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007年至2008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_财政金融论文

时间:2021-07-0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引起相关学者、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而我国目前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形势实行调节。本文以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为研究的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就直至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为止而言,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继续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有效性
1.相关概念界定
1.1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能否发挥效用应该先考虑货币的中性非中性问题,即名义的货币量的变化是否会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而在实践中,我国把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施之前的理论假设即是货币非中性,而此时评价其政策效果,则应该是看其实施后,该政策能否及时有效地达到既定的经济调控目标。
1.2货币政策目标的界定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标应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其的界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把货币政策目标界定为保持低的通货膨胀和实现高的经济增长。由此,评价货币政策是否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政策最终目标的评价指标,其间会通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做出分析。
2.本轮“从紧”货币政策的回顾
2007年,中国经济有转向过热的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大,CPI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此时,货币供应量在高位运行,同时有过快增长的趋势。存贷款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过快,存款有活期化的趋势。
根据经济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经历了从2007年第一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到“适度从紧”,进而到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1月5日、2月16日、4月5日、4月29日、5月18日7月30日、9月6日、10月13日、11月10日、12月8日,在2008年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5月12日、6月7日15次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1月5日的9%上调至2008年6月25日实施的17.5%。
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8月22日、9月15日、12月21日6次宣布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52%上调至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12%上调至7.47%。
除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信贷以及利用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外,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时期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还加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了“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导。如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并适时延长票据期限,旨在收回银行体系多余的流动性。又如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2007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召开“窗口指导”会议,传达防止经济转向过热的信息,要求金融机构做好货币信贷业务。
3.对本轮“从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
3.1通过GDP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2007年全年中国GD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而且各季度同比增长均保持稳定,所以从GDP增长率来看,该轮“从紧”的货币政策基本发挥了作用,即保证了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
3.2通过CPI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月份123456789101112CPI2.20%2.70%3.30%3.00%3.40%4.40%5.60%6.50%6.20%6.50%6.90%6.50%2007年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大,这正是“从紧”货币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以下是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各月份CPI。
2007年各月份CPI

月份<?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PI

2.20%

2.70%

3.30%

3.00%

3.40%

4.40%

5.60%

6.50%

6.20%

6.50%

6.90%

6.50%

2008年上半年各月份CPI

月份

1

2

3

4

5

6

CPI

7.1%

8.7%

8.3%

8.5%

7.7%

7.1%

(数据来源:新华网、凤凰网)
从上面两个图表可以看出CPI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变化:2007年,CPI从第一季度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4月份、9月份、12月份回落外,其他各月均上升,上升幅度在0.3至1.2个百分点之间。进入2008年,1月2月份CPI保持上升趋势,3月4月CPI仍然在高位,直至5月6月份有下降的趋势,6月份CPI回落到1月水平,但仍高于2007年12月的CPI水平。总的来说,CPI从2007年开始逐渐上升,中间虽然有几个月份回落,但总体上升趋势明显,08年2月至4月更是在8%以上高位徘徊,直到5月6月份才开始有回落趋势。
央行从07年开始,几乎每隔一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每个两个月上调一次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但直至2008年第二季度,CPI才有所回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CPI的角度看,该轮“从紧”货币政策的出现了一些时滞,没有及时抑制住物价上升的势头,但从最终效果来看,该轮货币政策还是抑制住了物价上涨。但如果结合2008年第三季度的相关数据,又可以看出,该轮货币政策在最终抑制住物价上涨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有可能回落到8%。
3.3通过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货币供应量(M2、M1)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指标,也是验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2007年第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7.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2007年第二季度,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1.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个百分点。2007年第三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个百分点。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可见,07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一直偏快,M2余额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但M1余额的增速则明显偏快。但到07年下半年M1余额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到2008年第一季度,M2、M1余额增速显著下降: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2008年第二季度维持增速下降趋势: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就货币供应量的角度上看,该轮“从紧”货币政策在07年下半年有效地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并在使其在2008年增速继续减缓。但若联系08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减速似乎损害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国家不得不在08年第三季度开始出台政策解决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4.结论
通过上述三点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该轮“从紧”货币政策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基本完成了任务,而在稳定币值稳定物价方面则出现一些时滞,但最终还是控制住了通货膨胀的势头。但也应该看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在2008年下半年逐渐新一轮的货币政策所取代,但“从紧”的“效果”似乎仍未为结束,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经济很可能出现从通货膨胀迅速进入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
参考文献:
1、2007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侯超惠《论中国的货币政策》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3、张凯廖慧杰刘启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广西农村金融研究中文期刊数据库
4、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5、刘玉红《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中文博士论文数据库
6、新华网、凤凰网、东方财富网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