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方法的阶梯性
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预习方法的指导上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预习方法具有阶梯性。第一步为预习中的读。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预习时,学生不仅要读教材的结论、概念、公式、图表等,也要读懂情境图。通过“读”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预习中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边读边画,遇到重点语句,或难理解的语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升华,在思考中引发新的问题。第二步为预习中的记。进行预习时,把一些重要的概念、结论、公式、定理等记录下来,便能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首先帮助记忆和理解,在预习里要求学生摘记,可以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有意识的学习活动,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记忆也增强了其对知识的理解。预习笔记的摘记也方便学生在复习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如果每次的预习都能进行摘记,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读书就要做笔记的良好习惯。第三步为预习中的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一般都要提出要求: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预习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有了问题,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思维才有方向,在新课学习中才能专注听讲。教师有了这些问题,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去设计教学过程。第四步为预习中的练。练是学的反馈,做对了说明学会了,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尝试着对例题后的“做一做”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练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检验预习的效果。做练习过程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深入地去思考探究。通过练习可以了解到哪些问题是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记录下来,方便在新课学习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听课也就更有针对性,注意力也更集中了。
二、学习内容的差异性
预习材料的特点不同,势必导致学生预习方法的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预习方法的指导一般按概念类、计算类、问题解决类、几何类等不同课型进行。
1.以数学概念系统结构作为预习内容
数学概念有较强的系统性,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概念的系统结构。因此,若先前的概念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比较模糊,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在学习新概念及解法前,要预习先前的概念。如学生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以分数的意义及写法作为预习内容。在学习梯形面积时,以三角形面积计算及推导过程作为预习内容。这样既能明确新旧概念的异同,又可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开展探究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预习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预习内容,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未知的概念建立联系,既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新概念,探究学习新概念,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概念时,可以请学生收集熟悉的平行和垂直的实例,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课桌的两条对着的边,教室的墙面与地面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这些事物的共同属性,形成科学认识,从而提示新概念的内涵。
3.以数学史料作为预习内容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知识时,书上提供了关于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提及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计算方式,又如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圆的周长”知识时,书上提供了关于圆周率的补充知识,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搜索相关的资料,让他们不仅知道圆周率的来历,还了解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伟大成就,也可让学生查阅《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内容的记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尔文曾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讲究方法,那么预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前预习。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又高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