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论文4篇

时间:2021-06-0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第一篇

一、创设数学研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1.创设趣味研究情境.数学本就属于一门逻辑性较强、思维要求高的学科,如果单纯的只讲理论知识,课堂必然会单调无聊,缺乏一定的活跃生气,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如,猜谜语、讲笑话、做游戏、演角色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发现数学的原身,从而将抽象化的数学从活动中抽离并提出.

2.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融入于生活,它不似艺术形式般高贵,却也足够生活化、平易化,隐藏在商品的买卖中、日常的计算中和多样的形状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的,进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然他们乐于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踪迹.

3.创设矛盾冲突情境.某一确定的数学知识点,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但是小学生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潜意识的认为知识点均具有普遍性,所以在出现不适宜的情况时可能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对此,老师需要常常为学生制造这样的冲突情境,在冲突问题中引发他们思考,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深入探究所提问题,寻找内在规律

探究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成的一个重要程序,也是整个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所以老师和学生两者都需要重视此问题.对于老师来说,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他们在观察到某一数学知识点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提问,培养自己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乐于去完成问题探究的过程,乐于解决问题.如,老师在讲“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必然会涉及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一定理只适用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并不适用,也就是说在立体图形中根本无法运用此定理,但学生并不清楚这一点.因此,老师可以将此问题的探究分成三个步骤,分别是个体独自探究、小组沟通交流、全班论辩解决,首先带领学生将符合原理的平面图形先行探究,再将立体图形计算探究,便于清楚地对照;其次,将此计算结果在自己小组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学生各自的看法,在小组中达成统一意见;最后,由老师作为主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全班进行探究论辩,在想与说的过程中渐渐理清思路,在论辩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和知识的冲突,创造出新的知识态度.而且,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找到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为他们进一步的知识探索做好了铺垫.

三、概括数学探究结论,力求学以致用

概括学生数学探究结论,这是老师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要求老师将各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的结果予以统计,自己在课下的时间里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概括出探究问题的最终合理结果,于下次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详细讲解这个探究问题,在二次教学、二次探究中升华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有限小数”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必然会把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进行对比,从而解释清楚两者的差别和异同,还会提及到有限小数的基本分数特征这一知识点,通过列举一系列可以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作为范例,像“分母可以整除10、100…”“分母中只有2和5这两种质因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效地举例迅速发现这其中的规律,为学生概括总结出一条具体的数学理论,即“已经化为最简分数的一个分数,如果它的分母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这样的探究后总结的工作,是老师辛苦所得,他融会了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严密的语言,相当于二次增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力,同时也明白了知识之间具有某些奇妙的规律,便于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纵观全文,笔者主要从三方面对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开展做了详细研究,力求通过此种探究式课堂模式的建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思想的开放、学习能力的提升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有所建树,对于读者也有所帮助.

第二篇

一、探究式教学的介绍

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尤其是小学生,缺少专注力和控制能力,教师长时间讲课,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而数学又是比较理论的知识,如果教师总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比较枯燥无聊,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来。教师在教学中会有自己的教学计划,为了使教学能够按计划进行,有时会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没有信心,这对提高学生能力都会有所影响,但是同样的,只有将这些问题找到,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不成熟,能力相对差,同样小学数学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时尽量有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首先教师要让数学的教学尽量生活化,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也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次,在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在旁边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将学生慢慢带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知,将知识相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对数学的学习也更有条理。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相关,但是因为学生在平时对这些事物并没有过多关注,使学生一直认为数学的学习比较有难度,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数学现象。例如,在讲关于“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的直角、钝角、锐角,学生就会努力思考身边的事物,教师将知识与生活中出现的事物相联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会想到身边的一些事物,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在讲“概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概率,可以让学生亲自试验,教师可以选择三个差不多的图片进行投票,让学生猜一猜喜欢每个人物的同学大概有多少,学生就会进行讨论。当公布结果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喜欢每个人物的学生人数也是差不多的,然后教师在就这个结果进行整理,将概率算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概率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学习既简单又困难,简单是因为不同知识点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会让学生的思考方式更加广阔,困难是因为这些知识的运用并没有那么容易。例如,讲“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关于图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都能够掌握,但因为平行四边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长方形,有的学生对这两个图形有关的面积问题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样的长和宽,两个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却不相同”,学生就会带着疑问进行验证,学生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探究。然后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解释,教师让学生多剪几个不同锐角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发现在长和宽一定时,锐角越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越少。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慢慢学习,在一步一步的探究中,对这些新知识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总之,数学是一门比较实用的科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学生在将知识运用的同时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创造生活情境,感受数学应用价值。传统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背景,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从社会、生活中挖掘素材,将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经验进行新知。

2.创设游戏情境,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如果孩子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在兴趣的引领下开展自主探究,进而获得成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比乐趣。如在“小小商店”教学中,笔者分别让学生扮演店员喜羊羊,顾客灰太狼、美羊羊、懒羊羊,先让顾客说出所选商品标价牌标出的价格。

二、师生教学相长,尝试参与探究式学习

1.留有探索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不应拘泥于文本的传授,不以接受规律、套用公式为根本目的,而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在用脑思考、用手操作、用口表达中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教者让学生从长度为12cm、7cm、6cm、5cm的小棒中任选三根,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长度分别为12cm、7cm、6cm以及7cm、6cm、5cm的能围成三角形,长度分别为12cm、7cm、5cm以及12cm、6cm、5cm的不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将任意2根的长度和与第3根相比,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后发现了能构成三角形的奥妙: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应大于第三边。

2.小组合作探究,让人人学好数学成为可能。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教师要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组,以4~6人为宜,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他们在讨论、交流、发现、质疑中彼此分享、共同提高。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内容时,教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正方形的特点。小组成员有观察、有测量、有对比,在体验过程中习得知识、掌握规律。

三、以评价促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掌控着“评价”的大权。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形式,将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将集体订正改为小组互判,让组内人员对同伴的字迹、正确率、做题速度进行评价。教师也布置“自主发现错误式”作业,让学生有错必纠,避免有错误不改正的毛病。

四、有效的参与,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如举办“我为教师出考题”活动。当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根据重点、易错点出考题,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对选中题目的同学予以奖励。总之,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人人参与中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参与课堂的意识。在参与式教学的推进中,我们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要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第四篇

一、优选教学内容,在兴趣中开展探究式讨论

在兴趣中让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让学生针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开展讨论,从而让他们自主发现,活动创新。教师优选教学内容,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展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更能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本领。

二、开启学生思维,在转化中开展探究式讨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讨论式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讨论式学习方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按部就班,正襟危坐,接受知识的学习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核心,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数学教材中,整数和小数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容,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和谐融洽的氛围,宽松愉悦的环境,学生都会认识到自己在探究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有两个学生,他们将除数0.35乘以100,变成了整数,被除数却忘记了乘以100,结果得出的商是0.8,后来其他的同学相互帮助,找出了原因,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笔者了解情况后不仅大加赞扬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还将这一问题进行了拓展,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让学生展开探究讨论,使学生感受到问题需要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发现问题,讨论使自己的学习更深入,同时让学生也学会了讨论。

三、设计开放问题,在操作中深化探究式讨论

开放的习题,是对学生传统解题思路和思维的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创新。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长60cm、宽45cm、高35cm的长方体容器中装满了水,现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子浸没在水中,然后取出,则容器中的水面高度下降了4cm,则这个石子的体积是多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实验演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理解减少的水体积即为石子的体积,它的体积等于容器的底面积乘以水下降的高度。尽管如此,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仍然一片茫然。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创设过程,笔者将全班同学带入科学实验室,几个人一组,实验台上摆放着长方体的玻璃容器、尺和不规则的石子。让学生自由操作,参与实践。实验中,学生情绪高涨,人人参与,互有分工,有的倒水,有的放石子,有的测量读数,有的记录。大家经过试验、观察、讨论,从而切实认识到:水面之所以出现升降正是由石子引起的,水变化的体积就是石子的体积。学生在分析观察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实践是获取科学认知的重要途径,明白了成功需要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更能让数学知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广大数学教师应将这样一种极富创新,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方式渗透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不断诱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从而真正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舞台。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