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幼儿同伴交往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同伴交往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缺乏同情心,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我园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从动态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仿的人在同伴交往中感受/适应/协调和
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它由交往的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亲社会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四大部分组成。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质是幼儿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良好的交往就能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同伴关系更融洽、更和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关系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建立同伴间活泼/互助的关系,形成宽松/合作的氛围;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尊重、安全、温暖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幼儿身心能够得到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从而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文明的交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使幼儿主动的与周围的人交往、相处,培养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和信赖感;使幼儿逐步养成社会生活中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教师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往。”
2《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和研究》提出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如珍惜时间,参与合作,乐于探索,勇于竞争,克服困难等;同时还重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并尊重幼儿的人格形成、个性张扬及兴趣爱好。
3根据皮亚杰对知识的分类,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属于社会知识,交往能力的获得应强调成人教给相应的交往适应技能以及拥有相应的交往机会和经验。同时,他认为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和情感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研究的目标
1优化区域环境和材料,为幼儿提供交流/合作机会,体验与同伴友好交往的快乐。2探索适宜的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3提高教师组织与实施区域活动的能力,加强自身文明素养,提高专业技能。研究的内容
1布置有启发性和可参与性的班级区域环境,让幼儿感受温馨气氛,诱发积极的交往行为,改变不良举止和行为,使幼儿置身于浓厚的友好交往氛围中。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设置,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以便于幼儿之间既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能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专注地投入游戏活动,为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石。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投放能引发幼儿积极交往的区域材料(现有材料、半成品或废旧材料等),作为连接幼儿想象和现实的桥梁
幼儿制定/完善区域规则,商定如何参与他人游戏/如何轮流等待/如何请求别人的帮助等
2营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建构有利于幼儿交往互动的礼仪环境。
区域活动为幼儿交往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增加游戏情节,刺激幼儿自主交往的热情,诱发积极的交往行为,使幼儿在尽兴的游戏中积累交往经验,提高交往能力,引导幼儿共同交流思想与感情,同伴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玩具共享,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
3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优化,为幼儿提供更多交往的可能并拓展交往技巧。
在“语言区”“建构区”“美劳区”“娃娃家”“表演区”等区域中为幼儿创造有利于同伴互动游戏的环境,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交流机会,引导幼儿运用文明语言解决同伴冲突,学习谦让/等待/轮流/交换等交往技巧,使幼儿的友好交往认知在冲突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积极的交往行为,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
4通过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感知体验
在表演区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角色间的交往方式,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与职责,学会一些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怎样借物/还物/接物,怎样请求别人帮助,怎样礼貌地向人询问、与人商量交谈等等.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幼儿同伴关系的书籍以及资料,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2个案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地分析。
3描述观察法: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在平时的细致观察中,运用记叙和描述记录观察对象的动作、语言和活动,从中获得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同伴际交往的能力程度。
4经验总结法:对教育实践工作及时的回顾、反思、总结、调整工作思路
研究途径
建立学习制度
为确保研究工作能够正常、规范地开展,课题组全体成员必须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参研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为研究工作做好理论与技术的基础。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课题组内部定期交流研讨以专题形式为主,根据研究进展情况确定研讨的主题。
“专家引领”,提升研究层次
在适当时机,请从事幼儿社会性教育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的专家来园讲学,进行专题指导,获得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提升研究的层次。
跟踪同类研究的发展轨迹
利用报刊、网络、论文数据库等现代媒体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跟踪同类研究的发展轨迹,了解同类研究、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新进展,做到与时俱进、方向明确,方法正确。
研究进程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我园的全体幼儿,课题研究从2015年4月到2016年12月,历时一年半,共分为五个阶段。
1、申报阶段(2015年4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5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运用文献法,搜集、整理和运用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以利于本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
3、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6月):
(1)分析各年龄段幼儿交往的水平,以及区域环境创设现状。
(2)围绕课题计划、目标,进行区域环境创设。
(3)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交往水平,全面实施课题的研究.运用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观察、记录、整理。
(4)运用行动研究法,随时反思课题开展情况,及时修正方案,记录好相关信息,积累相关资料。
4、总结阶段:(2016年7月-10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论文/结题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申请成果鉴定。5结题/评优阶段(2016年11月-12月):专题结题、评优阶段
预期成果
幼儿方面
1能够主动与同伴交往,礼貌待人,并具有一定的亲社会行为。
2能用恰当语言清晰地表达需要和见解,用非语言形式(微笑/拥抱等)表达感情;3会主动积极地使用多种方法加入同伴的活动,自觉遵守区域规则.
4尝试处理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冲突,能初步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教师方面
5教师的区域环境创设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提升教育智慧。
6区域创设及区域活动组织经验集锦、教育随笔、案例分析。
课题的组织机构
本课题组主研人员:13人
负责人:王丽芳
课题负责人王丽芳教学副园长,曾带领教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研究”,多篇论文获天津市创新论文一、二等奖,敬业、求实,具有很强的反思、总结、提升的教科研精神和能力。
主研人员分工
负责人:王丽芳
主持和管理整个研究工作。审定参研教师的教学设计;检查、调整研究进度;主持典型案例分析。
主研人员:毕瑞敏主持撰写实施方案,课题总结报告,负责与区教研室的上下联络工作。
篇二: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当前本园幼儿的行为习惯状况如何?我们应采取哪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的针对性措施?幼儿家庭应怎样配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这一课题。关键词: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目标与措施进度安排
绪论:一个人要生活在世上,时时处处都要与人交往,离开了交往的人群,一个人就很难生存下去。要交往,就必须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能。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怕生,不懂得礼貌,会撒谎,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会嫉妒别人,过分地显示自己等行为,这些都说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完善。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倍受亲人的宠爱和呵护,他们是家庭王国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惟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园又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机构,研究发现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在幼儿阶段是一个重要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否是自己的行为更好的被周围人接受,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都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幼儿阶段的社会性交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我们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为幼儿入学,步入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打好基础。
本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研究,寻求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和方法。2、通过研究,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3、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提高组织幼儿社会性实践活动的能力。
4、通过研究,提高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共同为祖国的未来作出努力。
二、研究措施:
1、经费保障,制度推进。根据我园教科研条例规定,每年有一定的经费用于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学习培训、幼儿外出实践活动提供方便,使该课题高质量的推进。另外,以教科研为保障,每月一次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定期开展课题组活动等,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
2、健全
组织,分工明确。成立由园长任组长,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组,并根据教师的个人研究专长明确分工、有分有合,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沙龙和专题讲座,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引导,进行参与式培训和教学现场观摩,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4、注重过程,结合实践。鼓励课题组成员结合本园特点、幼儿发展状况、家长特点等,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幼儿追踪档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把课题做强做活。
三、研究的进度安排
(一)、讨论分析,寻找切入口。
我们通过分析当前本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而提出“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
(二)、学习理论,组织实施。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大量理论资料,通过调查研究所获事实依据,进一步证实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分析幼儿发展情况,反思总结经验。
研究中,我们会对幼儿在活动和的表现及时记录和分析,边实验边总结,做到有记录,有分析,有对策。
四、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习惯的目标和策略。
(一)、培养目标:
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与个性发育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所必须的,通过交往,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自我中心等不利交往的行为。主要包括:
1、学习用礼貌用语会向他人问早、问好。
2、激发幼儿主动和同伴交往的良好愿望,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合作并能妥善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养成接纳、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在与成人交往中,能积极主动问候,尊敬长辈,尊重成人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培养幼儿良好社会交往习惯的基本途径:
1、进行会议,座谈,咨询等活动,明确研究方向。
(1)、针对幼儿在园与同伴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明确研究内容和方向。
(2)、建立“幼儿追踪档案”,呈现幼儿成长轨迹,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家园协作,积极发展。
要做好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工作,单靠幼儿园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1)、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家长有机会来园观摩活动,参与活动,参与决策。例如,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家长接待日等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成人交往。
(2)、借助各种方式方法和家长互通信息,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如:向家长发放有关资料,让家长掌握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知识和方法。定制家园联系册,使家长即使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做到与幼儿园同步教育,积极配合教师对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的培养。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邀请不同职业人员来园对幼儿进行辅助教育,还有让幼儿走出去,参观,参与社会活动,调动幼儿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交往能力。
(三)、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具体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靠个人的力量已很难胜任,必须要与他人合作,要合作就要与人交往,要交往就要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能,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要养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就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鼓励幼儿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交往。
1、利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学习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的运用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在什么情景下要使用什么礼貌用语,成人应明确向幼儿提出要求。如早晨幼儿入园时,教师应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问早问好,并指导幼儿与家长告别,说“再见”;进餐时,为幼儿盛饭菜,教师应鼓励幼儿说“谢谢”,幼儿之间出现碰撞妨碍别人活动时,要说“对不起”,另一方要“没关系”;下午离园时,要向老师说“再见”等等。
2、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交往习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合作对儿童的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合作学习是鼓励幼儿积极交换意见,和其他幼儿一起进行的主动学习。幼儿最喜欢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乐于接受一些建议和批评。通过游戏这一幼儿喜爱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幼儿去了解其他孩子的观点、协商新的观点和增进彼此的感情,激发学习中的共同兴趣,建立友谊。在游戏中,不同能力的孩子相互商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取长补短,用自己的行动达到目标。如表演游戏中,不同角色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整地将游戏表演下去,缺少一个角色都不能进行,这就需要幼儿彼此照顾,共同表演,共同提高。
还要大胆地把孩子放出去,或者热心地把小伙伴请进来,鼓励幼儿集体这去交往、游戏,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处理同伴关系。
3、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与人交往。
幼儿生活的范围比较狭窄,且大部分的活动是在成人的监护下,孩子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成人会不由分说地去排除,着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其实,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成人”这个保护伞,而要自己立足于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从小没有交往的经验,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情绪,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差。因此,作为幼儿的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条件与机会,使幼儿习得社会性交往的经验,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幼儿园,开展“大带小”活动,打破大、中、小年龄班的界限。在家中,家长也可以让幼儿替自己去取东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教师和家长都要不失时机的带孩子走人社会、走进社区,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幼儿,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
4、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主题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是全面的、启蒙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也有具体的目标。我们把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去,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教师认真贯彻教育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乐于助人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总之,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是幼儿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幼儿适应将来社会的重要环节,幼儿良好上性交往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成人要善于为幼儿创造条件、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冰主编《成就一生好习惯》
2]《早期教育》《幼儿教育》杂志
3]山东临沂张同梅在〈山东教育〉的〈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4]山东临沂杜嫦娥在〈现代教育导报〉的〈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的养成方法〉。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三:幼儿同伴关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在儿童社会化及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心理理论,并且通过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等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协同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教会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社会性;交往技能
一、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同伴交往的结果;同时,既成的同伴关系又对同伴交往的强度、交往行为的内容、方式和性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同伴交往是同伴关系的动态展示,同伴关系是同伴交往的静态表征。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之间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这种同伴关系主要在幼儿同伴交往中体现,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前提,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它指的是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三)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
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二)少数幼儿表现不合群。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
(三)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四)有些幼儿有多动症的倾向。上课捣乱,不听课,同时不是招这个小朋友,就是惹那个小朋友,弄得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
三、依据引起问题原因,对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思考。
(一)家庭方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
2.转变养育观念,改进养育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缝康。引导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注重亲人的感受,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家长不必时时刻刻陪伴在
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游戏中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二)幼儿园及教师方面
幼儿同伴交往教育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与同伴关系的发展。
1.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幼儿以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要学积极表扬和鼓励幼儿,对幼儿评价要全面合理。因为教师喜欢并经常表扬、给予表现机会多的幼儿大多是“受欢迎者”,此类幼儿同伴关系好。
2.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帮助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与持续交往的兴趣。
3.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易产生合作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够意识到必须承担一定角色的相应责任,这同时也保证了幼儿参与的热情。这也是移情训练的应用要求,通过交换角色,使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理解他人感受情绪等。这有利于促进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避免了
同伴间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性交往的玩具。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大都是围绕玩具发生的,通过玩具,幼儿可以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5.幼儿园要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教育纳入到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使它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活动课程。这在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体现。《纲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和要求部分
第一条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教育。同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秩序,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到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三)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技能
幼儿同伴关系不好,很大程度是由于幼儿缺乏交往的技能所致。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幼儿一些具体的交往技能。以下例举六种。
1.学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在无意伤害别人时说声“对不起”等等,强调能主动地向别人问好,要用眼神注意对方,并学会微笑。