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数学课差生转化问题的提出
全面深入探讨与分析数学差生产生的原因、特点,解决数学课中差生转化的现实困难,是每一个教育者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据研究分析表明,学生数学成绩差大部分并不全是由智力因素造成的。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抑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都有可能造成初中生渐渐堕入差等生的行列。而无论哪一种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了解这些数学差生形成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实现数学课中的差生转化。
二、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善待数学差生
初中学生数学成绩分化,部分学生列入差生的行列,由此被认为智商低,不被教师们关注。而现代教育观却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师者关键在于要因人而异,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数学课中的差生应成为教育工作者救助的“弱势群体”,接受人文关怀般的教育,而绝不能成为数学教育中的遗弃对象,放弃对差生的培养工作。针对数学差生,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差生的困难是暂时的,改造他们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变迁过程。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科学教育观念,善待每一位差生,帮助他们渐进式进步,促使其形成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达到实现转化数学差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做好初中数学课中的差生转化的必要条件。
三、实现差生转化的途径分析
数学差生困扰着教师的教学工作,为解决差生问题,实现数学课中的差生转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个解决途径。
(一)重视情感教育在转化数学差生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转化数学差生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对数学差生,在培养其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更需要情感因素对其发挥促进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上,教师需要逐步培养与学生的情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差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教育因素去激发、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促进差生在数学转化过程的主体性觉醒
主体性是人对自我的理性认识与合理把握,是对客观事物的主动选择与能力适应,是对现实存在的自觉超越与积极创新,是作为历史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舍弃或忽视了它,人们就无法发展。作为教师,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促进差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主体性觉醒,培养差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只有作为主体的学生充分清醒、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价值,才能在数学课中化被动为主动,彻底改变差生的局面。
(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差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中,教师应借鉴“愉快教育”、“乐学教育”的经验,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兴奋点,巧妙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同时也要借助现代工具增强效果,如某些研究发现,就是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对数学差生进行教与学的最好模型从而培养起差生对数学的热爱兴趣,实现数学课中差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夯实差生的数学基础
部分数学差生对数学中基本的概念、定义都分不清,更不用说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这就要求在数学课上落实对差生基础知识的教授,只有差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才会在学习中有所提高。针对差生,应教会他们如何预习,并在上课前,询问一下他们的存在问题,以便教课中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差生的情况,注意难易结合,最终夯实差生的数学基础,让他们逐步摆脱差生的行列。
(五)教学相长,注重效果和信息反馈
教学是两方面的事,教师只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差生大量出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数学,差生变成优等生,教师应注意发挥其引导和督查作用。加强督促检查,注重效果反馈,及时进行补授,是数学课中差生转化的重要手段,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转变数学差生的目的。实现数学课中的差生转化,促进差生的全面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要注意到数学课中的差生转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和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