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制内与工作稳定”的就业观就业单位方面,多数学生具有“体制内与工作稳定”的就业观。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选择单位的比例顺序为国有企业(25.06%)、外资企业(19.85%)、学校及科研院所(13.90%)、政府机关(11.91%)、其他事业单位(11.91%),民营或股份制企业(7.44%),非政府社会组织(1.74%),基层服务项目(单位)(0.25%)。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体制内单位的工作既体面又稳定,工作条件较好,并且,这一类的单位相对来说工作没有那么大的竞争,薪资水平也不错。这说明大学生在行动上缺乏积极性,挑战精神不足,有意识避开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四)“高薪酬与重发展”的就业观择业考虑因素方面,多数学生奉行“高薪酬与重发展”的就业观。关于择业时优先考虑因素的多项选择中,大学生选择结果排名依次为薪酬待遇(64.27%)、发展机会(52.61%)、个人兴趣(31.27%)、工作地点(22.58%)、稳定性(12.90%)、社会地位(12.66%)、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7.44%)、人际关系(6.95%)、工作挑战性(5.46%)、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47%)。这表明大部份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薪酬待遇,当然也有一半的大学生注重个人的发展机会,而根据个人兴趣择业的大学生还不到三分之一,这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上还是比较现实,重视当前可以获得的经济回报,倾向于向钱看,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当然,大学生毕业后应该自已承担经济责任,不能再依靠父母,也面临着住房、结婚、日常生活等大量费用开支的现实问题,薪酬待遇成为多数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一个人最好能做自己想做的,而且擅长做的事,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职业兴趣,不能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高薪水也只是暂时的,而有兴趣爱好的工作会发挥人的潜力与极限,这样发展机会将出现,薪酬待遇也会随之提高,反而更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与长期获益。此外,仅有极少数大学生看重工作的挑战性以及为社会发展的贡献,表明其自信心、冒险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不足。(五)创新创业行动缺乏自主创业方面,多数学生创新创业行动缺乏。调查显示,虽然63.03%的大学生有过创业的打算,但有过实际行动的却只有5.21%,36.97%的大学生则完全没想过创业,这反映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热情,但缺乏创业行动。的确,创业艰苦,失败的风险也大,且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其父母往往也希望他们能找一个相对稳定轻松的工作,而不愿支持其自主艰苦创业。创业的动力不足直接导致其创业行动的匮乏。不过,如果政府和学校对创业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提供了更多创业的条件与机会,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那么60.55%的大学生表示会选择创业。三、经济新常态下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造成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拜金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负面影响、具有计划色彩的人事管理制度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关,也与一些高校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盲目性,以及职业规划教育的不足等学校因素有关,当然,还与大学生自身的家庭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个性等个人因素密切相联。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的问题,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除了需要依靠学校、家庭的正确教育与引导外,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切实激励与扶持,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既要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具有不少挑战,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努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高就业的自信心。对此,学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就业政策、求职心理、应聘技巧等内容的教育,并在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时候,注重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注重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良好结合,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与课程,同时注重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此外,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在步入大学之前就要清楚考虑自已的毕业去向,与家长共同讨论认真填报有发展前景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志愿,并在进入大学后提早制订自己的就业目标与职业发展规划,且据此有目的地、有选择地主动学习今后拟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力求学以致用。从而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就业前景、确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制订详细的职业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二)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才能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才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1.树立“面向社会需要的地域与单位”的就业观在就业地域上,大学生不能只想到去条件优越的发达地区与大城市,要勇于到相对艰苦但社会最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及广大的乡村等地方去工作;关于就业单位,大学生不能一味以进入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关等相对稳定且工作条件较好的单位为就业目标,应主动向渴望人才,发展机会更多的民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基层、中小型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发展。虽然欠发达地区、乡村、基层的工作条件较差,薪酬待遇不高,虽然由于制度与市场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发展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处于竞争劣势,但这样的地域与单位却更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反而更有利于大学生施展抱负,成就事业。并且,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为大学生去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及广大的乡村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去欠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与创业,国家实施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项目,【3】对到城乡、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学费补偿、考研加分,【4】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提高的优惠与倾斜,【5】但还须注重其相应制度、政策的配套与实施。此外,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其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这些支持措施具体应该包括民营企业吸引人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2.树立“注重长远发展为社会做贡献”的就业观大学生在考虑具体择业因素时,不必过分在意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尊重内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做出社会贡献的工作,看重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3.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敢于迎接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在政府积极的创新创业政策与社会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经济大力发展,“互联网+”为人们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与机遇,大批新产业的出现,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与创业。但创业决不简单容易,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创业场所、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融资、开业、税收等诸多方面,各级政府与部门应切实注重其贯彻实施,以及这些政策的常态化与法制化。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培训,举办创业论坛、比赛,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创业孵化园,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供其创业实践锻炼机会。而大学生自身则应勤学习,多干实际事,并且善于把握趋势,在实践中注重培育开阔的眼界、较大的胆量、比较敏锐的商业嗅觉,提升扎实的专业能力,锻炼坚强的忍耐力,培养较强的拓展人脉的能力,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参考文献[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82-85.[2]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解玮,高金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教育引导之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94-96.[4]汪立夏,苏红,赵敏.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考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6(7):66-68.[5]周定财.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46-48.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观问题与纠正策略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需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文章通过调查研究方法,分析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及其在就业规划、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择业考虑、自主创业等就业观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AnalysisonProblemsandSolutionsof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ViewsunderNewEconomyNormalTAOYingHEJian-huiAbstract:Undereconomy'snewnormal,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environmenthaschangedalot.Newchallengesandchancesneedcollegestudentstochangetheiremploymentviews.Withsurveyresearchmethod,thisthesisanalyzedthefeaturesof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viewsunderthenewnormal,thendiscussedtheproblemsoftheiremploymentviewsfromtheperspectiveofemploymentplanning,region,corporation,careerconsiderations,andselfemployment,andatlastputforwardsolutionstoeducateandinstructcollegestudentstoestablishcorrectemploymentviews.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总体供给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从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特征,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减少了就业岗位,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又造成了一些结构性失业人员,【1】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除了外部经济环境这一重要因素外,关键还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前景、就业途径、就业定位、就业选择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与态度。而大学生的就业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应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却没能转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特点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由过去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的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生产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且第三产业(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正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同时,内需与外需结构发生变化,内需占比增加;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三)经济发展动力驱动转换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驱动转换,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的投入驱动,并且投资结构性问题突出,政府投资比重过高领域过宽,而企业投资、社会投资面临许多障碍与约束,但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各类资源的消耗快速上升,人均资源保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致使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同时,近年来几轮财政政策刺激后政府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因而过去依靠这些低要素成本驱动与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2】(四)面临多挑战环境从风险层面看,经济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诸如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并且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发生一些变化:一方面,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密切关系,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稳定的经济增长才能保证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而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需求量下降,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减少,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加,人才竞争加剧。并且在经济新常态下,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开始显性,企业面临多挑战的经济环境,致使一些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持续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导致员工失业,从而产生一些新的就业人口,而这些失业或下岗员工在与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中由于其有实际工作经验而更具竞争优势,既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又不利于满足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心理预期。但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新兴产业的涌现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经济的大力发展,催生并带动了大批产业的发展,服务业将替代制造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扩大了服务业及互联网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就业机会,并且,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一些条件,而“互联网+”又正为人们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一个“双引擎”。此外,城乡区域差距的逐步缩小,为大学生回乡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与地域。因此,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既面临挑战,又存在机遇,大学生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这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观问题为了了解基于经济新常态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笔者选取四川省十四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就关于对大学生身份认知、是否考虑过毕业的去向、是否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的态度、对未来是否有目标、就业地域与就业单位的选择、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首次就业的薪酬期望、是否会自主创业等方面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03份。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具有以下的就业观特点,并在就业观上存在一些问题。调查表明,在大学生身份认知上,66.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是普通劳动者,只要适合的工作都可以,因而,对首次就业的薪酬期望比较适中,44.17%的大学生选择了2000-4000元,并且,62%的大学生也能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假若快毕业时,暂时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41.69%的大学生会选择降低期望值,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去西部、去基层就业,5.21%的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37.97%的大学生则继续求学深造、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仅14.64%的大学生会待业一段时间再慢慢找工作。此外,工作一段时间后,当发现工作与理想有差别时,39.21%的大学生选择再坚持一段时间,等待情况好转,45.21%的大学生选择有好的机会再跳槽。这些数据反映出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毕业后首先考虑的是先就业,解决生存的问题,并且得到工作后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岗位,期望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就业观相对比较现实与趋于理性。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当今大学生的具体就业观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就业规划不清就业规划方面,多数学生就业前景迷惘,就业目标模糊。首先,步入大学前,仅有21%的学生清楚考虑过自已的毕业去向,79%的学生仅模糊想过或根本就没考虑过毕业去向;其次,虽有34%的大学生对自已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也有39.46%的不少大学生对自已的就业前景感到迷惘与恐惧;并且,虽然72.21%的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有其必要性,但进校后,仅9.68%的学生认真规划了个人的职业生涯,65.51%的大学生只有一些简单的规划,其余24.81%则根本没有规划;此外,对未来就业有明确长远目标的大学生仅占13.65%,48.88%的大学生只有短期就业目标,而32.26%的大学生则仅有模糊想法,甚至还有5.21%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有进行职业规划,提早为就业做好准备的迫切愿望,但却缺乏实际行动,或者不知怎样进行职业规划。没有就业与职业规划,就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这样,大学学习往往具有盲目性,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劳动力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将不利于就业。(二)“到发达地区与大城市”的就业观就业地域方面,部分学生倾向于“到发达地区与大城市”的就业观。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虽有42.43%的大学生选择国内压力较小的中小城市,20.10%的大学生选择会回到自己的家乡,5.46%的少部分大学生选择去国外,3.72%的大学生认为地域不重要,只要能就业就行,但仍有25.31%的大学生选择去国内大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仅2.98%的大学生选择去国家急需人才的偏远农村地区。虽然发达地区与大城市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高,个人发展机会较多,工作环境较好,薪酬待遇较高,但其人才济济,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这样的地区与城市就业反倒比较困难,而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与广大的乡村却急需大量人才但得不到满足,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体制内与工作稳定”的就业观就业单位方面,多数学生具有“体制内与工作稳定”的就业观。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选择单位的比例顺序为国有企业(25.06%)、外资企业(19.85%)、学校及科研院所(13.90%)、政府机关(11.91%)、其他事业单位(11.91%),民营或股份制企业(7.44%),非政府社会组织(1.74%),基层服务项目(单位)(0.25%)。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体制内单位的工作既体面又稳定,工作条件较好,并且,这一类的单位相对来说工作没有那么大的竞争,薪资水平也不错。这说明大学生在行动上缺乏积极性,挑战精神不足,有意识避开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四)“高薪酬与重发展”的就业观择业考虑因素方面,多数学生奉行“高薪酬与重发展”的就业观。关于择业时优先考虑因素的多项选择中,大学生选择结果排名依次为薪酬待遇(64.27%)、发展机会(52.61%)、个人兴趣(31.27%)、工作地点(22.58%)、稳定性(12.90%)、社会地位(12.66%)、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7.44%)、人际关系(6.95%)、工作挑战性(5.46%)、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47%)。这表明大部份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薪酬待遇,当然也有一半的大学生注重个人的发展机会,而根据个人兴趣择业的大学生还不到三分之一,这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上还是比较现实,重视当前可以获得的经济回报,倾向于向钱看,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当然,大学生毕业后应该自已承担经济责任,不能再依靠父母,也面临着住房、结婚、日常生活等大量费用开支的现实问题,薪酬待遇成为多数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一个人最好能做自己想做的,而且擅长做的事,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职业兴趣,不能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高薪水也只是暂时的,而有兴趣爱好的工作会发挥人的潜力与极限,这样发展机会将出现,薪酬待遇也会随之提高,反而更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与长期获益。此外,仅有极少数大学生看重工作的挑战性以及为社会发展的贡献,表明其自信心、冒险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不足。(五)创新创业行动缺乏自主创业方面,多数学生创新创业行动缺乏。调查显示,虽然63.03%的大学生有过创业的打算,但有过实际行动的却只有5.21%,36.97%的大学生则完全没想过创业,这反映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热情,但缺乏创业行动。的确,创业艰苦,失败的风险也大,且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其父母往往也希望他们能找一个相对稳定轻松的工作,而不愿支持其自主艰苦创业。创业的动力不足直接导致其创业行动的匮乏。不过,如果政府和学校对创业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提供了更多创业的条件与机会,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那么60.55%的大学生表示会选择创业。三、经济新常态下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造成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拜金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负面影响、具有计划色彩的人事管理制度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关,也与一些高校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盲目性,以及职业规划教育的不足等学校因素有关,当然,还与大学生自身的家庭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个性等个人因素密切相联。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的问题,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除了需要依靠学校、家庭的正确教育与引导外,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切实激励与扶持,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既要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具有不少挑战,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努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高就业的自信心。对此,学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就业政策、求职心理、应聘技巧等内容的教育,并在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时候,注重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注重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良好结合,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与课程,同时注重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此外,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在步入大学之前就要清楚考虑自已的毕业去向,与家长共同讨论认真填报有发展前景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志愿,并在进入大学后提早制订自己的就业目标与职业发展规划,且据此有目的地、有选择地主动学习今后拟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力求学以致用。从而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就业前景、确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制订详细的职业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二)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才能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才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1.树立“面向社会需要的地域与单位”的就业观在就业地域上,大学生不能只想到去条件优越的发达地区与大城市,要勇于到相对艰苦但社会最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及广大的乡村等地方去工作;关于就业单位,大学生不能一味以进入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关等相对稳定且工作条件较好的单位为就业目标,应主动向渴望人才,发展机会更多的民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基层、中小型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发展。虽然欠发达地区、乡村、基层的工作条件较差,薪酬待遇不高,虽然由于制度与市场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发展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处于竞争劣势,但这样的地域与单位却更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反而更有利于大学生施展抱负,成就事业。并且,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为大学生去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及广大的乡村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去欠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与创业,国家实施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项目,【3】对到城乡、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学费补偿、考研加分,【4】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提高的优惠与倾斜,【5】但还须注重其相应制度、政策的配套与实施。此外,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其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这些支持措施具体应该包括民营企业吸引人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2.树立“注重长远发展为社会做贡献”的就业观大学生在考虑具体择业因素时,不必过分在意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尊重内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做出社会贡献的工作,看重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3.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敢于迎接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在政府积极的创新创业政策与社会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经济大力发展,“互联网+”为人们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与机遇,大批新产业的出现,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与创业。但创业决不简单容易,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创业场所、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融资、开业、税收等诸多方面,各级政府与部门应切实注重其贯彻实施,以及这些政策的常态化与法制化。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培训,举办创业论坛、比赛,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创业孵化园,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供其创业实践锻炼机会。而大学生自身则应勤学习,多干实际事,并且善于把握趋势,在实践中注重培育开阔的眼界、较大的胆量、比较敏锐的商业嗅觉,提升扎实的专业能力,锻炼坚强的忍耐力,培养较强的拓展人脉的能力,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参考文献[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82-85.[2]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解玮,高金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教育引导之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94-96.[4]汪立夏,苏红,赵敏.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考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6(7):66-68.[5]周定财.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46-48.
(三)“体制内与工作稳定”的就业观就业单位方面,多数学生具有“体制内与工作稳定”的就业观。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选择单位的比例顺序为国有企业(25.06%)、外资企业(19.85%)、学校及科研院所(13.90%)、政府机关(11.91%)、其他事业单位(11.91%),民营或股份制企业(7.44%),非政府社会组织(1.74%),基层服务项目(单位)(0.25%)。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体制内单位的工作既体面又稳定,工作条件较好,并且,这一类的单位相对来说工作没有那么大的竞争,薪资水平也不错。这说明大学生在行动上缺乏积极性,挑战精神不足,有意识避开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四)“高薪酬与重发展”的就业观择业考虑因素方面,多数学生奉行“高薪酬与重发展”的就业观。关于择业时优先考虑因素的多项选择中,大学生选择结果排名依次为薪酬待遇(64.27%)、发展机会(52.61%)、个人兴趣(31.27%)、工作地点(22.58%)、稳定性(12.90%)、社会地位(12.66%)、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7.44%)、人际关系(6.95%)、工作挑战性(5.46%)、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47%)。这表明大部份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薪酬待遇,当然也有一半的大学生注重个人的发展机会,而根据个人兴趣择业的大学生还不到三分之一,这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上还是比较现实,重视当前可以获得的经济回报,倾向于向钱看,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当然,大学生毕业后应该自已承担经济责任,不能再依靠父母,也面临着住房、结婚、日常生活等大量费用开支的现实问题,薪酬待遇成为多数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一个人最好能做自己想做的,而且擅长做的事,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职业兴趣,不能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高薪水也只是暂时的,而有兴趣爱好的工作会发挥人的潜力与极限,这样发展机会将出现,薪酬待遇也会随之提高,反而更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与长期获益。此外,仅有极少数大学生看重工作的挑战性以及为社会发展的贡献,表明其自信心、冒险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不足。(五)创新创业行动缺乏自主创业方面,多数学生创新创业行动缺乏。调查显示,虽然63.03%的大学生有过创业的打算,但有过实际行动的却只有5.21%,36.97%的大学生则完全没想过创业,这反映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热情,但缺乏创业行动。的确,创业艰苦,失败的风险也大,且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其父母往往也希望他们能找一个相对稳定轻松的工作,而不愿支持其自主艰苦创业。创业的动力不足直接导致其创业行动的匮乏。不过,如果政府和学校对创业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提供了更多创业的条件与机会,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那么60.55%的大学生表示会选择创业。三、经济新常态下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造成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拜金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负面影响、具有计划色彩的人事管理制度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关,也与一些高校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盲目性,以及职业规划教育的不足等学校因素有关,当然,还与大学生自身的家庭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个性等个人因素密切相联。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的问题,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除了需要依靠学校、家庭的正确教育与引导外,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切实激励与扶持,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既要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具有不少挑战,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努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高就业的自信心。对此,学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就业政策、求职心理、应聘技巧等内容的教育,并在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时候,注重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注重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良好结合,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与课程,同时注重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此外,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在步入大学之前就要清楚考虑自已的毕业去向,与家长共同讨论认真填报有发展前景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志愿,并在进入大学后提早制订自己的就业目标与职业发展规划,且据此有目的地、有选择地主动学习今后拟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力求学以致用。从而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就业前景、确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制订详细的职业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二)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才能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才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1.树立“面向社会需要的地域与单位”的就业观在就业地域上,大学生不能只想到去条件优越的发达地区与大城市,要勇于到相对艰苦但社会最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及广大的乡村等地方去工作;关于就业单位,大学生不能一味以进入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关等相对稳定且工作条件较好的单位为就业目标,应主动向渴望人才,发展机会更多的民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基层、中小型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发展。虽然欠发达地区、乡村、基层的工作条件较差,薪酬待遇不高,虽然由于制度与市场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发展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处于竞争劣势,但这样的地域与单位却更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反而更有利于大学生施展抱负,成就事业。并且,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为大学生去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及广大的乡村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去欠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与创业,国家实施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项目,【3】对到城乡、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学费补偿、考研加分,【4】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提高的优惠与倾斜,【5】但还须注重其相应制度、政策的配套与实施。此外,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其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这些支持措施具体应该包括民营企业吸引人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2.树立“注重长远发展为社会做贡献”的就业观大学生在考虑具体择业因素时,不必过分在意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尊重内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做出社会贡献的工作,看重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3.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敢于迎接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在政府积极的创新创业政策与社会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经济大力发展,“互联网+”为人们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与机遇,大批新产业的出现,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与创业。但创业决不简单容易,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创业场所、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融资、开业、税收等诸多方面,各级政府与部门应切实注重其贯彻实施,以及这些政策的常态化与法制化。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培训,举办创业论坛、比赛,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创业孵化园,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供其创业实践锻炼机会。而大学生自身则应勤学习,多干实际事,并且善于把握趋势,在实践中注重培育开阔的眼界、较大的胆量、比较敏锐的商业嗅觉,提升扎实的专业能力,锻炼坚强的忍耐力,培养较强的拓展人脉的能力,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参考文献[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82-85.[2]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解玮,高金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教育引导之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94-96.[4]汪立夏,苏红,赵敏.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考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6(7):66-68.[5]周定财.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46-48.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