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主体探究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时间:2021-06-0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主体探究教学

传统的化学教学,常常缩短了认知过程,削平了思维坡度,加快了教学进度,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搞“题海战”。这种所谓“短、平、快”的战术,往往导致化学教学出现教师教得多、学生思考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学生练得多、教师评得少等现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自主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有效课堂,我们进行了高中化学“主体探究教学”的探索。所谓“主体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主动探索化学知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体探究教学”的操作流程,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领悟科学本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人的天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有效的科学教育。它由以下四个环节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体参与,自主探索;交流总结,反思评价;拓展迁移,学会创新。

一、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疑则思,有思则明,明则通,通则应变。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实施“主体探究教学”的前提。问题的提出不仅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实验、生活实例、化学多媒体动画等方式提出既有启发性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

例如,在《酚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笔者利用课件展示丁香花和芝麻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丁香花中含丁香酚、芝麻中含芝麻酚,让学生认识到酚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然后笔者提出问题:“这两种物质,从结构上看有哪些共同部分?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学习兴趣,并认识到结构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产生影响,乙醇、乙酸和苯酚都有羟基。笔者继续追问:“从它们结构上的相似性的典型性质以及苯的性质能否推断出苯酚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到苯酚的性质E来,从而激起了更强的探究欲望,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

最好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当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读书而不“唯书”,尊师而不“唯师”。我们要教会学生说三句话,即:“老师,我还不懂”,让学生敢于提问题;“老师,我还有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老师,我还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学会求新求异,学会否定与批判,学会借鉴与超越。

二、主体参与。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不过是促使学生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方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之中。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共同发挥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主体探究教学”的关键阶段,它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践或上网查找资料等,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有不同见解,各抒己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我的作用和力量,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苯酚的化学性质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苯酚的结构特点,预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酸性(羟基中的氧氢键可以断裂,苯环是吸电子基团);能发生取代反应(分子组成中有苯环);能发生氧化反应(羟基可以被氧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所学实验,设计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如表1所示)。最后,组织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这样,通过对醇和苯的化学性质的复习,结合苯酚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对苯酚的化学性质做出预测。并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苯酚的化学性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交流总结,组织学生反思评价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这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把自己所获的化学事实、数据或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的规律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广泛交流和表达观察的结果,并适时点拨,激发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交流可以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善于组织,学会引导,加强双向和多向信息交流,帮助学生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

例如,在苯酚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后,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上述实验,结合苯酚的结构特点,来归纳总结苯酚的化学性质:苯酚分子中,苯环由于受羟基对其的影响(活化苯环),更易取代;同时,羟基受到苯环对其的影响(苯环是吸电子基团)使羟基具有了一定的酸性,在它们之间的影响下苯酚能够被氧化;苯酚也能与三价铁离子发生显色反应。

又如,对苯酚酸性强弱的探究,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苯酚是弱酸的结论。但它的酸性究竟有多弱?怎样验证之?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可以根据苯酚钠溶液和酸反应,如果生成了苯酚,说明苯酚的酸『生更弱,并设计实验用苯酚钠溶液和盐酸反应,苯酚钠溶液和醋酸溶液反应以及向苯酚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气体来证明。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思了实验过程,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理解了有机物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深深懂得了科学实验必须要重事实、重证据、忌“想当然”的道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评价,回顾所经历的探究过程,探讨如何改进这一过程,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等情况,从而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我们还可进一步启发或询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同看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的科学品质。

四、拓展迁移。启发学生学会创新

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知识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地把比较零散的知识构成一个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整体,并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其得到扩展和延伸,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价值、地位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知道怎么去正确地运用。根据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变式问题、延伸问题和应用问题,着眼于教学目标的正迁移,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学创结合,真正从心理上获得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促进其创造思维品质的形成,增强其创新学习的能力。

例如,对于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学生提出启发和拓展:“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苯酚钠溶液中反应生成苯酚,另一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学生一片惊讶,怎么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交流,但对另一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意见一是碳酸钠;意见二是碳酸氢钠;意见三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或者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三者都有可能,由通人的二氧化碳的量决定。如何用实验加以证明?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出验证方案。教师综合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有两种:一是向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分别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看有无沉淀产生来证明;二是用苯酚分别与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的共存情况来证明。接着,教师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分组实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思路一不可行,思路二可行,由于碳酸钠溶液与苯酚不能共存,故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中不会存在碳酸钠。显然,不论二氧化碳是否过量,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都应是苯酚与碳酸钠。

最后,教师可设计课堂练习:怎样分离苯酚和苯的混合物;如何鉴别苯酚。这些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促使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学会迁移、创新。

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真正体会到正、反探究思维在探究中的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同时,这样的实验探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任何实验方案都有其实用性和局限性,只有用科学的精神去分析评价,用实验去探究和验证,才能避免错误,走向成功的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短、平、快”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的教学才能卓有成效,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