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与鲁迅翻译策略相关论文摘要翻译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这篇外语教学论文范文属于外文翻译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外语教学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与鲁迅翻译策略相关论文摘要翻译。适合外语教学及郑州大学及科技翻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外语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本文通过对鲁迅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分析,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政治和文化原因,从当时的角度重新审视他的主张“宁信而不顺”和“硬译”对中国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 键 词 :归化, 异化,宁信而不顺, 硬译,

作者简介:焦潇(1982-),女,陕西渭南人,河南工业大学助教,郑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及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00-02

1.归化与异化策略

美国解构主义代表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提到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所谓归化则指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而“异化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1]这种翻译在目的语的文本中突出其风格和其它方面与原文的不同,以“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2]异化的翻译有助于丰富本国语言.相比而言,韦努蒂更提倡异化翻译策略.

2.中国传统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中国的传统翻译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佛经翻译,当时出现有名的文质之争,文派代表人物鸠罗什主张翻译时应“依实而华”,他指出如果一味局限于原文硬译,那么就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于人,非徒失叶,乃令呕秽也”; [3]而质派的释道安强调“案本而传,不会有损言游字”和“五失本,三不易”.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翻译的目的是“借我华言,翻出西义” 不敢“妄增闻见,至失真本”. [4];第三次翻译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翻译思想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明格致以兴艺学”.在中国这三个主要的翻译阶段中,一直充满着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且归化成为主流翻译策略.

3.鲁迅早期的归化翻译策略

鲁迅早期的翻译策略深受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更趋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的文本主要是来自西方的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文艺,如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和雨果的《哀尘》,都是用文言文来翻译,翻译效果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便是:“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


这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fanyi/374041.html

4.中期和后期的异化翻译策略

4.1异化的提出―不削鼻挖眼

在1935年的《“题未定”草二) 》中,鲁迅明确指出:“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开始重新审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另一段话则回答了如何取舍的问题:“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是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二者对比,“只能改换他的衣服,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挖掉他的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