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结课论文第七篇: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与调试方案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随着就业岗位缩减,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产生了很多就业心理问题。缺乏自我的调试能力,自我认知不明确以及过分依赖亲属朋友成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心理问题,而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原因。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从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建立心理辅导长效机制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试策就业;心理问题;调略;
AnalysisofCurrent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PsychologicalProblemsandResearchonDebuggingStrategies
JUBin-jieXIADan
目前我国处于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业岗位减少,进而影响整体就业。面对残酷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成为研究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015届毕业生达到750万,2016届毕业生达到770万,2017年递增为795万,2018年突破800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岗位需求量增大,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思想上和心理上呈现了复杂多变的态势。以下是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9届近300名毕业生的调研情况,以此作为参考数据。
1.缺乏自我调适能力
当毕业生面临就业和继续深造的纠结时,面对择业的巨大压力时,调节不好自我的情绪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偏执情绪。长期谋职无果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情绪,继而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和心灰意冷;就业受挫时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严重的会自暴自弃,精神状态不佳;周围平时没有自己优秀的同学却签到很不错的工作,周围好多人都是“走后门”才签到的工作,容易产生偏执嫉恨情绪,认为社会不公平,还存在部分执拗的毕业生一味追求专业对口。当以上问题产生时不具备调试能力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当前就业形势紧张,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形下,45.78%的同学依然抱着必须在石油石化等相关专业就业的心态,10.51%的学生表示想去其他国有企业工作,想去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不愿意采取积极灵活的就业形势,更不愿意去私企和民营企业,很容易导致错过外专业就业的机会,最终也无法签到石油石化企业。临近毕业,忧虑和焦急的情绪会加重,统计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就业时会产生焦虑和恐慌的情绪(表1)。
表1毕业生面对就业时的情绪(多选)
2.自我认知不明确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对自我的明确认识,表现出两种情况:期望过高型、过分自卑型和盲目从众型。有的在就业时夸大自我认识,期望高收入、高职位的工作,对于基层的工作不屑一顾,过分的就业期望和自我评价导致给用人单位带来“眼高手低”等不良印象,自身也会产生违约行为,导致就业失败;另外一种就是长期的不自信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得过分自卑,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自己认为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面试时产生退缩、害羞、迟疑的态度。还有一种对自己没有没有明确的认识,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认为大家都想去的就是好工作,冲动之下签约又即刻后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期望不一,有的对薪酬期望过高,52%的学生希望自己每月的薪酬在3000~4000元之间;有的则过于自卑,对毕业后的薪酬期望仅仅在2000元以下,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图1)。在调研工作地域的期望中,31.67%的学生期望自己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21.34%的学生则期望在沿海发达城市工作,很少一部分同学志愿回自己家乡等二三线小城市或者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
图1毕业生工资期望值
3.过分依赖亲属朋友
长期的依赖心理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表现出了“等、靠、拖”的心理,坚信父母或者亲属会帮助自己,没有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求职之中,一旦周围的依靠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就产生愤恨、抑郁等情绪,一拖再拖的结果可能是皆大欢喜,也可能错过最佳就业时机,埋怨亲属,抱怨父母,追悔莫及。
从调查总结得出,大部分同学存在很强的依赖感,44.6%的同学希望找工作时可以得到家人以及朋友的帮忙,9.7%的同学则期盼可以得到师兄师姐的推荐,完全愿意靠自己去努力争取的同学只占31.7%。找工作的能动性不足,对家人和朋友存在着依赖感,导致不能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就业中,容易产生消极就业等倦怠情绪。
二、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上就业心理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下面就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4个方面探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我国自1999年扩招至今,每年招生的数量不断攀升,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随之而来的是每年激增的毕业生数量,但是之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就业岗位可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随之近几年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岗位需求减少。毕业生数量攀升但是就业岗位却减少,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大学生就业步入“寒冬季节”。除此之外,社会媒体的宣传加剧了就业竞争,造成了就业恐慌,给毕业生带来了更加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抗压力不强,自身也随之产生放弃的念头。
2.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是优越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就业能动性不强,就业抗压性较低。目前的“90后”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是被一家人呵护长大,甚至有的父母大包大揽,没有锻炼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就会退缩、畏惧,力不从心。二是家长的期盼和关爱导致了就业心理问题产生。部分家长在孩子就业无果时表现出了大不了我来养的态度,导致孩子缺乏就业能动性;部分家长过分地望子成龙,要求孩子扎根大城市、国企和事业单位,过高地对工作地点和单位要求,导致孩子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3.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育也是毕业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高校基本都是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育,导致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一定的视野和抗压能力,心理负荷能力较低。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目前就业指导大部分集中在求职前—大三下学期,课程多以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等为主,缺乏一对一的就业心理疏导,学生出了问题后也不会第一时间寻求咨询和帮助,导致就业心理问题积压。
4.自身原因
大学生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期,心理发展不成熟,也没有受到正规的训练或者严酷的挫折,面对就业压力时,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对就业的形式预估不准确、准备不充分是另外一个因素,部分学生虚度大学时光,沉迷游戏、旷课等屡见不鲜,没有将精力放在就业,还有一部分是学霸,一味沉浸学习,没有给自己做好人生规划,面对突来的就业压力猝不及防。
三、就业心理问题调试策略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系列心理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教育
对学生要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进行职业认知教育,从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做起,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评价,对自己的爱好、能力、优缺点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行自身切合的定位;对社会环境有正确的预判,认识到就业艰难的大环境,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服务并扎根基层。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心态,工作总会解决的,就业的过程可能是艰难的,但是积极地付出,努力地奋斗,工作总归会找到的。
2.建立心理辅导长效机制
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是目前大多高校缺失的但对学生就业很必要的一环。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从学生入学就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可以找到很好的宣泄和发泄的渠道,可以得到很专业的咨询和帮助,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可以用专业的知识开导学生,教给他们树立自信心,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惧怕。家长从学生入学就配合学校和老师一起锻炼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不过分地包容和纵容学生的弱点、缺点,建立与社会、学校一致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要过高或者过低要求学生,减少学生就业中的心理压力。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低年级以生涯规划为主,高年级以就业指导为主。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从大一开始就建立明确的目标,大二进行规划的调整,大三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中增大培育合理就业观的比重,给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结合学生自己的特点制定就业目标。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多渠道给学生开辟实训机会,摆脱羞涩和胆怯的特质。就业指导中开展模拟招聘大赛,让学生挑选意向单位,邀请资深人力资源顾问做面试,进行不同的角色尝试,帮助学生掌握应聘技巧,较好地积累面试经验。
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样化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合力面对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更多地给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在校期间给予其充分的锻炼,帮助他们完善自我,鼓励大学生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从基层做起,到祖国需要的艰苦的环境去工作,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赛吉拉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4):31.
[2]杨建洲.当前形势下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J].智库时代,2019(23):284,287.
[3]刘莹.大专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探讨[J].才智,2018(2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