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一步。天天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我最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常常为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享受点滴的欢乐而自豪,也为孩子们的一些烦恼而伤心。如何改变那些呆板的机械讲授而代之以轻松、愉快、自由、和谐、有趣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十几年来潜心研究的课题。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则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于某种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课内注意听讲,课外也会想方法寻找有关读物,寻幽探奇,向该学科的纵深钻研。孔子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所说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才能让自己所执教的学科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可关键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一、运用直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刚入校的学生,具有好奇、活泼、好动等特点,他们的抽象能力差,认识事物时,往往以直观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组织以及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实物、模型和幻灯片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运用直观教学法时,教师使用的直观教具,要尽量是学生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东西,避免脱离实际,使学生在看教具演示时变成欣赏教具。能用实物的要充分利用实物,因为实物较其它教具更具直观性,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用手摸,用眼看,用鼻闻,使学生具有一种亲切感和“我知道”的满足心理,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使用图片或模型比较方便,容易收集,特别是一些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图片,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电化教学,直观、生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收到难以想象的效果。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多媒体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在这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可知用同样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那么,六边形、七边形呢?适当的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变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仍不能持久,对其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方法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同一类问题经常采用“变式”教学,给学生以新奇感。如在概念教学中,概念往往比较抽象,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程度来看:他们对这些枯燥的东西,学习起来往往是索然无味,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很困难。而采取变式教学却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度过难关,可通过变式或前后知识对比,或联系实际情况或创设思维障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东西为乐趣。例如,学习了“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后,提出问题: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加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吗?通过反例变式进行反面刺激,使学生更明确地理解和掌握了“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三、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愿听表扬、思维方式以发散思维为主、集中思维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比较直观、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后即能正确回答,这时教师给以表扬,学生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整堂课大脑就会积极思维,消化吸收教师所教知识。启发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要激发兴趣课堂必须举出丰富的实例,而实例应贴近生活、走近学生。如:在讲完《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时,一些教师只知结合教材,判断课后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再怎么样合并同类项。实际上,我们在讲完同类项知识时,可这样提问启发:生活中大家看到哪些地方存在同类项情形?(学生可能会回答超市里、商店里摆放在一起的生活用品、食品等。)教师可再适当启发:现在同学们身边有哪些同类项情形?(学生可能会回答板凳与板凳、桌子与桌子、书与书、本子与本子等。)教师再提出这样的问题:50千克与30元为什么不能加在一起?50千克与30千克为什么能够相加?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同类项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也逐渐有兴趣了。
四、创设合理情境,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脱离了实际,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有一条平均水深为1.5米的河流,一个身高为1.7米不会游泳的人下河有危险吗?”“为了筹备元旦联欢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全班同学的要求?”这样就会很快引领学生认识“平均数”、“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由此可见,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犹如拨亮教育的一盏明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认真研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像优秀的导游那样,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去探求知识的奥妙,让兴趣主宰学生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