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断成为国际热点。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也基本实现了。从理论上来说,汇率波动对外贸的影响,要考虑到马歇尔-勒纳条件和时间效应。从实证数据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外贸收支的平衡影响不大,但是,这种波动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条件。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
一、背景
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首先在天津产生。从1949年到1950年,人民币汇率的制定以“奖出限入、照顾侨汇”的方针,按照大宗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换汇成本、出口商品理论比价、进口商品理论比价和侨汇购买力,再按照国际平均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和国内经济恢复程度进行了调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改革实行的是双轨制的过渡方式,人民币汇率也是如此。1981年到1984年,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双重汇率的体制。第一次汇改后,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以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了人民币的并轨,人民币在并轨后呈小幅上浮趋势,由1994年的8.62元人民币/1美元升值到2004年8.2765元人民币/1美元。在这十年里,我国对于人民币汇率一直执行的是“盯住美元”的策略,这一策略使得人民币汇率在这段期间一直保持稳定,对我国外贸部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加入世贸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外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迅猛增长。我国2004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35.7%,达到11547.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国。进出口顺差高达3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6%。截至2005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到7109.73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伴随着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7月21日,中国突然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开启了人民币小幅升值的时代,至2008年7月,人民币累计升值已超过17%。然而,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虽然不断升值,但是我国的贸易顺差不降反升,2006年上半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2005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24.1%,高达9230.4亿美元。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6.1%,高达915.8亿美元。截至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
2007年底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不久这一危机蔓延至全球,已经深深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也无法置身事外。我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外贸部门,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出口首度出现了负增长,沿海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企业大量倒闭关门。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7月起,我国人民币汇率再度采取盯住美元的策略。至2009年下半年,这一策略初见成效。出口部门开始好转,外贸顺差也再度增加。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再度被提出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重新出现。人民币汇率这十年所走过的历程为我们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实证资料。
二、汇率对外贸影响的理论分析
关于汇率对外贸的影响,即使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也知道这样的一个“常识”:本国货币升值不利于本国的出口,有利于进口。这是因为以外币衡量的本国商品价格上升了,而以本国货币衡量的外国商品价格下降了。反之,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这是因为以外币衡量的本国商品价格下降了,而以本币衡量的外国商品价格上升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常识”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一“常识”的成立要受到两个限定条件的制约,当这两个限定条件不成立时,这一“常识”也没办法成立。这两个条件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最早由琼·罗宾逊于1973年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考虑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而它的根据则由马歇尔提出,并由勒纳加以发展。所谓马歇尔-勒纳条件就是在讨论汇率对贸易的影响时,不是简单的本币升值阻碍出口,有利于进口;本币贬值阻碍进口,有利于出口。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最终是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系数。所谓的进出口价格弹性系数就是进出口商品数量变动与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的比值,也就是说,当进出口商品价格每变动一个单位,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动量。当本币升值时,对本国出口部门的影响是: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了,但是出口量下降了。对出口总额的影响则不确定,因为出口总额为出口商品的价格与出口量的乘积,这两者一升一降。因此,本币升值对本国出口部门的影响就取决于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当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本币升值将减少本国出口总额。对进口总额的影响,也是取决于本国进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当本国进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本币升值将增加本国进口总额。相反,当本国的进出口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本币升值不会减少本国的出口总额,也不会增加本国的进口总额。总而言之,汇率对外贸的影响最终要看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也即马歇尔-勒纳条件。不过马歇尔-勒纳条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那就是出口国必须是小国,也即出口国供给需求的改变不会影响到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需求规模,对其他国家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如果出口国是一个大国,对国家市场有重要的影响,就可能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当受到“挤出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变动直接或间接与货币贬值国家相联系时,这种“挤出效应”又会产生新的影响,即经济的传递效应又会反过来影响货币贬值大国的出口规模,进而抵消因货币贬值带来的积极影响。
汇率对外贸的影响分析还必须考虑到时间效应,也就是一国汇率的变动并不会立即对一国的外贸产生影响,这其中还有一个时滞的影响,也即J曲线效应。当本国汇率变动后,汇率变动的信号传递到外贸部门还得经过一段的时间,因此汇率变动后,外贸部门并不会也跟着立即变动,这一变动过程就好像J型曲线一样。这是因为,首先,进出口商品的合同通常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签订了,它们是依据当时的汇率确定的进出口额,汇率变动后这些合同还是要照常履行,不可能因此而废除。其次,即使在旧合同执行完后,新的交易要完全适应相对价格的变动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生产者来看,厂家必须增加投入,建立新厂,这需要时间;从销售来看,国外消费者适应本国产品和在国外建立必要的分销渠道同样需要时间。至于J曲线效应的调整时间,各国则因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时滞在9个月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首先,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收支平衡的影响不大。根据前面的分析,当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减少,进口总额增加,此时,人民币的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收支的平衡。当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我国出口总额的减少和进口总额的增加,此时,人民币升值无助于我国外贸收支的平衡。那么我国进出口价格弹性系数是多少呢?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或者接近于1。张明(2001)通过对1985-1998年的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分别为-0.0566和-0.0057,进出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仅为0.0623。任兆璋、宁忠忠(2004)采用1978年到2002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收支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间不仅判定系数低,且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均显示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贬值或升值对中国的贸易收支以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差额的影响十分有限,因此汇率政策并不是调节中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实证分析表明,与中美之间的关系类似,日元实际汇率与日美贸易收支差额之间在长期中没有明显的稳定均衡关系。说明美国迫使日元升值以改善对日贸易逆差的政策在实践中是无效的。有的学者计算出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大于1,由此,他们认为我国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平衡。朱真丽、宁妮(2002)采用1981-2000年我国进出口的有关数据进行多边回归分析,得出我国进出口价格弹性之和为-2.71,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同时,对香港、日本和美国进行双边分析,得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受影响的程度将大于因世界经济总体放缓出口总额受到的影响;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日本低迷的经济形势给中国扩大出口带来了困难;对香港的出口与香港的经济增长不相关,因此香港的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对内地贸易收支的改善作用不显著。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并不适用马歇尔-勒纳条件,因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只适用于小国,而我国的很多外贸商品在国际市场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并非贸易小国。
笔者无异于进行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争论,因为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外贸的实际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证资料。2005年汇改后,当年我国不但进、出口均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分别比上年增加28%和18%,进出口总额达142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3%,而且贸易顺差有增无减,全年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01-2004年4年的贸易顺差累计总和),其中下半年贸易顺差达623亿美元,比汇改前的上半年贸易顺差的396亿美元还多226亿美元;2006年头4个月的贸易额和顺差分别为5147亿美元和3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24%和61%。(曹垂龙,2006)
其次,人民币汇率变动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条件。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精力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此则能实现共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处于前工业化时代,各国生产的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差别不大。可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这种状况改变了。如果一国专注于生产工业产品,而另一国生产的则是初级产品。短期内,两国进行贸易能够实现共赢,但长期来看,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生产初级产品的国家将陷入“专业化陷阱”。我国由于拥有源源不断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长期保持较低的水平,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我国外贸部门也专注于这两种类型产品的生产。这也使得我国在国家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整个国际贸易价值链中,我国一直处于价值链的末端,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利润,大头的利润都被跨国公司拿走了。因此,人民币汇率的适当波动能够激励我国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使我国在整个国际贸易的价值链中处于一个较有利的地位。
但是,也应该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制造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影响。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在纽约与美国企业、金融和学术界21位著名的人士座谈会上所说的,如果中国允许人民币继续升值20%-40%,中国会发生严重的社会动荡,很难想象有多少中国工厂会倒闭,多少中国工人会失业,多少进城务工人员会返乡。
参考文献:
[1]张明.2001.人民币贬值与我国贸易收支关系的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第1期.
[2]任兆璋、宁忠忠.2004.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现代财经》第11期.
[3]朱真丽、宁妮.2002.中国贸易收支弹性分析.《世界经济》第11期.
[4]曹垂龙.2006.论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财经问题研究》,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