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均衡路径研究
作者:未知摘要: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作为商业银行的两大永恒主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探索二者均衡发展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商业银行需要认真研究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宏观经济结构性改革、商业银行转型、风险管控创新等视角,通过剖析商业银行面临的经济形势,围绕发展与控险平衡主线,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对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两者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借鉴国外管理模式,提出二者实现均衡的思路、原则和路径,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风险管控;均衡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8(3)-0011-04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诸多不利因素,但同时经济转型也为推动商业银行有效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银行结构调整和动力重塑步伐将不断加快。坚持高质量、有效率的发展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的关键。然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对于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关系的把控上,却很难实现有效平衡,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7-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两年,也是经济承压更为突出的两年,诸多因素对银行业的影响将不断加深,经济下行给银行业经营发展带来全新挑战。
1.资产业务高速发展的势头将难以持续。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资本形成大幅放缓与库存调整等多因素叠加,银行出于避险要求,投放更加审慎,业务发展方式也由高速增长期的追求规模向追求稳健转变,贷款增速出现回落,银行资产业务的快速发展将难以长期延续。
2.银行业盈利模式单一弱点显现。从收入角度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负债端增长速度放缓,同时,存款理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大额存单使资金成本不断攀升,银行利差进一步缩小。从成本角度看,商业银行面临的资金成本、监管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以及为加快转型发展投入的各类资源成本也在不断增大。商业银行面临着收入减少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盈利模式亟待转变。
3.银行风险防控压力持续增加。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济高速增长期掩盖的风险正逐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压力加速向银行体系转移和渗透,突发性风险概率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来源多元复杂,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操作风险上升压力加大。同时,由于市场流动性趋紧,客户为维持经营,套贷、骗贷、过度融资、多头融资等风险也有所抬头,风险管控多方承压。
(二)金融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趋严,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做实风险管理行为,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1.金融改革深化对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挑战。随着金融改革进程的明显加快,从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设立、服务与价格机制等方面均实现了质的改变。伴随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隐性风险和潜在风险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对商业银行利用各类专业管理手段和工具实施全面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商业银行?C合经营以及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民营资本进军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国家金融准入的不断放开,各类非银行机构和实体企业等纷纷涉足金融领域,民营银行的设立使得非价格竞争成为金融领域的主流竞争模式。同时,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资产端、负债端、技术端、渠道端全方位冲击,科技金融的迅猛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迅速反应能力提出考验。
3.监管职能转换对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带来挑战。近年来,国家反复强调严守金融风险底线,不断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各类监管政策更加市场化、更趋严格、更加细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经营模式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发展与控险协调中的问题及原因
实践中,在处理发展和控险的关系上,存在发展与控险极端现象交替存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失衡、新兴业务风险管控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导致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难以实现有效平衡。
(一)风险理念与发展需要存在差距
一是在发展与管理的关系上,由于经营主体角色定位不同,造成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不能有效平衡,前台部门更多的关心“发展”,后台部门主要关心“控险”,部分风险管理人员对新业务的风险控制没有正确的认知,通过限制创新来控制风险,降低了银行内生发展能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二是风险管理人员游离于业务活动之外,不能融入每一个业务环节,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渗透不够深入。三是风险管理缺乏差别化管理手段,对不同业务类别的风险管控方式和能力缺乏创新,对新业务风险沿用用旧工具旧方式,管控效果不佳。
(二)对发展与控险的考核制度存在桎梏
考核是引领业务发展的风向标,在商业银行的考核中,普遍对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利润等发展类指标考核占比大。不良贷款总额、不良贷款比率、风险事件数量等风险类指标考核常见“一刀切”“一票否决”,且风险类指标考核重反向惩罚,此类考核导致的结果便将发展与风险对立起来。而一旦形成风险,前后台都将受到考核制度的制约和处罚,由此导致后台人员一般倾向高质量低风险业务,而前台倾向于短期见效的高风险业务,由此也造成发展与控险的不协调。
(三)人员素质与风险控制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风险合规经营理念淡薄。对于风险管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不同步、不匹配。二是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管理要求,业务营销人员只重业务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风险计量等相关知识的全面学习,因而一定程度上很难对潜在风险进行准确预判;风险管理人员往往局限于风控领域,对市场缺乏合理的判断,存在风险控制过死阻碍发展和防控不力导致风险事件发生并存的现象,相对于分散在各个业务条线的各类风险,各业务人员及风险经理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四)管理责任与风控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风险管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商业银行更加重视风险管控工作,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多、更新快,制度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统一,管理职责存在交叉空位现象,风险事件发生后,各主体之间配合协调不够,难以形成管控合力。二是内部评价制度不完善。制度的出台、修订和完善跟不上业务发展创新的步伐,或者部分制度缺乏操作性,导致风险管控“缺位”“错位”现象。三是违规处理和责任追究不到位。面对违规问题,担心单位声誉受损、个人发展受挫,责任认定不到位,问责追责不深入,难以起到教育和震摄的作用。
三、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模式及借鉴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向组织流程再造和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控模式转变,风险管理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一)美国银行业风险管控模式
1.精准连贯的风险管控“组合拳”。美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实现了从评估、计量风险,到控制风险并科学计量风险收益的全流程管理,完成了立体式风险管控。实行有效的风险资本管理,评估风险与回报的关系,确保衡量风险的一致性;进行定期的风险汇总和压力测试,有效控制整个集团的主要风险;建立客户、产品、投资组合的集中度管理机制,有效控制风险总量和敞口;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大量采取对冲、行业或产品定量限额、对风险超限额业务的出售等方式,及时降低和控制业务风险。
2.强调个人问责的风险管理文化。花旗银行营造了“共同承担理性风险,兼顾个人问责制”的风险文化,强调三个方面:承担理性风险意味着识别、量化和汇总风险,必须在对风险集中度和“肥尾”风险了如指掌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偏好;共同承担意味着每个人对经营成果都具有影响力,建立三道防线为业务发展构建安全网;个人问责制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尽职积极管理风险、发现问题,保证所做的决定是充分考虑了所面临的风险。
3.有效应对极端情况的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成为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旨在测试银行业应对极端不利情形的能力。它不仅可以将意图监管的内容纳入其中,而且可以聚焦于能否在不利环境下持续经营的大型银行,有效应对“大而不倒”的困境。压力测试由美联储每年11月发布测试监管基准、监管不利和监管极端三种情景,涵盖银行各类主要资产和主要风险,银行须建立本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资本充足率明细表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联系,计量未来9个季度的收入、损失、利润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变化。
4.高度重视合规管理。一是合规部门高度独立。美国银行业合规部门独立设置,实行独立的条线管理方式和报告路线,合规官向上一级合规官报告,向本行高管层报告。二是合规资源配置到位。合规人员比例和素质较高,相当大部分的合规人员来自业务条线,有助于及时准确抓住业务和监管要点,提高合规管理效率。三是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包括传导外部监管要求,牵头法规制度梳理,组织开展合规培训,辅导业务部门“外规内化”为业务流程或操作手册。四是管理方式精细专业。研发专业化的合规管理工具,如花旗银行推出了“法规风险矩阵”与“合规检查监测表”。
(二)相关启示
美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实践表明,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日常?L险管理、风险计量与政府政策支持是促进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关键,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控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1.有效的银行经营日常风险管理是夯实利润的关键。美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目标是确保其所承担的风险是经过筛选的、理解的、量化的、减缓的、沟通过的,且通过其风险评估程序充分记录,并与其风险经营责任原则相一致,这种严格的风控体系使美国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深度降低了风险,保障其可持续稳健发展。
2.运用现代量化工具,强化事前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任务不只在于消灭风险,更在于识别和控制风险,未雨绸缪,事前分析并进行预判。我们要持续加大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逐步形成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的量化分析体系,通过计量工具、模型进行动态评估分析,将计量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
3.加快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是促进转变的必由之路。深植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构建科学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鼓励向风险权重低、流动性强、资本占用少的项目发展;同时,要加强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制定相匹配的经济资本约束和配置目标,在控制经济资本的前提下实现业务结构调整。
四、积极探索发展与控险的均衡路径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必须科学把控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关系,以有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抗风险能力,以有效的风险控制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一)始终严守风险底线
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要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一方面以资本约束控制业务发展中的风险,另一方面健全全面风险管控机制,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协调统一。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和监管要求,始终坚守“四个三”原则,加强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的统筹管理,抓好“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管理,不断筑牢“前台、中台、后台”防火墙,牢牢坚守“四个三”管理原则,严守风险管控底线。
(二)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增长向效率增长转变,从单项产品营销向综合服务营销转变,从单一客户服务向系统客户服务转变。一是理性面对市场环境。在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紧盯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向,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预判能力和市场变化的敏锐度,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减少低效、无效投资,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推进均衡协调发展。二是理性面对同业竞争。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充分认识到风险失控的发展速度就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发展,借鉴同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坚决遏制非理性竞争。三是理性面对业务实际。坚持有效发展不动摇,客观认识自身优劣势,积极转变思维,调整业务结构,加快产品创新和流程改造,推进业务管理向精细化模式转变。(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将强化风险管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制度、机制、流程、系统等方面,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完善,健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一是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推进分、支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下沉和前移风险管理重心,突出实质风险防控,落实各条线、各业务环节管理责任,确保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办法有效落实。二是持续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持续关注系统性风险,加大对重点领域监测力度,建全各类风险处置预案,建立有效的风险化解处置机制。三是加强风险考核评价。完善绩效考核,设立中长期经营目标,突出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指标,持续动态监测和考核,落实细化责任认定措施,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四)推进业务结构调整与流程再造
通过对各类业务风险因素的评估,进一步明确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逐步推进业务结构的调整,并根据业务结构的变化进行风险管控流程再造。一是积极调整业务结构。重视多元化模式创建和业务持续增长,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淘汰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和低资本消耗、高?济增加值的低风险项目,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二是完善风险管控流程。结合不同时期业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和难点,找准问题切入点,修订和完善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机制和措施,始终保持有效的风险管控能力。三是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改善客户体验为目标,建立产品创新和需求反应机制,关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为更加科学地构建运营机制、考核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奠定基础。
(五)强化基础管理增强发展内生力
基础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基础管理越扎实,风险管控能力就越强,业务发展的内生力才更强,更有保障。一是强化信贷领域风险治理。加大风险预警和管控力度,严防关联企业贷款、担保圈企业贷款、循环担保贷款风险,加强贷后管理,加强重点领域信贷风险排查力度,对高风险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二是加强生产运营基础管理。坚持“重点突出,循环检查”原则,突出重点时段、重点业务、重点环节的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揭示风险隐患,切实防控运营风险。三是持续推进员工行为管理精细化。常态化推进员工行为精细化管理,积极构建员工行为管理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田勇,杨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路径与风险防范[J].清华金融评论,2016,(7):71-73。
[2]林拥旗.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消费导刊,2008,(8):66-67。
[3]信怀义.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风险管理研究与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16,(11):63-66。
[4]杨宁.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J].经济工作导刊,2003,(20):36-37。
[5]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课题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关系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7,(1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