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探讨
作者:未知[摘要]以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黑井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分析,研究黑井古镇的旅游现状,提出针对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策略,得出“保留古镇的传统风貌,在旅游中谋求发展”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黑井古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1;F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0135-02
据《福布斯》杂志评价,旅游业是最赚钱的八大产业之一。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外出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越来越普遍的休闲放松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尤其是离开喧嚣的城市,寻找一处安静休闲的村庄或者小镇,体验一下当地慢节奏的生活,成为了越来越多上班族休闲度假的选择。旅游开发是指人们为了发掘、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以及开发,开发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及功能,完善旅游景点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得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同时得到开发,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状态。
1黑井古镇概况
黑井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西北部,距昆明市200千米,州府楚雄75千米,禄丰县城98千米。镇区海拔1540米,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雨量857毫米,气候适宜。黑井镇地处金沙江右岸支流,龙川江中游河谷地区。龙川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绕经元谋后注入金沙江。因河流深度切割,形成千峰耸峙、一水中流的地形特征。黑井,是曾经的大理国仅有的9个盐井之一。黑井因盐而盛,又因盐而衰,在制盐的兴衰中使黑井镇成了一座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名镇”。
2黑井古镇现有旅游资源
2.1历史悠久的制盐文化
黑井产盐的历史悠久。传说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从近十年出土的石陶、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得知,黑井在3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此劳动生息。在青铜器时期,黑井人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到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由于盐对一个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到元代时,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于明洪武年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到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达到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由于当时家家制盐,煮盐产生的气体聚集到田边路边的沟里,久久不散,使黑井多了个雅称――烟溪。直到现代海盐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盐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斗转星移,沧桑变迁,“盐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制盐所用的古盐井、煮盐灶户等却保留了下来。
2.2灿烂多元的建筑文化
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庙宇、牌坊等建筑和大量文物,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特色鲜明,被誉为“蒙尘的贵妇”、“明清社会活化石”。黑井的民居静静地坐落在龙川江两岸,红石条铺成的古街巷悠远寂静,路两旁的民居均有铺台,似乎还在等待着来往的马帮光顾。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各地的商贾均汇集于此,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至今黑井仍保留有多处古建筑群、单体等。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元、明、清石塔5座,现存3座;碑刻现存32块;石牌坊5座,现存2座,寺庙56座,现存11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武家大院、黑牛盐井、七星台、大龙祠、节孝坊、孔庙、飞来寺、五尺道、和尚坟、安庆堤等。
2.3古香古韵的民俗文化
黑井人口主要由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构成,多民族在这个古镇里共融共生,形成了古镇多元化的宗教、饮食、习俗等,传统节庆保留下来的有“二月八”、“民间祭盐龙祖仪式”、太平会、火把节、洞经会等。当地还有不少特色小吃,如稀豆粉粑粑、灰豆腐、牛干巴等,以及“八八”宴席和“八四”家宴等。
3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1995年8月,黑井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因此,黑井知名度逐步提升。2004年被列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全省6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之一,被楚雄州州委、州政府破格命名为州级文明城镇。同年9月,通过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获准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9月,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10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3.1黑井旅游市场现状
黑井古镇是云南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称为“千年盐都”。黑井最具价值的客源地是滇中及附近地区,即昆明、攀枝花、楚雄、玉溪、大理等城市。游客多是散客和自发组织的小团体,缺乏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过程。据统计,2001年(1―12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1.9万元;2004年(1―8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5.3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5.9万元;2010年(1―6月)黑井古镇接待游客7.6万人次,门票收入65万元,占禄丰县旅游人口总数的7.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黑井古镇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黑井主要游客为省内游客,主要是景点观光游以及休闲度假游两种类型。
3.2配套基础设施现状
到黑井旅游的路线较为单一,只有火车和汽车两种选择,在昆明还没有直达黑井的汽车,中途需在禄丰县城或楚雄转车,较为不便。最为方便的方式就是在昆明乘坐去攀枝花的火车,在中途黑井站下,路途较为遥远,用时相对较长,需要6个小时左右,并且火车只有来去分别一趟,使安排游客出行时间不灵活。黑井的住宿旅馆较多,价格也相对便宜,但大多数条件不符合标准,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多为家庭式客栈。
4对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探讨
黑井古镇的旅游正在逐步发展,然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以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破坏。特别是有着浓厚制盐历史积淀的黑井古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开发古镇旅游资源的同时就应该确定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来确保古镇的发展与保护。
4.1以保护古镇为前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观
国外对古城镇历史的发展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完整保护古代城镇原貌,再现昔日情景,如美国的威廉斯堡;二是保护古城镇特色,展示传统风貌,也不排斥现代生活的介入。以黑井的实际情况来看,黑井人世代生活在这里,所以应实施“保留古镇的传统风貌,在旅游中谋求发展”的保护模式,划定保护区范围,提出对古建筑保护的政策以及措施,提出新建建筑、改造建筑、景观小品等的设计方案,对居民进行引导,使古镇在保护的同时得到发展。
旅游虽然说是少污染的产业,但是随着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以后,各种污染与破坏也接踵而至,所以在边发展旅游的同时,应该同样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古镇遗迹,保护生态环境。
美国哲学家诺顿认为生态危机在实质上表现为人类文化观念的失误,人类文化的历史性展开实际上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延续。哲学家拉兹洛则认为,文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决定性力量,就人对自然的破坏而言,在它背后是由一种文化支撑着,这就是西方主流文化所坚持的:人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才征服并控制自然。国内学者余谋昌也指出,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由此可见,文化不但影响着人类社会,而且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超越产生的结果,文化的产生则又改变着我们的自然环境,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从而在思想上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如果想要实现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文化上下手。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也就是生态文化理念,生态文化以生态学为基础,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依赖性、系统整体的平衡性以及有机性,包含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古镇旅游开发伊始,就应该充分对古镇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开发,杜绝开发过度。绝对保护好古镇里的文化遗产,提高环保意识,从规划阶段就开始杜绝或减少污染或可能存在的污染。加大生态文化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居民以及游客自觉爱护古镇生态环境。
4.2提高古镇知名度,品牌营销与区划合作
黑井的文化旅游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但由于对外宣传乏力,其知名度还不高。对此,应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比如用现代传媒方式,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方式进行扩大宣传,还可利用各种博览会、展览、电影等渠道进行宣传。根据黑井古镇的特色生产以及特色产品,生产出系列旅游产品,还可以通过特色产品的营销来提高知名度。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还应该与周边各景区进行区划合作,打造出成线、成网、成片区的旅游区域,吸引更多游客资源。
4.3有效的管理经营模式,保证长远发展
常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可见无论是做何种规划,管理都是极为关键的步骤。要真正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理顺体制,激活机制,这才是旅游长远发展的根本出路。古镇旅游应有自己的运行机制,作为古镇旅游开发的实施主体,在招商引资、宣传促销、文物保护以及房地产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应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旅游业的发展如果光是靠门票收入是不可取的,所以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化经营模式,加大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力度,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增加消费。建立与古镇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管理条例与法规,严格按照各种规定进行有效统一的管理。
4.4重视本土化保障,提高当地国民生产总值
黑井农业人口众多,应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观光、休闲、娱乐、吃住、交通、购物的旅游商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本着关爱民生的原则在对古院落等开发时实行各种惠民政策,引导居民学会利用古镇的旅游资源致富。同时,应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战略,使更多的古民居、文化遗存资源被开发利用起来,并为古镇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应做好镇内基础设施建设,使居民都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让居民首先对自己的居住地产生好感,使居民作为最为真实最为庞大的广告宣传载体,才能更多的吸引外来游客以及投资。
5结论
古城镇是中华灿烂文化的最直接载体,所以古镇的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利欲熏心的胡乱大规模开发。黑井作为盐文化古镇,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应当做好对古城风貌、各种遗迹的保护,实现保护中的开发,还要均衡政府、商业机构、居民等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做好黑井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振发.生态文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2003(10).
[3]黄茂军.过度开发下的自然文化遗产[J].经济观察报,2005(2).
[4]王红,冯卫红.古城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探析[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明庆忠.旅游开发影响效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7]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晶(1987―),女,云南兰坪人,昆明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生,研究方向:风景旅游区规划与旅游建筑及环境设计;唐文(1966―),男,四川成都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环境艺术、建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