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一篇小说论文范文,关于小说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林语堂MomentinPeking的互文解读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小说及文本及文化方面的外文翻译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小说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林语堂用英文撰写的小说Moment in Peking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作为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桥梁,这部鸿篇巨著极大地促进了本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此外,由于林语堂先生的双语(双文化)身份,他的创作实际上也是一个翻译过程,这些无不体现出这部小说的互文性特征.本文拟以互文性视角解读林语堂先生对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试图探讨如何将互文性与翻译、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同时亦期能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互文性 文学翻译 Moment in Peking
互文性指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对于英汉翻译而言,由于英汉语两大互文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调和差异是翻译面临的难题,如今这一概念业己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和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任何文本都是庞大的文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间互融互涉、相互交叉以体现出各自的价值与意义,这便是互文性的核心内涵.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女性主义者、精神分析师、心理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Julia Kristeva在其1966年的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一文中提出,随后此文在其第一本书《符号学》(1969)上发表,为人知晓(罗婷,2002).此处提及她的众多头衔,出于暗示其思想发展脉络,以及其形成互文理论的庞大学术背景和特殊个人经历,在此不作详述.
Kristeva主要是在综合索绪尔深具影响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蒋骁华,1998)和巴赫金的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互文性这一概念.这里的互文本决不是摘抄、剪贴或仿效的简单过程,而是说从文本网络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它前文本,这些前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于与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历史文本之中.Kristeva为文本理论注入了社会历史意义,恢复了语言与文本意义生成中的生命力;文本不再是传统的自主与自足的实体,而是动态与多元的过程.包含读者与作者、文本与他文本的互动,文本由此产生意义的多样化;同时以辩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活动,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的关系不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我国学者罗选民认为“在翻译中,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应优先于语言层面的互文性”(谢天振,2000).王树槐(2000)也提出“对于译者来说,他所优先考虑的是让译语语篇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