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学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思维方式

时间:2021-07-2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存在着困惑,他们经常抱怨“我学习化学非常努力,可做题时不知用什么知识,如何去思考,导致化学成绩一直上不去”等等。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均为理科,惟独化学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应引起化学教师的深思。我以为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就钱老的思维方式对化学的指导作用发表一下自已的拙见。

关键词:大跨度的思维方式;整体的思维方式;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方式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启发和发现这些智慧的火花,使其成为“星星之火”。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一、大跨度的思维方式

学好化学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集智慧之大成,并能触类旁通,大跨度地思维,从各个方面去把握事物整体关系的"形象",抓住了事物的机理,深入探索,找到创新与成功之路,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大成智慧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作为灯丝的材料,试用过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材料,有金属的和非金属的,甚至连竹丝和头发也被用来作过灯丝。再如:《上教版初中化学》有一题:如何鉴别稀硫酸和酒精。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化学鉴别题,如总揽全书知识,从气味、导电性、可燃性、与金属反应、使用指示剂、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盐反应等8种方法进行鉴别。而多数中学生想不到前三种方法。

二、整体的思维方式

学习化学应习惯于把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正确区分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等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中把握部分。“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否则,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些零碎的瓦片、木椽、窗格子,看不见整体结构和大厦,难以形成独具创见的智慧。

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三、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

中学生每日驰骋在古今中外浩瀚的化学知识海洋里的时候,不是良莠不分,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应锻炼出一种特别能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极善于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予以辩证地否定即扬弃,批判地综合集成一切有用的知识。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不断发现鲜花遍地的绿洲。

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等无一不是学生综合集成有用知识的重要场所。结合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