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活动通过让同学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同学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只能够使同学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同学初步的笼统思维能力。
享受数学课堂的维度是多向的:享受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享受数学概念间的联系、享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享受数学的思维方式、享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享受数学的魅力、享受玩的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当然每一项享受的内容不可能完全孤立,一个一个片断分开来写,只是想借一个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
一、享受数学方法的价值
师:我们用三颗珠子摆在数位表上,你说怎么摆呢?表示多少呢?
生:都摆在十位上,表示30。
生:都摆在个位上,表示3。
师:看来能摆出好几个数,先想想怎么摆能做到既不漏掉也不重复的全部摆出来呢?
师:要求摆一个写一个。
师:先同桌交流一下,我一共摆了几个数,分别是怎么摆的?比比谁的方法好?
生:(演示)先把3颗都摆在十位上,表示30;再移一颗到个位,表示21;再移一颗到个位,表示12;最后3颗都在个位上是3。
生:我们是先摆12,交换位置是21;摆一个3,再交换位置是30。
生:还可以这样摆:我是先把3颗珠子都放在个位,再一颗一颗的移过去。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摆法?
生:我喜欢第一和第三中方法,这样一颗一颗移不会漏掉的。
生:我喜欢第二种摆法,只要交换位置就行了。
师:看来每一位小朋友心中都有适合自身的方法,摆出来都是4个数。
从独立操作到同桌交流,同学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后有了自身心中的最佳摆法,让认识活动与同学的认知需要发生了关联。
二、享受数学的思维方式
师:前面我们分别用1-6颗珠子摆出了相应的数。假如用7、8、9颗珠子能摆出多少个呢?
生;8个、9个、10个。
师:是吗?你能验证你的猜测吗?请你选择7颗或8颗或9颗写下他们能摆的数。
(同学活动)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同学的作品)
生:用7颗写出的数有:7、16、25、34、43、52、61、70。
生:用8写出的数有:8、17、26、35、44、53、62、71、80。
生:用9写出的数有:9、19、27、36、45、54、63、72、81、90。
师:事实证明小朋友的猜测完全正确。
猜测和验证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猜测不是凭空的。通过验证,同学在已有基础上对这一知识有更新的考虑,并把这种考虑提升为一个数学方法或一种数学思想。
三、享受数学的魅力
在这节课中,我想使同学和教师回味无穷的,不只是数学活动的趣味性,还有数学的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同学与数学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用1-9颗珠子摆出的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摆出的数比珠子的颗数多了1个。
生:珠子的颗数比摆出的数少了1个。
生:竖着看一个比一个大9。
生: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加起来等于珠子的颗数。
师:请你猜测一下:100以内这些数中,最多要用到几颗珠子?为什么?
生:18颗。100以内最大两位数是99,9加9等于18。
师:假如用10颗、11颗、12颗……来摆,再来猜一下,分别能摆出几个数呢?
生:11、12、13、14……
师:真的吗?不是了,我们下一节再讨论,好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好。
小朋友们已被数学的魅力所征服。
四、享受玩的的数学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在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给中国同学的题词“数学好玩”,这节课即使使笼统枯燥的数让同学“玩”出数学道理来。因此我让同学分六步玩,一步步从浅入深地认识多种规律:
1、初次摆(交代做法)
2、再次摆(熟悉方法)
3、三次摆(探究规律)
4、找错误(试用规律)
5、直接说(熟用规律)
6、游戏——小动物打开数学王国的密码(运用规律)
哪种数学,才真正适合儿童?我想应该是一种“活的数学”,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数学。“我们期待着,如同童话、诗歌和绘画一样,在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里,数学也能找到它的一席之地。从而,在童年的蓝天下,一种真正适合于童年发展的数学教育,一个真正体现童年价值的数学教育境界向我们走来!”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身手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时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同学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同学的热情。米卢以“享受足球”的理念,带中国足球队首次冲出亚洲,冲击世界杯。我们数学老师何不以“享受数学”的理念协助同学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呢。
[享受数学的教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理解数学享受数学论文
2.议论文: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
3.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的论文
4.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论文
5.研究生数学教育论文
6.小学教育数学毕业论文
7.农村数学教育论文
8.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9.论数学教育及其研究论文
10.小学教育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