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1-06-20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论文关健词:建构主义数学活动课数学实验小组活动

论文摘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在高中数学活动课中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两种高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数学探究实验活动课模式和数学小组讨论汇报活动课模式,并分别给出操作程序及操作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谓“意义建构”就是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即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对知识的自主“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建构主义教学有一定的模式,统整不同派别的建构主义观点,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意义”引发的“情境性教学模式”,“协作与会话”引发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意义与经验”引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和“自主与反省”引发的“随机进人教学模式”tl]。2002年,笔者被南京市教育局选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学习,每周前往布里斯班州立高中听课,最吸引我的就是他们课堂教学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活动教学(Activites)。如通过测量自己手臂尺骨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来推断是谁杀了古猛玛象,通过一盒M&M糖豆而展开的有关面积、体积、概率统计的有关运算等。实际上,在1991年颁布的澳大利亚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每一个教学内容均附加了可操作的相关活动例子,以便教师选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对我国中学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即将全面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把建构主义思想贯穿其中。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其中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这些要求体现了建构主义“在活动中学习”的精髓。

本文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国外考察和多年的实践探索,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出两种高中数学活动课的新的教学模式:数学探究实验活动课模式和数学小组讨论汇报活动课模式。

一、数学实验活动课模式

本模式的理论基础,融建构主义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一体,在教学顺序上体现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数学实验操作,感悟和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并在活动中使新的数学知识与原有的数学知识不断沟通,归纳总结形成具有一定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块”,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结构拓展和延伸,达到意义建构。

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可描述如下:

选题准备*实验操作*观察感悟*归纳建构*拓展交流

上述操作程序的操作说明和建议如下:

1、选题准备阶段:选择适合动手实验的题材,使学生有兴趣、有可能动手操作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是数学实验活动课成功的关键。实验题材主要从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选择,大体有如下几类:测量验证类(如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推证正弦定理等)、作图发现类(如椭圆的扁圆程度与离心率等)、统计归纳类(如几何概型的投针实验)等,笔者还曾尝试让学生通过“试误”类比产生新概念的实验活动课。另外,前已述及,澳大利亚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附有可操作的相关活动例子,所以还可从国外数学教材中选用。选题确定之后,教师除作好实验设计外还要计划实验材料的准备。

2、实验操作阶段:在建构主义的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把主角地位让给学生,但一定要当好设计师和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充分活动,又不能过于发散。

3、观察感悟阶段:这是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的层面深人到思维活动层面的阶段,是数学活动课的核心环节。在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教师应给以适当的点评,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直觉思维,这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方面,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归纳建构阶段:这阶段从特殊到一般,从部分到总体,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由来,掌握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当学生的假设被推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提出假设,当学生的假设被证实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概括结论,将证实的结论上升为概念或定理。

5、拓展交流阶段:即我们常说的运用和反馈阶段。在实验活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和生生互动交流,贯彻始终。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他人的认可,得到老师的鼓励。老师有意识地将本题材发现的方法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精神和表达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小组汇报活动课模式

本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对于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或者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或者他们各自可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本模式先经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再运用班级汇报的形式,各人把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有关信息表达出来,最后经过比较、组合和融合,就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使大家都有收获。

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可表述如下:

明确问题*自由分组*分工合作*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上述操作程序的操作说明和建议如下:

1、明确问题阶段:教师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合本模式的主题。提出课题后,必要时,教师可列举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要点及与主题有关的数学知识,供学生参考。笔者曾选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中关于统计和概率知识应用的探究拓展题,该课题是以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跳舞的小人》及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金甲虫》中利用英语字母使用频率破案引出的,要求学生从网上找若干篇英文文章,用计算机统计26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并由此估计它们在英文文章中出现的概率。我在所任教的高一班级就此问题组织了分组讨论研究,并请其中的三个小组进行了全班汇报讨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自由分组阶段:学生在了解教师所选主题以及相应的活动要点后,自由结合成研究小组。教师一般不干涉学生的自由分组,但可在每组人数上加以控制,必要时可征求学生意见后进行微调。

3、分工合作阶段: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根据活动任务,制定活动流程,分工合作开展研究。在这一阶段,学生是探究者、合作者,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当然也可以是参与者。当教师观察到某小组无法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活动时,应该给予一定的策略性支持。

4、成果汇报阶段:这是学生呈现、反思评价活动成果的阶段。这里允许学生用各种可能的表达方式展现相应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研究成果,是小组讨论汇报课的主要表现形式。

5、讨论评价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学生个人对自己研究内容和表现的反思,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评价达到再认识,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给予正面肯定以及教师通过设计评价表或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学生记录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感悟及研究结论等。

三、结语

笔者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深刻体会到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实验活动课和小组讨论汇报活动课教学模式,可以培养高中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动机;正确运用上述两个模式开展教学,可以促进高中生数学知识的整合,认知结构的完善,数学经验的获得,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客观评价学生在上述两个模式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