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的课型,熟练运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化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多媒体
作者简介:王芳,任教于安徽省滁州市第三中学。
当笔者第一次走上讲台,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时刻激励着笔者,也指引着笔者。近几年来,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在化学教学中更应如此。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笔者摸索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艺术,供大家参考。
一、情感教育融入课堂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激励人呢?”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进入课堂,如果表情木然、呆板、服装不整、讲话乏力,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笔者认为,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和学生的“表演”。因此,每当笔者走上讲台,都要求自己面带微笑、充满激情、衣着得体、言语铿锵。一节课在声情并茂、跌荡起伏中结束,学生岂有学不好之理。
比如,笔者在讲授《分子和原子》这一课时,先带领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中,蕴藏了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化学知识。这时笔者在同学们欣赏配乐诗的同时很自然地引入到化学学习。这种形式,使同学们在美的欣赏中学到了应学的化学知识。
还有在《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中,笔者采用听录音抢答改错的形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改变学生固有的座位顺序,让他们全体向后转,笔者从前讲台到后讲台,让后排学生也尝尝当前排学生的滋味,这样的变化也会使学生兴趣大增。
另外,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学生常常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某门课程。化学是九年级新开的一门课程,所以笔者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并不急于讲课本内容,而是先做一些趣味性实验。如利用酸碱指示剂遇酸和碱的不同的颜色变化,做一个《“雨”落叶出红花开》的实验,通过这些直观的、有趣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化学课有趣、有味、有用。
二、师生互动贯穿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当前最根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青少年感知能力的日益增强,原始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正悄然走入课堂。问题是如何做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统而不死呢?这就要求教师从每节课的课堂设计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是化学课最经典、最刺激、最具开发性的动手方式,我们教师要创造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除学生实验外,可以把演示实验中某些简单的环节交给学生去做。如鉴定二氧化碳时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这些简单的步骤可以请同学上讲台帮助完成。
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阅读之前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创设阅读的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自燃与缓慢氧化的教学内容时,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一个天气非常炎热的中午,工人们忙着把一箱箱的货物堆进仓库,由于就要下班了,匆忙中他们谁也没有发现,一个人悄悄地把一包东西也放进了仓库。下班后,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仓库的大门紧锁。午饭后,人们也都相继休息了。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厂长,原来,是厂里的仓库起火了。厂长急忙赶到现场调查情况,可门卫说这个时间内什么人也没来过。那么犯罪分子是如何制造这一起火案的呢?要想破案,同学们读完这一课就会知道。”一席话,说得同学们很快有了兴趣,并通过阅读找到了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关系,也发现了白磷自燃的奥秘。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鲜明的化学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但有很多的化学反应是没有明显现象的。对于这类反应,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将没有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改变为有鲜明的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这样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下册“常见的碱”这一课题中介绍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这个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学到这里,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反应了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大增,组成了几个合作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笔者的帮助下,最终设计出了以下几个实验方案,并成功做成了这些实验:
方案一:在烧瓶里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烧瓶用一个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一端事先绑好一只气球。拔开塞子迅速向烧瓶内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方案二:取一质软的空矿泉水瓶子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用带有胶头滴管或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瓶口,胶头滴管或注射器预先吸满氢氧化钠溶液。挤压胶头或推注射器活塞,使碱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充分接触,观察现象。
方案三:将一支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三种实验做完后,同学们观察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却也有同学发现了问题,提出这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反应所产生的现象。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得出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的结论,更严密地证明了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
三、热点问题结合于课堂
现代的中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况中摆脱出来,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颇有兴趣。于是笔者就时常翻阅报纸、杂志,从中寻找一些与我们化学教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比如,某邪教分子曾说过,他能发功将铝分子反应变成铜分子和金分子。针对这一歪理邪说,笔者鼓励同学们用所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以及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定律来批判这一邪说,从而既使同学们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彻底认清了邪教分子的邪恶本质。又如,2008年的一场南方大雪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救灾,对此,广大学生也很关注。同学们通过电视看到了交警在高速路上铺洒融雪剂,于是笔者就布置同学查阅资料,分析融雪剂的成分,如何通过实验来鉴定?结果在当年的中考中正好遇到了相似的题目,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准确。事实证明,经常挖掘热点问题中的化学现象,同学们普遍感兴趣,也易于掌握与此有关的化学知识。
四、多媒体课件辅助于课堂
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后,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演示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
多媒体演示可以将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例如:在讲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这些微粒对于同学们来说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使同学们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于是,笔者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了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并通过动画解释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这样的直观效果,学生既易理解又易掌握。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实验中如果有错误操作,就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这些只靠教师讲解其错误原因以及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害,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用实验来证明,可能会造成危险。这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就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如:在讲解CO的毒性时,要特别强调CO与CuO反应后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应该进行点燃处理。如果不这样,就有可能使人中毒。很显然,这个错误操作是不能演示的,而且只靠教师讲解,学生印象不深。所以,笔者运用多媒体模拟了人吸入该反应的尾气后昏迷的场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CO的毒性。
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这样的以他们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众所周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好的化学教师,要不断地用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沈龙明.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Abstract:Withtheimplementationofnewcurriculum,traditional“teachersspeakingandstudentslistening”classroomteachingcouldnolongermeetstudents’learningneed,whichrequiresteacherstoskillfullyapplyvariousnewteachingskillstocultivatestudents’comprehensiveabilityaccordingtodifferentlessonsinclassroomteaching.
Keywords:sentimenteducation;chemistryclassroomteaching;interaction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mult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