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1-07-0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高新技术开发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的产业集群,其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三高”特征。大量的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开发区能够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成为促进区域内经济增长重要的增长极。文中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从理论上分析了其产业集群效应,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验证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效应与武汉市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经济增长

1引言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也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中心节点城市,它的发展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逐步缩小长江流域城市间的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近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武汉作为中部六省的龙头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辐射四方的作用,其区位更为优势显著。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武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据了约湖北省的40%,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自2009年以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的总收入保持年均30%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3年翻番,截至到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12.3亿元,同比增长21.71%,占整个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5%,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的最大经济增长点。因此,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武汉市的经济效应及其带动作用,使其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2文献综述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合作日趋活跃,跨国公司逐渐增多,但同时出现了另一种世界经济趋势———产业集群即经济上的马赛克。王怡然(2009)认为产业集群是就一组在地理上相近或相关联的机构,由于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共性和互补性的联系使他们具有区域聚集性、地方根植性、协同竞合性、网络信用性、隐性知识传播共享性、区域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因此,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交易成本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更多学者的认可,他们开始普遍关注某一地区内特定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其相关关系进行验证。闫亚恒(2011)通过计算陕西省20个发展良好产业的区位熵得出陕西在医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和农产品制造四大行业中现已形成产业集群,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上述四大产业集群在促进陕西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任丹妮(2012)则利用2006-2010年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对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位熵每提高1%,人均GDP将提高0.31%。张兆昕(2013)基于晋江市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构建两大指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强的正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就会上升0.999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三高”特征使其各方面的效应更为突出。张月花,曹娣等(2009)采用效用值法,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表现出的集聚效应以及协同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从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经济推动能力和社会促进能力三个方面对陕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做出分析并提出提升对策。姜霞(2014)指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网络机制、外部经济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以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自1991年武汉东湖获批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后,区内经济就持续增长,基本上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赵玉林,王筱茜(2015)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武汉东湖高新区109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战略新兴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集群等因素带动经济发展。张灿龙,胡颖文等(2007)运用断裂点模型,将东湖开发区划分为辐射的核心区、紧密区、半紧密区以及边缘区4个圈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开发区对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辐射效应。本文则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效应进行分析,再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得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对武汉市经济增长具有强劲的拉力作用。

3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分析

3.1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集聚数量的不断增多,产品的平均成本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按照产品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具有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尽管对于替代关系的企业而言,集中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但是同质企业的空间集聚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了稳定的大规模市场,为供应商的规模经济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对于互补关系的企业而言,大量互补性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市场,一类企业的扩张便会带来另一类企业市场范围的扩大,同样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生产。

3.2运营成本效应

企业的运营成本大概包括三个方面的费用,即运输费用、搜寻信息的费用和交易费用。企业的集聚,一方面地理上的临近性大大减少了彼此间运输产品和通讯的费用,同时,也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上下游间产品的供给市场和要素需求市场。另一方面信息可以大量积累,并且能够得到迅速地传递,减少了企业搜寻竞争对手或者其他与竞争相关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再者,集群的地方根植性易于企业之间形成重复博弈格局,竞争与合作关系相对稳固,从而使市场信誉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降低了企业交易过程中信用成本和监督成本。

3.3人力资本效应

对于高新技术开发区而言,区内的人力资本主要是异质性人力资本(受教育水平为大专以上学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区内聚集了79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58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各类专业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区内通过实施“3551人才计划”和“人才特区”建设,使高新区也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家和学习创新型人才,为区内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智力基础。异质性人力资本集聚一方面扩大了区内劳动力市场,降低了企业搜寻劳动力的成本。同时也更易于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存在着门槛效应,异质性人力资本的集聚能使高新技术得到迅速的消化吸收。同时,大量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流动,使区内“干中学”的能力提高,有利于加强区内模仿创新的能力。且随着区内人员的流动,知识溢出效应也就能够得到不断加强。

3.4创新效应

截至到2013年,高新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263.45亿元,专利申请达到13021件,占整个武汉市专利申请量的50.7%。在科技部公布的高新区评价中,东湖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北京、深圳),技术创新能力则位居第二,仅次于北京。创新效应一方面来自于区内异质性人力资本的集聚及所产生的知识溢出。另一方面,大量替代企业的存在,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这就迫使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集群中处于同一产业链中的互补企业,它们之间共生关系使某个企业的创新将会在整个产业链条发生连锁反应。因此,在由产业集群支撑的格局中形成的创新效应会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更容易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效应实证分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以2009年东湖高新区成立为时间节点,选取前后四年2005-2013年的数据为选取样本。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GDP)通常用来衡量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武汉市2005-2013年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劳动力的投入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地区内劳动力的使用数量和利用能力,产业集群内从业人数越多,意味着人力资源越丰富,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XL)的数量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同时,固定资产投资(XK)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该地区资本的情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区内的投资环境,即产业集群内的固定资产投资越高,吸引力越强,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代表了其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研究与开发投入(XT)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所以本文将高新区内企业科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样本决定系数R-squared约为0.9923,调整后的样本可决定系数约为0.9876,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F统计值也很大,模型的整体回归效果显著。变量XK、XT系数的t统计值均通过了显著水平5%的检验,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的作用,即每增加一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投入,会使武汉市GDP增长约9.06单位,同样。每增加一单位的科技投入,会使GDP增长约6.74单位。但是XL前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水平为5%或10%的t检验,这表明劳动力集聚并没有带动区内经济增长,而这与现实的经济意义是相违背,说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人力资本效应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5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对策分析

5.1加大资本的投入力度,改善区内投资环境,完善集群产业链条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光电子信息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而其他产业相对落后,因此,要加大资本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内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武汉“创谷”项目今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亿,东湖高新区就包含在内。同时,除需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提升竞争力外,还需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入与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从而以完善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间的密切配合,提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链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要同步发展于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性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业,以拓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产业链规模。

5.2进一步增加科研经费的支出,推进体制创新,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高新技术产品的“三高”特征就意味着高新技术产业必然是高投入的产业,因此,资金问题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成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科技研究之外,还需要构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体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

5.3贯彻落实

“3551”人才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充分发挥人才的推动作用,享受人才红利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但是人才红利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3551”人才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为东湖高新区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此外,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应重视产、学、研间的联合,科学有效地制定产学研间合作发展战略,深化企业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集群内人员的交流合作,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死亡,所以要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在拓宽市场的同时为企业注入新思想,以利于集群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林,王筱茜.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3):34-39.

[2]张灿龙,胡颖文,蒋建军.开发区影响范围测度及其辐射效应分析———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J].河南科学,2007,25(5):854-857.

[3]张月花,曹娣,薛伟贤.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32-38.

[4]于树江,孙玮,郝悦,梁宏刚.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产业经济,2015(9):131-135.

[5]姜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30(9):115-118.

[6]战炤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效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99-103.

[7]王怡然.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09,31(3):144-148.36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