些民族对国家的爱即是对自己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爱.但这种爱国思想带有一定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在当今时代是我们应坚决反对的.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不断扩展.除官学的教育之外,私学、书院等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朱熹在《白鹿洞学规》中提出了“五教”的教育方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书院成为对学生进行纲常伦理、忠君爱国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渐趋制度化.清顺治九年颁布了学校《卧碑》,在《卧碑》序言部分明确指出,“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2]清《卧碑》将爱国以“上报国恩”的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