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1-03-04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快速蔓延,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了较为强烈的阶段性冲击.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作用的发挥,经济发展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经济社会基本面总体平稳健康.该文利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了疫情冲击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总体特征,创新成长的领域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分析后疫情时代经济运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疫情防控; 宏观经济; 经济运行; 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李东兴,博士,经济运行调节处处长,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 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19BJL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Abstract:The outbreak of COVID-19 epidemic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has caused a strong impact on China's macro-economy. With the exertion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combinations, China's macro-economy shows a trend of recovery growth, and the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fundamentals are stable and health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areas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macro-economy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croeconomic trends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macro-economy.
  Keyword:COVID-19 epidemic; China's macro-economy; economic opera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突如其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全球主要经济体上半年经济指标下滑严重.中国通过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运行边际改善、稳步复苏,经济社会基本面总体平稳健康.但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1 准确把握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形势
  根据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形势来判断,主要经济指标在一季度深度回调后,二季度恢复性增长,疫情带来的冲击是阶段性的,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受到影响,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长期趋势没有发生变化.
  1.1 从基本面来看,疫情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冲击是较为强烈的,但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2015-2019年20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6.0%-7.1%之间,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二季度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上半年同比下降1.6%.2015-2019年20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在1.2%-2.0%之间,2020年一季度环比下降10.0%,在基数变化和经济恢复双重作用下,二季度环比增速升至11.5%.
  三次产业呈现快速回升态势,二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3%、4.7%和1.9%,分别比一季度回升6.5、14.3和7.1个百分点.从上半年总体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了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9%,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仅下降1.9%、1.6%,仍处在正常可控的发展轨道上.
  季度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因疫情强烈冲击急速探底后,在二季度呈现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部分主要指标改善明显,经济活动整体稳定在略低于疫情之前的水平,中国经济的自我调整能力和承压抗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中央综合施策作用下,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克服疫情负面影响,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管理制度的强大优势.
  1.2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受到抑制较为严重,二季度逐步回暖
  疫情防控要求加强隔离措施,政策性限制人员流动和聚集,消费受到抑制明显.随着疫情防控不断向好,各项消费刺激政策落地生效,市场主体复商复市步伐加快,市场活力逐步提升,市场消费持续改善.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19.0%,二季度同比下降3.9%.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上半年同比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9.3%.政府消费支出方面,在"真正过紧日子"的政策要求下,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5.8%,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等领域支出均有所下降.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国内生产总值2.9个百分点.
  投资承压较大,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随着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二季度降幅明显收窄,但上半年同比仍下降了3.1%.分产业看,上半年一、二、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8%、-8.3%、-1.0%,降幅比一季度分别回升17.6、13.6、12.5个百分点.上半年民间投资下滑严重,同比下降7.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5个百分点.由于抗疫需要,公共卫生领域投资大幅增加,上半年卫生投资增长15.2%.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
  出口贸易受到影响明显,在经历了一季度的震荡后,二季度进出口有所回稳,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下降3.0%,进口下降3.3%.1-5月,中国服务出口同比下降2.3%,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8.7%,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43.3%.防疫物资出口大幅增加,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上半年出口增幅达32.4%,医药材以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3.6%、46.4%.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2个百分点.
  1.3 从生产端来看,农业生产形势相对较好,工业全面复苏势头明显,部分服务业损失惨重
  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3.5%,二季度同比增长3.9%.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疫情双重影响,上半年猪肉产量同比下降19.1%,但生猪产能开始恢复,二季度末生猪存栏比一季度末增长5.8%.
  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月中旬已全面开复工,达产率也在稳步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8.4%,二季度实现增长4.4%.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6.7%,二季度回升为同比增长4.8%,到6月份已经达到11.5%,工业经济正在逐步回升向好.回升最明显的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9.5%、9.8%,较一季度分别回升23.5、13.6个百分点,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服务业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5.2%,二季度稳步复苏后同比增长1.9%.上半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6.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文化旅游、电影院线、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受疫情冲击最为直接,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等旅游板块全线停摆,影剧院等密闭场所暂停营业长达半年之久,上半年营业性客运量同比下降54.8%、全社会货运量同比下降7.8%,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1%、26.8%.
  1.4 从价格端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低位运行,市场预期好转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1-2月份,受疫情和春节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5.4%和5.2%.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逐步恢复,季节性因素消退,居民消费价格呈逐月回落趋势,6月份已回落至2.5%,处于温和上涨区间.其中,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涨幅最大.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6.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约3.2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104.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约2.52个百分点.由于猪肉价格涨幅占居民消费价格总涨幅的65%以上,其他居民消费价格反而涨幅不大,甚至有所下降,比如能源、交通、通信、家用电器等价格略有下降.
  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9%,保持低位运行状态,其中二季度同比数据全部为负值,4-6月份同比分别下降3.1%、3.7%和3.0%,有效需求不足现象可能已经开始出现.从生产端和需求端数据对比也可以看出,生产端恢复要明显快于需求端,社会消费品零售等指标表现弱于生产端指标,显示出部分有效需求不足,也将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形成抑制作用.
  虽然疫情的负面影响仍在延续,但是经济景气度开始不断回升,市场预期普遍好转,市场信心逐步增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月份骤降为35.7%后,迅速回升至荣枯线以上,6月份达到50.9%,特别是生产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达到了53.9%和57.5%.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逐月反弹,6月份达到54.4%的较高景气区间.综合PMI产出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处于53.0%以上的扩张区间,6月份达到54.2%.
  1.5 从要素端来看,发电量、用电量逐月好转,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工程机械产品需求旺盛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下降1.4%,总体上呈逐月好转趋势.1-2月份回落至最低点,同比下降8.2%,3月份回升至-4.6%,4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到了6月份已经升至同比增长6.5%.与此相应的,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3%,其中,第一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8.2%、6.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5%、4.0%.
  为对冲疫情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通过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同比分别增长11.1%、12.8%.上半年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0.6%、13.2%,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实体经济获得了稳定有力的金融支持.通过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系统向企业合理让利达1.5万亿元,实现了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
  与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投资高度相关的工程机械产品产销两旺,根据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上半年挖掘机销售同比增长24.2%,特别是自3月份复工复产以来,工期压缩叠加需求后移,挖掘机需求旺盛,4-6月份销售同比增幅均超过六成.重型卡车、货车等工程机械需求同样优于市场预期,预示着宏观经济回暖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
  1.6 从区域端来看,外向型经济大省受到疫情负面影响更多,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较快
  疫情对各行政区域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疫情"震中"湖北省.一季度湖北省被迫按下暂停键,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严重下降39.2%,经济重启后虽然有所收窄,但上半年仍然下降了19.3%.上半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5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4.1%,进口同比增长8.8%,而出口同比下降7.6%,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全部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受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发展较好的"北上广"受疫情冲击反而较为严重.上半年,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下降3.2%、2.6%和2.5%,主要原因是这三地外来流动人口较多,对外贸易发达,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也最为严峻.以北京为例,其他省市早在4月份就不再限制人员流动,而北京直到6月初方才解除湖北人员返京限制,对外贸易、劳务用工、复工复产、社会消费等都受到较大影响.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为正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受疫情冲击较小的西藏、新疆两地,增速达到同比增长5.1%、3.3%,分列增速榜前两位.以西藏为例,疫情防控压力相对较小,虽然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供给、交通运输等也面临不利影响,但总体情况要好于东部沿海地区.上半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各类市场主体个数同比增长13.9%,总体形势相对比较乐观.
  2 疫情冲击催生的经济社会创新成长
  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冲击,要求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团结协作共同抗疫,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在科学技术层面进行创造和革新,在政策落实层面进行统筹和协调.中国以对抗疫情冲击为契机,催生出了一系列体现创新成长的做法,全面提升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也为世界各国正确处理疫情防控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借鉴和实践经验.
  2.1 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中国流行病联防联控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传染源追溯、传播途径切断、易感人群保护、接触人员隔离、舆情信息披露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果断采取最全面最严格防控措施,快速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在充分借鉴历次流行病防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及时矫正和完善.比如,进一步健全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快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科学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产能动员、物资储备和调运保障,全面提高物资保障的组织效率和动员能力;此外,也进一步完善了应急人才保障、医药研发协同创新和疫情防控宣传教育等政策机制.
  2.2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冲效应进一步涌现
  疫情严格限制了人员物资的现实接触,但得益于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对冲了疫情造成的损失.数字经济、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新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远程办公、生鲜电商、无人零售等新模式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线上商城、网上直播、微信小程序等购物模式推动了个性化精准营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线上消费量大幅增加,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而实体店零售则不容乐观,上半年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3.6%、14.1%和14.4%.疫情也倒逼传统企业主动识变求变应变,顺势而为推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以教育培训行业为例,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因疫情影响无法开展教学活动,既损失了教育收费的收益,也面临着场地费、水电费、人员工资等支出,而线上教育机构则是生意火爆、收入攀升,全国规模以上线上教育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4%.
  2.3 自我修复的内生动力得到了进一步激活
  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各有不同.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一,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总体稳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展现出来的韧性和活力也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承载能力,在全球疫情冲击对外贸易时,可以利用人口规模优势,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带动消费和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在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时,可以推动国内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配合,在短时间内组织产业配套体系,并有效供给到需求端,为本土产业链提供强大支持.中国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经济政策组合拳,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帮助企业、社会和居民个体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助推经济全面复苏, 进一步激活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4 基本民生保障政策效应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但中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居民收入增长好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得到了保障.在疫情期间,中央及时果断出手,推出了一系列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的政策措施,确保了百姓生活必需品、电气水热和医疗物资供应等民生领域的保障工作到位.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下降了1.3%,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实际收入都得到了保障.特别是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复工复产形势良好,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2.5%,工资收入出现小幅增长.各地强化民生保障支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离退休金,落实好价格临时补贴阶段性"提标扩围"政策,确保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不因价格上涨受到影响.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名义增长8.2%,人均社会救济收入和补助收入增长13.2%,社会保障和兜底帮扶得到了加强.得益于阶段性减税降费、减租降息、金融优惠等政策支持,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比仅下降了5.1%,个体经营户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比一季度明显好转.全国各地通过发放消费券、发展"夜经济"、激活"小店经济"等方式,大力推动居民消费和稳就业工作,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恢复.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面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稳就业保民生工作成效显着.
  3 宏观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3.1 部分国家疫情防控政治化可能提升中国外防输入压力
  根据实时疫情数据,截至7月31日20时,境外新冠肺炎经检测感染确诊人数已达1 742.6万人,排名前三位美国、巴西、印度的确诊人数分别为463.5、261.4、164.9万人,三国合计确诊人数高达全球疫情的51.1%.根据目前国外主要经济体确诊人数增长曲线来看,多数国家并未达到顶峰,仍处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阶段.截止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为3.86%,如果到2020年底确诊人数超过3 000万,那么全球因新冠肺炎疫情失去生命的人数将超过百万.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在疫情防控中背离科学常识,急于掩盖疫情、推卸责任、粉饰政绩,导致疫情防控措施不到位,势必会将全球经济拖入泥潭.只要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中国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将持续存在,从而会大大提高中国疫情监测和防控的成本.
  3.2 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发展步伐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美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折年率下降32.9%,创下历史新低.二季度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至少萎缩10%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速将同比下降8.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同比下降3.0%,预计美国经济萎缩8.0%、欧元区经济萎缩10.2%、巴西经济萎缩9.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6月份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将同比下降近40%,2021年将进一步减少5%至10%.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当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严重衰退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国外企业停工停产给我们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障碍、国际贸易投资可能出现的持续萎缩、境外疫情爆发导致中国商品出口严重下滑等问题.
  3.3 境外无上限宽松政策可能给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借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政策经验,全球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持续以增加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量、降低利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金融机构杠杆率、财政救助等方式为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提供流动性支持.而且,世界各国今年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无论是实施规模还是实施速度,都要远远超过2008年.但是,这些资金没有流入医疗救治系统、公共卫生建设领域和实体经济,最多的资金反而流入了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美国金融市场在暴跌后强势反弹,股票市场出现人为的虚假繁荣和刚性泡沫,与实体经济发展背道而驰.一旦美国债务超限、金融市场泡沫破裂,风险必将传导至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还必须考虑将来如何退出的问题,上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美联储加息并缩表回收流动性,让诸多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流出和货币贬值等问题,诱发通货膨胀甚至货币危机.可以预见的是,本次疫情过后,境外无上限宽松经济政策的退出,将对新兴经济体造成更大规模的严重冲击.需要我们要提前做出预判并预留政策工具,防范化解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
  3.4 中美全领域摩擦负面效应可能延缓中国全面复兴进程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但美国在疫情冲击、经济低迷和民粹主义的背景下,奉行"美国优先"政策,采取极限施压方法对中国进行恫吓,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中美关系在经贸、科技、金融等领域出现了较为激烈的摩擦.经贸摩擦叠加疫情冲击,大大降低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上半年中美贸易总值同比下降6.6%,其中,中国对美出口下降8.1%,自美进口下降1.5%,贸易顺差减少10.8%.近期,中美关系摩擦有可能超越市场准入、投资保护、知识产权等传统经贸问题,逐步扩大到科技创新、技术封锁、人才教育、国际交流甚至是意识形态领域,由贸易摩擦升级为科技战、金融战、人才战、地缘战等,对中国的全球贸易、外商投资、产业链稳定和地缘政治等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从而延缓中国全面复兴的历史进程.
  4 后疫情时代宏观经济运行趋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宏观经济将以何种模式继续运行?这取决于境外疫情冲击的持续性,取决于世界各国对冲疫情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宏观经济运行的前景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实现各自为战.
  4.1 V型运行
  所谓"V型运行",是经济运行在疫情冲击下发生较为严重的下滑,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又有序反弹至疫情前的增长水平.之所以出现这种运行趋势,是因为从经济发展的长周期来看,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多样的,比如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知识、制度等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所有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并没有受到根本性影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技术的更新迭代、知识的进步等等,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一旦疫情结束,暂停的重大项目建设和投资计划会重新启动,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会出现反弹,经济又会逐步复苏,回到正常轨道上,从而呈现出V型反转的态势.
  4.2 W型运行
  和"V型运行"相比,"W型运行"趋势对经济运行逻辑的理解有所不同.一季度,在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急速萎缩,完成探底动作.二季度,在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作用下,投资、消费、进出口出现回暖,推动了经济反弹.但随着政策刺激效应的逐渐消退,经济会再次小幅回落.2021年上半年,在低基数效应影响下,经济数据会出现较大增长."W型运行"趋势重点关注的是经济上升、下降周期的长短,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要推动经济运行尽可能保持在上升周期,振动幅度尽可能小,特别是回落的深度要尽可能扁平.
  4.3 L型运行
  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已经出现了大幅反弹,多数经济指标已经呈现恢复性增长,因此"L型运行"趋势的存在,并非中国经济运行的可能走势,更多的是针对全球其他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部分国家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持久的,激化了原本潜藏的经济问题和社会危机.比如,美国退出WTO政策对世界贸易秩序的破坏,众多中小企业未能扛过危机,居民投资破产带来的致命性影响,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一蹶不振等,都可能会导致经济低迷持续较长时间.
  从当前形势看,疫情冲击对中国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影响是确定的,二季度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也为下半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宏观经济如何运行,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那就是即使疫情结束,经济形势也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反弹至疫情前的增长水平,经济领域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乐观估计,假设全球疫情能够在2020年第三季度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那么,预计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可以达到3%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基数效应影响下,2021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2022年继续回落至6%左右的正常运行轨道上.
  5 进一步推动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撞上百年未有之大危机,全球疫情防控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仍在不断增加,叠加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经济恢复到疫情前状态仍面临较大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应急眼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5.1 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造成的损失
  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毫不懈怠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继续巩固疫情防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密切关注国际疫情走势,完善应对输入性疫情风险的全链条防控措施,筑牢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坚固防线.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优化完善精准防控举措,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继续按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等级权限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做好精准防控工作,避免一刀切、形式主义和层层加码等简单粗暴防控模式.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物资生产供应储备重点企业清单,科学储备重要应急物资,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达产达效,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5.2 加大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需要财政、央行等部门客观准确地研判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情况下,创新政策工具,实施逆周期调节手段,避免经济出现衰退.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通过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等方式,加大对部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向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保基本民生等领域倾斜.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有序提高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较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提供专项信贷额度,支持对暂时面临较大困难的服务业、制造业和外贸企业实施展期或续贷.完善有效协调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
  5.3 多措并举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面对国际需求萎缩、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下行等外部压力,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作为战略选择,逐步形成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健全国内需求体系、生产体系和供应体系.聚焦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逐步恢复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电影院线、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传统消费,推动在线医疗、在线教育、体育健身等新兴消费发展.充分发挥投资作为引致性需求的重要作用,在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的大前提下,创造条件推动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攻关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找准投资领域,提振投资信心,谋划一批新的投资项目,特别是要加快布局支持新兴消费的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项目审批服务,重点推进远程审批服务,加快推进招标全流程电子化,依法推行在线投标开标.
  5.4 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已经与世界各国融为一体,必须在合作共赢中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全球生产要素实现市场化最优配置.全面巩固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中心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有效缩减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和组装成本.积极应对境外核心零部件、重要原材料、高端装备断供风险,提高安全库存并及早寻求国内替代,加快芯片、发动机等关键性领域自主创新步伐,依法保障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重要企业和关键产品出口.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出口型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加大出口产品转内销力度,结合国内市场需要转型升级,扩大内销份额,并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继续支持引导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全面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积极维护开放共融的全球经贸体系建设.
  5.5 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最好的应对策略是以更大力度、更大决心推动中国的改革事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潜能,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依靠政府宏观调控、依靠政府推行阶段性政策来保障经济社会有序运行,一旦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还是要由市场来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因素,按市场规则来配置生产要素.单纯地依靠扩投资、松银根、减税收等刺激政策,通过强行扭曲市场运行逻辑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将会给未来经济的长期发展留下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央提出要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对于推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类似的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等深层次改革方案和顶层设计,将会激发各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将释放因体制机制障碍而被压抑的增长潜力和动能,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13(1).
  [2]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2).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N].人民日报,2018-09-25(10).
  [4] 宁吉喆.对冲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巩固发展经济长期向好趋势[J].宏观经济管理,2020(5):1-6.
  [5] 许宪春,常子豪,唐雅.从统计数据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学动态,2020(5):41-51.
  [6] 汪彬,许正中.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3):57-61.
  [7] 秦尊文,付晨玉.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2):101-105.
  [8] 佟家栋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与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20(3):9-28.
  [9] 张海冰.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与路径选择[J].当代世界,2020(5):4-10.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